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效果观察
2015-01-24刘美松
刘美松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效果观察
刘美松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 观察并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诱因,以及内科护理具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疾病的诱因及内科护理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调查得知,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包括外部气候变化,运动量突然增加,以及患者情绪变化等。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宣教后,患者加深了对心血管疾病的了解,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结论 就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展开深入探究工作,对疾病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治疗与内科护理,有效控制了心血管疾病的复发,在充分降低病死率的基础上,实现了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心血管疾病;诱因分析;内科护理效果
心血管疾病为涉及到人体各类循环系统的一项疾病,因此又被称之为循环系统疾病。其中,循环系统主要指的是心脏及血管等运送血液的器官及组织。临床上将心血管疾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通常情况下均与动脉硬化存在一定的关联。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情反复等特点,因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1]。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病因尚未得到清晰、明确的解释[2]。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诱因以及内科护理具有的临床疗效展开深入探究。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分布38~69岁,平均年龄49.8岁;36例并发心绞痛,28例心肌梗死,21例为糖尿病患者。本组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主动接受并配合治疗与研究,同时排除遗传性疾病、精神疾病、传染疾病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患者。
1.2研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组患者的疾病诱因及内科护理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分别研究外部气候变化,运动量突然增加,以及患者情绪变化等因素。护理人员主要对患者进行了心理、环境、饮食、排泄、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护理,并观察护理后的临床效果。
1.3诱因分析:经问卷调查,得出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外界气候变化:气候明显变化会对老年人群的户外活动及血液循环等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进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其二,患者突然增加运动量以及情绪波动:经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发之前,存在突然增加运动量及情绪变化的现象,进一步诱发了心血管疾病;其三,分析临床数据得知,由于胆固醇的增加,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加快,以及饱和脂肪酸的上升,导致了血栓的形成。
1.4根据疾病诱因采取针对性措施:①对于高胆固醇患者,护理人员应叮嘱其将胆固醇的摄入量减少,进而有效降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②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人员应嘱咐其在自身承受范围内进行适量运动,以免因运动量过大而加快疾病的进展;③护理人员还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群的户外活动情况,嘱咐老年人尽量将增加的运动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开展适当、适量运动,在正确锻炼身体的同时,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控制。
1.5内科护理措施:①生活护理。对于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病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个人卫生及生活起居提供充分帮组。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应叮嘱其进行绝对的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适当进行床上、床下活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每隔两小时将其体位更换一次;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则应协助其进行半卧或端坐。②环境护理。确保病房的温度在22~26 ℃,保持室内通风。减少探视的人流量,为患者创设出安静、舒适的环境,在保证其绝对休息的同时,将因不良环境引发的不良反应进行充分减小。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钠盐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嘱咐其食用低盐、低纳食物,有效避免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嘱咐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的水果、蔬菜等食物,避免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④排泄护理。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搭配,并叮嘱患者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对于出现便秘的患者,可轻柔挤压其腹部,如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可考虑使用缓泻剂等。同时,对于危重患者,护理人员应将其24 h的尿量记录下来,并定时测量其体质量。⑤氧疗护理。冠心病患者常出现缺氧等症状,因而护理人员需做好氧疗护理工作。对于缺氧程度较轻的患者,可应用浓度为30%~40%,流量为2~4 L/min的氧气;对于缺氧较为严重的患者,则需应用流量为6~8 L/min的氧气。对于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则进行间歇低流量吸氧;对于肺功能不全患者,采取机械通气操作;对于急性肺水肿患者,则应进行湿化交替吸氧操作。⑥药疗护理。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应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服药史进行充分了解,严格掌握其服用的方法与剂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情况。在给予患者利尿剂时,应对患者的尿量变化及电解质进行严密监测;在给予心血管疾病患者抗凝药物时,应对其有无出血征象进行密切观察。⑦心理护理。由于我国在普及心血管疾病常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而一些患者经常会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治疗前,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充分了解,并将病情、治疗目的与方法等详细告知患者。此外,在患者入院时,应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全面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在将其不良情绪充分消除的基础上,使其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操作。⑧急救护理。护理人员应对药品、设备仪器等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熟练掌握;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防止器材设备及抢救药物,同时定期消毒器械,检查药品。患者一旦出现心脏骤停现象,则必须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2 结 果
经调查得知,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包括外部气候变化,运动量突然增加,以及患者情绪变化等。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宣教后,患者加深了对心血管疾病的了解,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
3 结 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中老年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在不断上升。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并对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及发病机制进行充分掌握,将疾病的具体发病病因详细告知患者,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准则对患者施用药物。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护理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医患关系[3]。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具体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应用专业化、针对化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疗护理等个性化护理,在为其创设良好、舒适的环境的基础上,使患者主动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促进其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就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展开深入探究工作,对疾病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治疗与内科护理,有效控制了心血管疾病的复发,在充分降低病死率的基础上,实现了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1] 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7):127-129.
[2] 鲁文举.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16(3):174.
[3] 张世琴.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效果观察[J].环球中医药,2013,6(S1):217.
R473.5
B
1671-8194(2015)32-02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