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及护理策略
2015-01-24周玉梅
周玉梅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2)
改良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及护理策略
周玉梅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2)
目的 探讨改良电休克方法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疗效,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优化治疗与护理方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25例精神病患者,均实行改良电休克治疗方法,观察并记录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患者进行精心的全面护理,对改良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策略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对全部125例患者的临床疗效统计分析,共痊愈75例(60%),显效40例(32%),总有效率为92%。其中该方法对39例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最好,有效例数为38例,有效率可达97.44%;疗效排在第二位的是躁狂症(共42例),39例有效,有效率为92.86%;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共44例)的有效率稍低,38例有效,有效率为86.36%。结论 改良电休克疗法治疗精神病患者有效率较高,经实践证明安全有效,是治疗重性精神病的有效方法,值得在精神科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改良电休克;治疗;精神病;临床疗效;护理策略
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又被称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它主要用于治疗某些重性精神病,是近些年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治疗方法,它比传统的电休克治疗(电转化治疗,ECT)临床效果好,治疗安全性高,治疗时的争议减少,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三类精神病具有明显的疗效,近些年有取代传统电休克治疗的趋势[1]。改良电休克治疗方案对临床护理的要求较高,我院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心护理。本文对改良电休克疗法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策略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25例精神病患者,均实行改良电休克治疗方法,观察并记录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患者进行精心的全面护理。全部患者均符合精神病的诊断标准而确诊为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类症。其中抑郁症39例,躁狂症42例,精神分裂症44例;患者中有男性67例,女性58例;年龄在28~79岁范围内,平均(52.7±15.2)岁;经分析,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受教育背景、疾病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可放在一起进行分析。
1.2治疗方法:选用美国美可达公司生产的思倍通5000Q型多功能改良休克功能治疗仪进行改良电休克治疗。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好治疗所需药品、器材,以及供急救用的药品、器材。静脉注射阿托品1 mg,之后静脉注射2.5%硫喷妥钠,准备药量按5 mg/kg计算,注射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至患者眼球固定不动,睫毛反射消失时停止注射,注射速度应缓慢。注射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将滴管中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再静脉注射0.2%氯化琥珀胆碱(给药剂量为0.8 mg/kg)。患者注射后一段时间会继续肌束震颤,待震颤结束后,在患者口中安置口腔保护器以免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咬舌等事故。随即开始通电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做到责任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动态监测患者的脑电图、心电图、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异常立刻停止治疗,采取急救措施,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1.3护理对策
1.3.1心理护理:改良电休克治疗方法采用了电击方法对患者的脑部进行放电,患者及家属往往抱有怀疑的态度,治疗时极度恐惧[2]。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并通过耐心介绍该疗法的相关知识来逐渐打消顾虑[3]。另外可以动员已经接受改良电休克治疗并且痊愈的患者现身说法,对于克服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障碍行之有效。及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主要介绍该疗法的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治疗过程、治疗目的、治疗方法的优越性等内容。心理护理不仅存在于治疗前,治疗后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术后及时与患者沟通治疗后的感觉和心理状态,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早日痊愈,回归社会。
1.3.2术中意外情况的护理:术前推注药物时应缓慢,若发现药物外漏,及时拔出针头,以免药液在组织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由于使用了麻醉药物及电流刺激,本疗法有潜在的对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的强刺激性,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延长、心率失常、心脏停搏、低血压、心排血量减少等现象。治疗过程进行严格的生命体征监测,出现异常及时急救。在麻醉后患者丧失意识,由于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舌后坠影响通气。在患者恢复意识前,应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
1.3.3术后护理:术后短时间内由于麻醉药品的作用,呼吸道还可能残余分泌物,应使患者保持头部偏向一侧,使患者卧床休息。可以侧卧或平卧,待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后,再取出口腔保护器。患者治疗结束后应专人看护,以免在无意识状态下坠床造成伤害,待恢复意识并经观察无异常后方可回到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观察患者的眼球定位动作、睁眼动作以判断患者是否恢复意识。通过给予痛觉刺激、对话、呼唤等行动来判断恢复意识的程度,若患者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对患者的心电图、脑电图、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基础体征进行动态监测。患者清醒4h后才可进食正常食物,清醒2 h后只能进食流质食物。
1.4疗效评价标准[4]:在改良电休克治疗前后对患者分别进行精神科量表评估。其中抑郁症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躁狂症患者使用躁狂量表,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进行评估。痊愈:患者的精神科量表得分达到正常。显效:虽然患者在评分上尚未达到正常水平,但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精神科量表得分得到显著改观。无效: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精神科量表分值没有改观,或评分值变差。总有效例数为痊愈患者数及显效患者数之和。
2 结 果
对全部125例患者的临床疗效统计分析,共痊愈75例(60%),显效40例(32%),总有效率为92%。其中该方法对39例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最好,有效例数为38例,有效率可达97.44%;疗效排在第二位的是躁狂症(共42例),39例有效,有效率为92.86%;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共44例)的有效率稍低,38例有效,有效率为86.36%。
上述结果表明通过进行全面精心的护理,以及改良电休克疗法治疗精神病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较高,经实践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本文中采用的护理方案及治疗方法是治疗重性精神病的有效方法,值得在精神科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改良电休克疗法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略有不同,在本例中它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最好。
3 小 结
应用MECT治疗精神病时,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被诱导麻醉的状态下对患者应用肌肉松弛剂,使患者肌肉放松后对患者通电治疗,使四肢的肌纤维呈松弛性颤搐发作,大脑呈癫痫样放电,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等重症精神病[5]。在注射肌肉松弛剂时,要避免药液渗漏到周围组织中,以免高浓度的药物造成局部组织损伤[6],改良电休克疗法改善了传统电休克疗法中常见的患者极度恐惧心理、家属不配合、治疗过程中关节脱位、骨折,是目前治疗重性精神病最先进的方法之一,被全球各地的许多精神病医院所采用[7]。由于应用了麻醉和肌松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电休克治疗,改良后的方法在运动系统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患者的痛苦体验也很少[8],但护理人员的任务依然重大,因为术后良好的恢复与精心的护理密切相关。由于并发症减少,护理工作的重心由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转为术后心理健康的恢复。电休克治疗过程中需要家属回避,是因为患者治疗时由于电击会出现大小便失禁、全身痉挛、表情痛苦等现象,家属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但传统电休克疗法的影响根深蒂固,家属及患者往往对改良后的方法持不合作态度,影响治疗依从性。由于家属是患者的社会支持者,家属的心态也影响到治疗的开展及患者的恢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已经是临床上需要面对的大任务,良好的医患沟通、全面的健康教育、优质的医护条件、良好的医护人员素质等都从各方面促进治疗的开展。
[1] 林桂红,瞿春红,朱良君.改良电休克治疗重性精神病500 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10,11(15):1220-1221.
[2] 宋文英.精神病患者家属对电休克治疗的态度及护理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10,14(4):26-27.
[3] 余静萍,顾桂英,饶俊华,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68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5(1):162-163.
[4] 黄筱玲.无抽搐电休克治疗240例精神病的临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4):990-991.
[5] 张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258例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6):924-925.
[6] 朱雨亭.改良电休克治疗重性精神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71-572.
[7] 周智英,付晓,陈丹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747-1748.
[8] 王绍抑.改良电休克治疗重性精神病56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521-522.
R473.74
B
1671-8194(2015)30-02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