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
2015-01-24王潇
王 潇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浅谈儿科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
王 潇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目的 总结儿童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特点。方法 抽取我院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和住院儿科开出的5000份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对合理用药情况与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做统计,并且总结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原因。结果 5000份儿科用药处方中有800份不合理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为16%,其中药物剂量不合适31.6%,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31.3%,相比其他用药不合理情况这两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儿科用药6种以上药物联用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也比联用5种以下概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科临床用药需要依照患者的年龄特征、具体身体质量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与用药类型,督促临床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发生特点
现如今儿科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用药不合理与用药途径不安全的问题,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脏器的各种功能和酶系统、免疫中枢系统等发育不够健全,对药物代谢与排泄速度不比成人,相比成人存在更多的不良反应。依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的患者死亡原因是因为不合理用药,而不是因为疾病的本身[1]。我国每年也有大约3万的儿童是因为不合理用药而出现各种临床不良反应。怎样安全合理的进行儿童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是每一位医护人员都需要遵循的基本问题。本次研究的重点在于统计分析我院合理用药情况和不合理用药出现的原因,以督促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执行工作的开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4年10月期间在门诊和住院儿科开具的5000份处方当成研究对象,5000例处方中其中男性患儿例,女性患儿例。年龄在5 d~8周岁,平均年龄(2.7±1.1)岁。5000份处方中,包括有中药处方、西药处方和中西医结合处方等几种。
1.2方法:总结分析我院5000份处方中,包含各种中药注射药剂、西药注射药剂、镇痛解热药物、抗菌药物等药物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剂量,以儿科用药准则、药品说明书为参照标准,对这5000份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做统计分析。
1.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资料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做处理,计数使用%进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做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不合理用药处方分布情况:5000份儿科用药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共800份,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16%,其中药物剂量使用不合适253份,发生率为31.6%,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250份,发生率为31.3%,药物联用不合理108份,发生率13.5%,药物间相互排斥作用62份,发生率7.8%,滥用激素发生率45份,发生率5.6%,溶媒选择不合理42份,发生率5.2%,其他因素40份,发生率5.0%。其中药物剂量使用不合适与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不合理使用发生率相比其他药物的不合理发生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用药类数和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关系:5种以下药物联用,用药处方2408份,发生205例(8.5%)不合理用药,6种药物联用用药处方1000例,不合理用药170份(17%),7种药物联用用药处方668份,不合理用药176份(26.3%),8种566份,不合理用药168份(29.7%),9种以上358份,不合理用药81份(22.6%)。由以上数据可知,单张处方用药种类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各种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发生率也在逐渐递增,并且单张处方用药类型超过6种以上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相比用药类型5种以下的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马立新等[2]研究指出,儿科用药的主要问题是滥用抗菌药物、过度静脉输液、辩证理论不清等因素。本次研究中发现儿科用药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为16%,最主要的表现是药物剂量不合适与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另外联用多种药物也会造成用药不合理概率的上升。因此儿童这个脆弱的群体,在用药过程中切记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以药物的具体作用为基本标准[3]。
3.1抗生素类药物使用:儿童出现概率较高的一项病症是感染性疾病,此项病症治疗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儿童抗生素用药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病原学诊断标准,使用合适的治疗方案,利用窄谱和低毒的药物执行治疗工作。如果有联合用药的需求,需要选择治疗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以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毒性积累的情况[4]。儿童用药过程中对同一器官有相同毒性的抗生素药物要禁止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光谱抗菌药物会造成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状,例如消化道菌群失调容易诱发腹泻与便秘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患者出现全身性病菌感染。
3.2镇痛解热类药物使用:临床现在使用在小儿镇痛解热上的药物种类相对较多,各种退热药物组成成分不同,但是药理基本相似,只要足量使用一种就可以达到有效作用,并不需要联用[5]。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制剂有较好的临床作用,且不良反应小,是现在临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项镇痛解热类药物。除此外,在门诊用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详细的为患者讲述清楚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发热为例,不能笼统的对家属说“高热”时服用,而是需要清楚的说多少度时服用,因为家属往往弄不清楚高热的意思,容易在发热就服用。
3.3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药物使用:大部分的家长和医师都存在一种错误认识,那便是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类的药物长期服用没有任何不良影响,所以总是会为孩子服用一些铁制剂、钙制剂和氨基酸制剂等等。但其实这些药物的服用不是无条件限制的,而是需要依照患者自身机体状况确定,大量长期使用是会造成不良症状的,例如过量食用维生素D会造成身体内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浓度过高而诱发机体高钙血症。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儿科用药合理性需要高度重视,儿童保健工作需要全社会的一同关注。儿童合理用药的关注是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升儿科用药水平也是为了我国的长远发展,每一位医护人员都需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使用科学健康的方式,保证儿童合理用药工作的顺利开展[6]。
[1] 许静.药物基因组学对儿科合理用药的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72-74.
[2] 马立新,刘霞,闫根全,等.目前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医院,2012,16(2):45-46.
[3] 李鹤虹.儿科临床用药中的问题与伦理学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1):124-126.
[4] 张黎明.医院儿科门诊处方专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8(15):247-248.
[5] 崔清江,史俊义.儿科合理用药与患儿家长的依从性[J].药学实践杂志,1996,14(6):365-366.
[6] 阚英.儿科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 10(5):183.
R969.3
B
1671-8194(2015)32-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