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析梗死前心绞痛急诊的临床治疗方案
2015-01-24张利云
张利云
(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临床分析梗死前心绞痛急诊的临床治疗方案
张利云
(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目的 对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急诊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观察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的120例梗死前心绞痛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方法分析,并观察其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12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扩冠以及解痉等一系列对症治疗。120例患者经过治疗20患者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12例出现心律失常,5例患者出现心肌衰竭,2例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出现死亡患者。结论 抗凝、扩冠以及解痉等一系列针对性治疗方法,能够对梗死前心绞痛急诊患者病情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梗死前心绞痛;临床治疗方案;治疗效果
心绞痛是指心肌出现急剧暂时性的缺氧而导致的综合表现,主要是因为心肌血液供需失衡,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心绞痛发展而成,临床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分析梗死前心绞痛急诊的治疗方法和疗效,现整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的120例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梗死前心绞痛的相关诊断,包括男98例,女22例,年龄(63±11.7)岁,在检查中发现9例患者存在高血压疾病史,17例患者存在心绞痛疾病史和冠心病疾病史,72例患者存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8例患者存在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患者平日身体无恙。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持续性压榨性疼痛、胸闷、语塞、恶心等,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心电图检查表明患者存在缺血症状,没有出现病理性的Q波,43例患者基底增宽,7例患者检查陈旧性心梗图,70例患者检查发现ST段压伴T波倒置,在实验室检查中,患者均没有出现异常性改变。
1.2方法:患者取平卧位进行高流量吸氧和心电图检查,给予消心痛片10 mg或者是硝酸甘油片0.58 mg急性治疗,针对存在严重病情患者采用肌内注射强痛注射剂0.1 g治疗,也可以采用肌内注射20 mg盐酸平痛新注射剂治疗,另外针对存在精神紧张的患者,还需要使患者情况采取肌内注射安定注射剂治疗。依照患者病情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治疗,并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0.3 g辅助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常规治疗措施。
2 结 果
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在治疗中先通过抗凝、扩冠和解痉对症治疗,依照患者病情再采取常规治理措施,在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好转,患者病情稳定后采取常规治疗,其中20患者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12例出现心律失常,5例患者出现心肌衰竭,2例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患者住院时间(14.6±6.5)d。
3 结 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以称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特点是随着时间延长心绞痛持续时间加长,主要是继发冠脉阻塞,造影时部分患者难以辨认血栓。其类型可以被分成恶化型、不稳定型以及各型自发性心绞痛等。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梗死前心绞痛位置是在缺血性心脏病稳定性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之间,因此非常容易会导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调查中一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是从梗死前心绞痛发展而来。基于流行病学方面分析梗死前心绞痛患者在发作之前,也就会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足,无法对心肌代谢需求满足,从而导致心肌出现急剧缺血缺氧,并且从之前的短暂性变化变成持续性。随之其也就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或者是白细胞,发生功能亢进,明显提高凝血因子含量,甚至还会被活化或者出现结构异常。进一步导致患者机体促凝和抗凝机制失去平衡,患者血流会随之出现缓慢、增加血液黏度,也就会提高血栓的发生危险性。另外患者一旦发生梗死前缺血性胸痛持续性发作,也就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素也就会随之发生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出现血液淤积,也就会对血栓形成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在临床诊断和鉴别中,梗死前心梗死程度在CCSIII级以上,存在明确心肌梗死、PTCA等冠心病证据,排除急性心肌梗死[2]。
近几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梗死前心绞痛的病情认知和治疗方面也是更加分明,很多研究认为梗死前心绞痛的发作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量满足不了需求,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害,血小板功能亢进,进而减少患者抗凝因子的含量[3-4],进而引起患者体内抗凝和促凝的平衡失调。若是梗死前心绞痛患者出现持续性的胸痛发作,就会损伤患者的内皮细胞,进而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流速度大大减慢,形成血栓。患者若是存在心肌持续性的缺血就会导致患者心泵功能大大降低,患者的血流量与血液黏度呈现反比关系,增加患者病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在临床治疗中,阿司匹林药物能够起到防止血栓生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酰基部分和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结合,并发生不可逆转的反应,导致酶乙酰化,能够极大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情况,减少患者血栓的形成[5]。在治疗中使用的低分子右旋糖酐药物是一种多糖类的集合物,能够极大地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也能起到防止血栓生成的作用,另外低分子右旋糖酐还具有稀释患者血液黏度的作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目前已经广泛使用在梗死前心绞痛的治疗中,疗效安全有效,能够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对患者心肌的伤害,因此在本研究中未采用对照治疗。在本次患者临床治疗中,则是依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针对性治疗。针对梗死前心绞痛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缩小梗死的面积,保护患者的心功能,在本研究中先通过抗凝、扩冠和解痉对症治疗,依照患者病情再采取常规治理措施,其中20患者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12例出现心律失常,5例患者出现心肌衰竭,2例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患者住院时间(14.6±6.5)d。说明针对梗死前心绞痛患者采取抗凝、扩冠和解痉对症治疗能够极大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明显。
总之,抗凝、扩冠以及解痉等一系列针对性治疗方法,能够对梗死前心绞痛急诊患者病情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在梗死前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也要加强对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实施有效的控制,以此降低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得了临床治疗有效性。
[1] 张金艳,周长钰.梗死前心绞痛对行急诊PCI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2):219-221.
[2] 金春飞,黄鹤.院前硝酸甘油急救对心肌梗死心电图结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8):36-38..
[3] 刘江,韩娟,陈晓君,等.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急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06):108
[4] 贾如意,马圣庭,赵成军,等.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对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8):1144 -1146+1148.
[5] 张俊平.梗死前心绞痛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85-486.
R542.2+2
B
1671-8194(2015)32-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