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2015-01-24昕张
张 昕张 剑
(1 辽宁省辽阳市中医医院妇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张 昕1张 剑2
(1 辽宁省辽阳市中医医院妇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 研究分析中药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复方理冲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治愈率为94.44%,对照组为77.7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药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费用较低、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复方理冲汤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在患者体质较差的情况下,急性盆腔炎的病程可迁延及反复发作,造成慢性盆腔炎;但是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症病史过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可导致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1-3]。
慢性盆腔炎复发率高难以根治。其治疗方法有多种,一般治疗(增强抵抗力)、物理治疗、抗菌治疗、手术治疗等等。慢性盆腔炎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认为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临床上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盆腔位置特殊,用药不确定性,且易产生耐药性,所以治疗效果不理想。为此,根据多年的中医治疗经验,采用中药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症,取得了良好效果[4-6],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72例,平均年龄26岁;病程最长平均2.3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患者年龄、病史、临床表现及患病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并排除慢性宫颈炎、盆腔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妇科病。
1.2治疗方法:治疗组18例采用复方理冲汤(其方剂组成为生黄芪15 g,党参15 g,白术15 g,知母20 g,生山药15 g,天花粉20 g,三棱15 g,莪术20~40 g,生鸡内金15 g,益母草20 g),据患病程度加减,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对照组单纯用阿奇霉素0.5 g溶于0.9%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点滴,联合甲硝唑250 mL静滴,10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治愈率。
1.3诊断标准:①曾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临床表现可有不规则子宫出血,下腹坠胀,腰骶部不适,性交痛。③检查有宫旁组织增厚及压痛或可扪及包块。④血常规及血沉可能偏高。⑤诊断性刮宫提示子宫内膜结核或慢性子宫内膜炎。⑥彩色超声波检查可见盆腔形态不规则、囊实不均的包块或积液。⑦在腹腔镜下可发现内生殖器周围粘连、组织增厚、包块形成;术中取组织作病理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1.4疗效标准: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通过彩超检查未见子宫附件有异常情况时则定为痊愈;当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彩超检查发现盆腔内有少量积液,子宫附件有增厚时则定为显效;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消失甚至有加重的情况出现,经彩超检查子宫附件增厚明显,盆腔有大量积液时则定为无效[7-9]。
1.5疗效评价。有效:症状消失,白带正常,子宫、附件区无明显增厚及压痛,盆腔粘连减轻,下腹部压痛,活动佳。好转:症状部分消失,妇科检查炎性包块缩小,附件区粘连及压痛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1.6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所得的数据输入到SPSS15.0软件中进行处理和统计,计量单位用()来表示,组间比较则采取均数t检验,结果以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单位用百分比(%)来表示,组间比较则采取χ2检验,结果以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共72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治疗组共36例,有效26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治愈率94.44%,有效率为72.22%;对照组共36例,有效18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总治愈率77.78%,有效率为27.78%,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引起慢性盆腔炎的原因有多种,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妇科手术后感染,月经期不注意卫生、临近器官炎症蔓延、产后或流产后感染等。因其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广大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长时间站立、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输卵管粘连阻塞可致不孕和异位妊娠。常伴有白带增多、月经紊乱、经血量多痛经;盆腔淤血可致经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致月经失调。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感疲倦[10-12]。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带下病”、“月经不调”等范畴,多数表现为带下病。该病所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乃因正虚邪实,日久兼肾虚,邪实是指湿热,瘀血,脾虚失健运,水湿不化,不能升降清浊,湿土之气下陷,脾精不合,不能化荣血为经水,反复成白化之物,由阴门直下而成白带。湿邪日久化热,乃成湿热,湿热下注则白带量多色黄而臭,久而兼见血瘀而成包块。治疗宜健脾益气,清热除湿,解毒祛邪[13-16]。本方剂中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党参则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脾肺虚弱,食少便溏,内热消渴等;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水肿;知母具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生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表、补肾,用于脾虚食少、湿热解渴;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疮疡肿毒;三棱消积止痛,可以促进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巨噬细胞想血块周围聚集吞噬的作用;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止痛、积散结的功效;益母草具有通经活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对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复方理冲汤具有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特点,无不良反应,为治疗慢性盆腔炎之良方,临床上可推广应用[17-19]。
[1] 龙官保,苏华,江三山.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与中医妇科学研究[J].中国中医杂志,2015,25(1):33-36.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66-569.
[3] 吴俊贵,汤秀梅,万华.清宫止血汤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与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1): 36-38.
[4] 张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17(6): 71-72.
[5]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191-198.
[6] 陈俊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8(20):81-83.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98-103.
[8] 罗元悄.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01-209.
[9] 于华,王文娟,许光锐,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104例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2):144-145.
[10] 杨廷贵,杨翠林,英秀荣.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与中医妇科研究[J].中医杂志,2015,56(1):22-23.
[11] 张思虎.实用临床中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30-236.
[12] 宋鸿钊,高耀洁,王大琬,等.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66-170.
[13] 梅全喜.现代中药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110-120.
[14] 林新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82例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3,7(2):102-103.
[15] 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12-217.
[16] 方文贤,宋崇顺.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05-508.
[17] 彭怀仁.中华名医方剂大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333-339.
[18] 冯淑艳.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8(12):171-173.
[19]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7:363-366.
R711.33
B
1671-8194(2015)32-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