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2015-01-24刘卫红王留针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5期
关键词:药制剂安全性途径

刘卫红 王留针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随着中药制剂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给药途径密切相关[1]。本研究搜集我院中医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服用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引起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药物和反应类型,提高合理用药,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本院中医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32例中药药方配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65.44±4.28)岁;女性18例,男性14例。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除与其他药物合用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对比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搜集我院中医科2014年至2015年间服用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32例患者的资料,统计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临床表现,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的关系,从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数据分析软件对本文所有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所得计量、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年龄段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比:不同年龄段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比,,40岁以下2例(6.3%),男1例、女1例;40~50岁4例(12.5%),男2例、女2例;50~60岁5例(15.6%),男2例、女3例;60~70岁9例(28.1%),男4例、女5例;70岁以上12例(37.5%),男4例、女8例。通过对32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37.5%(12/32)、60~70岁28.1%(9/32)和50~60岁15.6%(5/32)。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组织开始出现退化,免疫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升高。此外,性别不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关。

2.2 给药途径诱发不良反应的发生分析:不同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的关系研究,注射剂类型发生18例,占56.3%;口服剂类型发生9例,占28.1%;外用类型5例,占15.6%。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注射剂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56.3%(18/32),其次为口服剂类型28.1%(9/32)和外用剂类型15.6%(5/32)。

2.3 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和临床症状: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主要为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2]。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显示:皮肤为40.6%(13/32),其中8例皮肤瘙痒、2例皮疹、2例面部潮红、1例荨麻疹;消化系统为28.1%(9/32),其中3例恶心、3例呕吐、1例腹泻、2例腹痛;神经系统为18.8%(6/32),其中4例头晕、2例头痛;呼吸系统为6.3%(2/32),其中1例呼吸困难、1例哮喘;心血管系统3.1%(1/32),1例胸闷; 其他3.1%(1/32),其中口唇麻木1例。因此,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主要以皮肤为主,然后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3 讨 论

3.1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的使用完全符合规定的用法和用量,但是出现了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3]。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制剂改变了传统汤剂熬制费时、服用量大、口感差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4]。但是随着中药制剂的大范围临床应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提高,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包括年龄、给药途径等[5]。本研究搜集我院中医科2014年至2015年间服用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显示:①不良反应的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37.5%(12/32)、60~70岁28.1%(9/32)和50~60岁15.6%(5/32)。其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机体组织开始出现退化,免疫力降低,所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升高。此外,研究得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无关。②通过分析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现注射剂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56.3%(18/32),其次为口服剂类型28.1%(9/32)和外用剂类型15.6%(5/32)。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主要为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2]。研究显示:皮肤的临床表现为瘙痒、局部皮疹、荨麻疹、面部潮红等,其发生率为40.6%;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为呕吐、恶心、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其发生率为28.1%;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嗜睡、眩晕、烦躁等,其发生率为18.8%;呼吸系统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憋气、哮喘等,其发生率为6.3%;心血管系统的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心率不齐等,其发生率3.1%;其他的临床表现为口唇麻木、眼睑水肿等,其发生率为3.1%。所以,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主要以皮肤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因此,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易感人群为70岁以上和60~70岁的老年患者,注射剂类型的给药途径容易诱发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以皮肤为主,其次为消化、神经系统。

3.2 提高中药制剂临床用药安全性的方式:由于近年来中药制剂应用领域的扩大,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提高,分析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提高临床安全用药非常重要。提高中药制剂临床用药安全性的措施:①医院要重视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导致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从而降低其发生率;②要加强中药制剂的管理力度,严格把握药物的用法和用量,避免超剂量和超时间使用,保证用药的安全性[6];③要充分了解中药制剂的配伍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由于用药不合理出现不良反应;④用药前,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和免疫力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加减药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⑤药监部门要加大对中药制剂安全检测和监管的力度,严格审批制度,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因此,提高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性可以通过临床的合理规划用药,提高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价值,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保证中药制剂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此外,中药制剂的临床联合用药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之一。所以,中药制剂在选择临床联合用药时,一定要十分谨慎,要充分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常见中药制剂的临床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给药途径,熟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1]吴耀华,吴佩霖.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113.

[2]冯洪山.院内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和使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5):193.

[3]李堃,王勇,杨香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6):176.

[4]彭丹娥.浅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J].生物技术世界,2014,9(9):107.

[5]舒军,文书奎,周国民.87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13):64-66.

[6]杨秀萍,吴军,宋辉.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9):11-12.

猜你喜欢

药制剂安全性途径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性的思考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常用妇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