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悦教授同病异治治疗“双心病”经验浅析
2015-01-24赵中华李瑞琦
赵中华 李瑞琦 邓 悦*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邓悦教授同病异治治疗“双心病”经验浅析
赵中华 李瑞琦 邓 悦*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总结邓悦教授治疗“双心病”案例并浅析。“双心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本文重在阐述冠心病合并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邓教授认为,心与中医神志疾病的联系密切,两种疾病相互影响,伴发率高。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思想的充分体现,不同病因病机导致的“双心病”不可用同法论治,邓教授博求古训,运用中医辨证思想,强调治病求本,注重心理辅导,使疾病得愈。
双心病;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邓悦
邓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中心主任,吉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推崇经典,在继承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擅长运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理论治疗疾病。“双心病”一是指心脏疾病,一是指心理疾病[1],临床常见冠心病患者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素问•本神篇第八》即记载“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者笑不休”,与西医心脏与心理疾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观点极其相似,也可以看出同为心病,病因病机不同则表现不同,治疗上也应有所差别。邓教授使用中医中药,辨证准确,灵活运用同病异治,加之心理辅导,临床可见显著疗效,现举例如下。
1 临床资料
1.1患者女性,61岁。初诊日期:2014年5月3日。主诉:阵发性胸背痛7年,加重半个月。伴胸闷,心悸易惊,气短,心烦欲哭,头晕,时自汗,少寐多梦(入睡困难、寐而易醒),大便干燥,舌暗红,体胖大有齿痕,苔厚,脉弦细弱。查体:血压140/85 mm Hg,心率96次/分,律不齐,偶闻早搏,A2>P2。辅助检查:冠脉造影多处斑块病变,30-70%狭窄;心电图示:S-T段和T波Ⅱ、Ⅲ、AVF、V5、V6改变。既往冠心病病史7年;高血压病病史3年,最高170/90 mm Hg;神经衰弱病史5年。处方:黄芪25 g、党参25 g、丹参25 g、川芎15 g、瓜蒌25 g、茯苓25 g、清半夏15 g、黄连15 g、肉桂10 g、远志15 g、石菖蒲10 g、酸枣仁15 g、五味子15 g、蝉蜕30 g、紫石英30 g、甘松20 g。7剂,水煎服。二诊:胸背痛明显好转,偶有胸闷,精神状态好转,继服7剂。三诊:无胸背痛发作,眠安,精神可。
按:《内经》云,“心主血脉”“心藏神”“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血虚故心神失养,不能濡养心脉而现胸背疼痛;虚火上扰于心,故见心烦,失眠。根据该患症舌脉表现可诊断为胸痹,气血虚弱。此类症型,吾师擅用邓氏养心汤加减治疗,侧重补心益气,辅以镇静安神,而其精神症状在患者自觉病情好转后也必有一定恢复。养心汤在《证治准绳》、《医方集解•补养之剂》、《医林绳墨大全》、《医统》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方药组成各有不同。邓悦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摸索总结出邓氏养心汤,组成:黄芪,丹参,党参,当归,川芎,半夏,茯苓,白附子,僵蝉,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方中二参、黄芪、茯苓以益气宁心安神;当归、远志、柏仁、酸枣仁、五味子以润燥滋阴养血;白附子、僵蝉以化痰祛风通络;川芎活血调肝以益心之母;半夏燥湿醒脾以益心之子。润以滋之,温以补之,酸以敛之,香以舒之,则心得其养矣。患者胸背痛较重伴气郁,加入开心气、除心积、止心痛的石菖蒲,理元气、去气郁、缓心痛的甘松,使病情迅速好转。
1.2患者男性,51岁。初诊日期:2014年6月13日。主诉:胸闷气短反复发作2年,加重半年。伴心烦易怒,乏力,晨起口干苦,纳差,睡眠不佳,小便短赤,大便略干,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查体:血压130/80 mm Hg,心率78次/分,律齐,A2>P2。辅助检查:冠脉造影多处斑块病变,支架植入2枚。心电图示:Q波Ⅱ、Ⅲ、AVF;S-T段和T波Ⅱ、Ⅲ、AVF、V1~V6改变。既往冠心病病史2年,PCI术后1年,颈椎病病史10年,神经衰弱病史2年。处方:陈皮15 g,茯苓15 g,清半夏10 g,竹茹10 g,黄连10 g,川芎10 g,火麻仁20 g,柏子仁20 g,枳实10 g,代赭石20 g,远志15 g,酸枣仁20 g,甘草10 g。5付水煎服。二诊:无胸闷,心烦好转,大便正常,仍见口苦、眠差,舌苔黄腻减轻。守上方去火麻仁、柏子仁,加生龙牡各30 g,继服5剂。三诊:无胸闷,偶有心烦,眠安。
按:五志化火,炼液成痰,痰火内盛,但脾胃湿热不能化而困心故见胸闷气短,心烦;脾不散精,不能濡养周身故见乏力;邪在肝胆,横逆犯胃,故有口苦、纳差。根据该患症舌脉表现可诊断为胸痹,痰浊闭阻。此种症型邓教授擅用黄连正胆汤加减治疗。黄连正胆汤是以清热化痰兼治胆虚之心烦的温胆汤[2]为底方,加入代赭石、远志、酸枣仁而成。方中代赭石降逆通燥,重镇安神;远志定心气,止惊悸;炒枣仁养血,敛气,安神,一降一通一补,使胆胃枢机开阖正常,和中清热豁痰。该患大便干燥,遂加入火麻仁、柏子仁以润肠通便;眠差加入重镇安神之龙骨、牡蛎,诸症转愈。
1.3患者女性,46岁。初诊日期:2014年6月22日。主诉:心前区闷痛反复发作1年余,夜间加重1个月。伴心悸易惊,头晕,乏力,心烦,颈项僵硬,月经量少有血块,眠差,纳可,二便尚可,口唇发绀,舌暗红有裂纹,苔白,脉沉弦。查体:血压160/85 mm Hg,心率90次/分,律齐,A2>P2。可闻及颈动脉杂音。辅助检查:冠脉造影示前降支狭窄60%~70%,颈动脉彩超示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心电图示:S-T段和T波V1~V6改变。既往冠心病病史5年,颈椎病病史10年,焦虑症1年,高脂血症6个月。处方:当归15 g,生地2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5 g,川芎15 g,柴胡25 g,桔梗10 g,枳壳10 g,牛膝25 g,山楂15 g,泽泻15 g,远志15 g,酸枣仁15 g。5付水煎服。二诊:夜间胸闷、心烦减轻,偶有心悸,继服5剂,诸症明显好转。
按:肝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该患长期情志不舒致肝气郁结,由气滞发展为血瘀;血行不畅,积于心胸发为胸闷痛,夜间阴气较重,故每于夜间病情加重;根据该患症舌脉表现可诊断为胸痹,瘀血阻络。此种症型邓教授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原方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柴胡、桔梗、枳壳 、牛膝、甘草共11味药组成。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川芎搜风散瘀,消宿血,养新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使气行血亦行共为佐;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活血与行气相伍,祛瘀与养血同施,升降兼顾,气血调和,诸症自愈。该患血脂偏高,询问病史得知平日嗜食肥甘厚味,遂加入山楂、泽泻以消肉积、化痰瘀、祛湿热;精神不振,夜间眠差,加远志、酸枣仁以益气安神。
2 小 结
对于“双心”疾病,辨证准确固然重要,但吾师常说:“首先是治病的人,其次是治人的病”,要考虑性别差异、心理素质、生活环境等诸多原因,针对虚实病机的本质立法,依从疾病论治的缓急立则考虑标本逆从的关系。合理使用中医中药的同时,不忘“七情”致病,通过安慰和病情讲解,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使疾病尽早康复。
[1]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2-3.
[2] 陈燕清.温胆汤临床应用体会[J].中医研究,2010,23(11):59-60.
R249
B
1671-8194(2015)32-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