关于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5-01-24李薇,王翠岗,章涤凡
关于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薇王翠岗章涤凡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本文从中医药院校的文化特质出发,提出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文精神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及建设举措做了相应的论述。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160-02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culture trait, argu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 cultural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tes should put emphasis on carrying for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cultivate herbalist doctor's humanistic spirit. On the basic of tha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campus spiritual culture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tes and the ways of construction.
Keywords: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ampus Culture;Spirit Culture
收稿日期:(2015.08.10)
Campus Spiritu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WeiWANG CuigangZHANG Difan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China
大学精神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的重要标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薪火接班人的重任,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因之具有与中医文化相关的特质。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下试就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它包括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以及蕴含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学校环境之中的文化特色[2]。校园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人才培养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素质提高、人格塑造、道德熏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而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渗透于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外化为校风、学风及师生心理状态及群体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及价值核心。大学之大,不在于建筑,而在于精神。儒家重要教育论著《大学》开篇即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论述。爱因斯坦也曾这样描述大学的使命:“一个年轻人在离开大学的时候,应该是有自我辨别力和自我学习力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只受过专业训练的狗。”这些都强调的是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的确,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精神。这种精神长期以来沉淀为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熏陶,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因此,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2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文精神
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其文化特质。中医药院校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中医药”三个字所赋予的厚重的历史积淀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根基和灵魂,它浓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中医药文化丰富的内涵使其不仅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更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与核心。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彰显中医文化特质,散发独特的中医药的精神与气质,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
此外,中医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医药是文化型的科技,又是科技型的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优秀的人文修养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底蕴,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而中医学具有的以“科技—人文”双重内涵为核心的完备的理论形态作为其整个学科支撑点的特点也使得弘扬中医人文精神一直以来成为中医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把人的身体、心理、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在重视人的生物性与自然因素的同时,也重视从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去研究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其规律,并运用它们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与此同时,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使得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巧合的是,中医人文文化对医学模式的认识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形(身)与神(心)的统一,可以说具有现代医学模式的雏形[3]。
总而言之,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更应以此为核心。
3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当前“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中医药院校除了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文明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还应结合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从弘扬中医文化及中医人文精神出发,注重挖掘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资源,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此创设一种继承和创新结合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真正达到培养中医药薪火传承人的目的。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紧密相关,具体来说是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的集中反映。
3.1“和”的精神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和谐观。这种理念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变化的复杂联系。人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中,生存的条件就是和谐。因此,在考察人的生理、病理、病机及其防治疾病时不能脱离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大环境。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中医文化历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人体自身的关系上提倡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在治疗方法上提倡调和致中的治疗观,而在医患关系上则提倡医患信合、同道谦和的伦理观。“和”作为中医文化的根本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正好相契合,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时代特征。
3.2“仁”的精神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文化最突出的人文特质,而“仁”则是对中医医德最贴切的概括。每一部中医典籍无不是对“医乃仁术”的解读[4]。如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大医精诚》提出了医德标准与具体内容:慈悲为怀,急病人之所急;思想纯正,不贪图钱财;严肃认真,不随意调笑;谦虚为上,不炫耀功名;以己度人,形儒家忠恕之道[5]。中医名师大家也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由此可见,医学的宗旨与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仁”和“术”。“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中医经典中蕴藏的仁爱之情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正是中医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大内涵。把“仁”的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不仅能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立足于“医乃仁术”的医德根本,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热心投入为家人、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的践行中,努力在立德、立言、立功上做出成就,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做一名“仁医”的意义了。
3.3“精”的精神前文谈到,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科技—人文”双重性质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科学精神也是中医文化不可忽略的价值核心。仁慈之心固然重要,但高超精湛的医术也是治病救人的关键。具体来说,它要求习医者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6]。”学医者必须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对于中医药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而言,这不仅指专业上的精,它实际上是做人为医的一种态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贯彻“精”的精神,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有价值的影响。
3.4“诚”的精神“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要求医者要诚心救人,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只有怀着感同身受的心,才能引发“大慈恻隐之心”[7],能抛开贵贱、美丑,心中时刻关切病人的疾苦,这就是为医者的最高修德。在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诚”一直作为一种大修为和大精神,成为不可忽视的精神文化内涵,且它对学生素质提高,人格塑造和道德熏陶方面的意义也远超其初衷了。
4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
4.1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经验证明,要使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仅靠道德引导和约束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因之,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要确立科学与人文相契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优化,在强化专业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
4.2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中医药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在校园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把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建设中,凸显中医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正所谓一砖一瓦彰显大学气质,一草一木尽表师生情怀。让学生在古朴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更深的感受和体会。要进一步做好校训、校歌的征集凝练和宣传教育工作,使之最终成为体现学校历史和特色,弘扬中医文化并集中体现师生思想情感及价值体认的群体文化,丰富中医文化的现代内涵。此外,在传播手段和媒介上,加强互联网络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传承优秀的中医文化,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校园社团、报纸、杂志、板报、橱窗等文化载体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4.3以行为文化为成果表现《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中曾提到:“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参加的活动质量有直接关系[8]。”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如何,直接表现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途径。学校应秉承中医人文精神,大力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通过中医药学术精品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系列人文讲座,传统文化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引领健康的学术和学习风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仁、和、精、诚”的修养得以展现并得到检验。
5小结
党的十八大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就高等中医院校而言,文化是精髓是灵魂,是激发中医院校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医药院校
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郁的中医药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中医药院校成为中医药文化的自然博物馆,培养出具备仁、和、精、诚等大学精神品质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及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隽.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1,3:30.
[2]徐超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12:43.
[3]李顺民.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
[4]张玲丽.论挖掘中医文化内涵,构建中医院校人文精神的要素[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60.
[5]黄海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6][7]吴少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备急千金要方[J].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
[8]孙志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
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