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阳散火法论治痤疮

2015-01-24吴驻林谭婉君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12期
关键词:阴火火法李东垣

吴驻林 谭婉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405)

升阳散火法论治痤疮

吴驻林 谭婉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405)

痤疮是常见皮肤病,又称“肺风粉刺”“酒刺”“粉刺”“暗疮”“青春痘”等。痤疮是由于内有火热壅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但痤疮亦有脾胃气虚,火郁于内而成,往往使用野菊花、紫花地丁、黄芩、黄连等苦寒或甘寒之品按照清热之法收效不佳,临床多忽视。而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火郁则发之”的名方,其升阳散火之法能治疗许多脾胃内伤病症,并有广泛的应用,如头面五官诸疾、四肢热、肌热、五心烦热、便秘、泄泻等诸火郁证,皆可依法加减治疗[1]。笔者在此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治疗痤疮,收效满意,报道如下。

患者某,女,27岁,2015年2月9日初诊。患者主诉面部痤疮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1个月。近1个月来因公务繁忙,面起痤疮,额头与脸颊均布满。疮微红肿,痒,并可挤出白头。伴有口干,神疲乏力、纳差,身体较消瘦,便溏,容易急躁,其月经可,舌尖微,红苔白腻,脉滑无力。患者曾自服野菊花、紫花地丁等清热泻火药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反复。此证系脾虚郁热,治以补中升阳散火,方用李东垣升阳散火汤加减。柴胡15 g,羌活12 g,升麻6 g,葛根15 g,白术10 g,防风10 g,生甘草6 g,白芍12 g,党参15 g,法半夏10 g,橘皮6 g。患者3剂后复诊,病去十之七八,再以3剂调理,嘱其调理期间忌口,不食生冷辛辣,服用后再复诊而告知痊愈。

体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的清阳与浊阴之气具有升降规律,人体清阳之气是上升的,以供于清窍;浊阴之气是下降的,从下二窍排出。一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会影响人体的气、血、津液正常运行,百病由生。后世李东垣也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升清阳,散阴火”的治疗大法,主要针对清阳下陷,阴火上冲的病机。本例患者的病机主要是因七情内伤或饮食劳倦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脾胃之气不能上升,郁而熏蒸,上焦不通,郁于体表,阴火内生,故而变生痤疮。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指出:“其高者因而越之”,有病在上部,如面部、咽喉、上焦等部位的病症,可用升散或涌吐的方法治疗,故本例使用升阳散火法因势利导。选方中用柴胡以发少阳之火,升麻、葛根以发阳明之火,羌活、防风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人参、甘草补益中气;芍药敛阴,使得散中有收,免伤其阴气,法半夏与橘皮运用二陈汤法燥湿运脾。主药味薄气轻,升举清阳,发散郁火,使火邪散去。上述诸药共奏升阳散火之功。

[1]魏富有.东垣升阳散火法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01,21(3):59-60.

2015-03-25)

猜你喜欢

阴火火法李东垣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无害化处理铝电解废阴极炭块技术分析及应用现状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浅析“阴火”
药罐结合治疗腰背筋膜炎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浅谈中国冶金技术的起源
An Evaluation Study of Brand Competitiveness of Chain Pharmacies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