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快脾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2015-01-24牛清华
补气快脾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牛清华
(山西省中医院大同医院,037008)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1]。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我国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困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中医学对此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辨证施治用于临床,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删补名医方论》:“人参养荣丸,盖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则气虚之甚者,几无气以运动。补血而仍用行血之物,则血虚之甚者,更无血以流行。”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的辨证关系,在诸多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均体现出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辨证的关键。田隽名老中医在多年临床实践当中,结合晋北地区独特的气候以及人文特点、风俗习惯,在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加以总结,自拟补气快脾汤。组成:黄芪15 g,白术10 g,柴胡6 g,黄精10 g,甘松10 g,三棱6 g,莪术6 g。加减:食滞偏重,胸胁痞满,加生麦芽30 g;气虚甚者,加党参10~15 g。
案1.患者某,男,48岁。劳累过度,未及时休息,饥饿后暴食,次日觉呼吸困难,胃脘隐痛,纳差,无力,头昏,小便茶色,未解大便。患者平素体格健壮,以中暑治疗,自行口服藿香正气水,效果差。遂来就诊。症见:精神委靡,呼吸困难,舌红苔白厚,脉弦滑。辨为劳力伤气。给予补气快脾汤加生麦芽30 g,5剂。诸症缓解,后又复发,以上方继服,可以继续参加劳动。
黄芪入脾肺而益气升阳;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和中;用柴胡助黄芪升降气机,取补中益气汤之意;甘松芳香醒脾;黄精益脾胃,润心肺;三棱、莪术破血消癥,行气止痛;生麦芽在补脾之中,有升提之力。全方重在气机的调和,气血的兼顾。益气而调理升降,活血而健脾生津,标本兼顾。
案2.患者某,女,35岁。患者胃脘疼痛8年余,反酸、烧心,不伴呕吐,饭前或受凉加重,腹胀明显,四肢冰凉,有痛经史。就诊时见:患者面色苍白,无光泽。胃脘及胁肋部隐痛,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二便可,舌淡苔白,脉细弱。患者长期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肝气上冲,横逆犯胃。脾阳不足,运化无力;下焦虚寒,气滞血瘀,故有胃脘、胁肋疼痛,反酸、烧心及痛经等表现。治以益气养血,温胃散寒。处方:黄芪30 g,党参12 g,柴胡9 g,生白芍15 g,当归15 g,炒枳实9 g,吴茱萸5 g,桂枝9 g,丹参15 g,片姜黄9 g,炒白术12 g,炙甘草9 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周后患者复诊,反酸、烧心基本痊愈,自觉腹胀减轻,食欲亦有所好转。上方当归加至30 g,加益母草15 g,肉桂6 g。继服10剂。当月痛经明显改善,其余症状皆好转,嘱其注意饮食,禁食生冷。
凡遇肝脾(胃)不和而致的两胁胀痛、胃脘胀闷或疼痛、嗳气吞酸等症,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西医诊断的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肋间神经痛、胃神经痛、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官能症、精神抑郁、乳腺炎、乳中结核等皆可用之。辨证加减:气滞加香附、川芎活血理气;血瘀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湿盛加苍术、藿香芳香化湿;寒盛加附子、干姜散寒温里;热重加黄芩、龙胆草清热降火;积水加葶苈子、芫花攻逐水饮;痰阻加半夏、陈皮化痰祛湿。从辨病谈,结石加金钱草、鸡内金排石;黄疸加茵陈、栀子退黄;蛔虫加乌梅、槟榔、大黄驱虫;疼痛加延胡索、丹参、徐长卿解痛;便秘加大黄、芒硝通便;泄泻加白术、茯苓止泻;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利尿;疝痛加荔枝核、橘核利疝。只要辨证准确,均可使用此方随症加减进行治疗。
结合当代医家以及亲身应用,体会到此方重在通达,意在条畅,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颇具深意,当细细品味,验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0-301.
收稿日期(201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