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采血小板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质量及输注效果的对比研究
2015-01-24段本荣
段本荣
(山东省枣庄市中心血站成分科,山东 枣庄 277101)
单采血小板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质量及输注效果的对比研究
段本荣
(山东省枣庄市中心血站成分科,山东 枣庄 277101)
目的 比较分析单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输注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血站单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将临床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研究组患者给予单采血小板输注。比较分析单采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质量以及两组患者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与手工分离血小板相比,单采血小板白细胞混入量和红细胞混入量均明显降低,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输注前、输注后1 h及24 h血小板计数有所提高,CCI输注1 h和24 h有所提高,有效输注率也有所提高,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质量优于手工分离小板,但二者临床效果相近,为临床血小板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单采血小板;手工分离血小板;质量;输注效果
随着血小板血液制品在临床输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该制品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血液工作者的逐步重视[1]。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机器单采法和手工分离法。为了进一步探讨两种方法对血小板制品的质量的影响,本研究特对两种方法制备的血小板质量及临床输注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血液样本材料: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本血站自愿无偿献血者120例,包括单采血小板60袋和手工分离血小板60袋。所有献血者均符合“健康检查要求”,即经抗-HCV、HBsAg、抗-HIV、梅毒抗体以及转氨酶检测合格,且献血前72 h未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血小板制品质量要求:外观淡黄色且半透明,未见析出的纤维蛋白,未见气泡及重度乳糜,制备时间和质量均符合标准要求。
1.2患者临床材料:选择临床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疾病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3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研究组患者给予单采血小板输注。将所有袋装血小板制品称重后,充分混匀并装入转移管中,室温下,取等量样品液与生理盐水按1∶4混匀,对原倍及稀释后的血小板分别进行浓度测定及比较。两组患者均选择ABO同型血小板,以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速度进行输注。密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
1.4评价指标:比较分析单采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质量以及两组患者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单采血小板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质量的比较:单采血小板白细胞混入量(0.19±0.08)×108和红细胞混入量(0.97±0.47)×109均明显低于手工分离血小板的(0.89±0.42)×108和(2.35±1.38)×109,单采合格率88.33%(53/60)明显高于73.33%(44/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比较:研究组患者输注前、输注后1 h及24 h血小板计数(18.90±8.49)×109/L,(43.02±10.86)×109/L和(40.92±15.88)×109/L与对照组(17.29±9.51)×109/L,(37.58 ±12.75)×109/L和(31.29±16.87)×109/L相比有所提高,CCI输注1 h(16.24±11.39)和24 h(10.98±8.64)高于对照组CCI(13.43± 10.82)和(9.16±7.64),有效输注率63.33%(38/60)高于51.67%(31/60),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全民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成分用血越来越受到了医师以患者的青睐[2],尤其在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减退而引起的出血患者时,血小板制剂是不可或缺的。而传统的手工血小板分离技术受到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影响较大,且随机误差相对较多,进而使得血小板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3]。而单采血小板通过对血小板的机械化、标准化的分离,使得血小板的分离精度大大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制备人员交叉感染的机会[4]。李莉等[5-9]比较分析了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分离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的质量,并探讨了白膜法分离血小板的优越性,结果表明,白膜法机分血小板的质量明显优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由此可见,单采血小板质量优于手工分离小板,但二者临床效果相近,为临床血小板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1]易中梅,王红苹,李晨晨,等.全血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2):117-120.
[2]王葆昶,刘文娟.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输注疗效观察[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5):621-623.
[3]张燕林,冯岩.机制和手工制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比较[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3):297-298.
[4]王世春,李兵,赵树铭.单采与手工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0):842-843.
[5]李莉,张锡敏,樊晶.机器分离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质量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2):1059-1060.
[6]吕毅,郝宝岚,王艳,等.手工分离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质量及输注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9):690-692.
[7]郝宝岚,吕毅,邵树军,等.单采血小板与手工分离血小板的质量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0,19(2):173-175.
[8]刘成萨.手工分离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的制备质量及输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2(7):24-25.
[9]矫海燕.单采血小板与手工分离血小板对输注结果的影响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685-1686.
R457.1
B
1671-8194(2015)25-0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