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肌壁运动的组织速度成像分析

2015-01-24张爱军秦海波张丽莉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0期
关键词:充血性心尖基底

王 薇 郑 宏 张爱军 秦海波 张 敏 徐 丹 张丽莉

(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6)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肌壁运动的组织速度成像分析

王 薇 郑 宏 张爱军 秦海波 张 敏 徐 丹 张丽莉

(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6)

目的 通过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壁各节段的运动情况,探讨利用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另取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测量左室室壁17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收缩期最大位移Ds,比较心力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数值间的差异。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室壁各节段的Vs、Ds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其数值的降低与心力衰竭程度正相关。结论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以准确显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各室壁各节段的运动情况,有效评价心肌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

充血性心力衰竭;组织速度成像;左室壁运动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最终结局,也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它的主要表现为心肌的收缩力下降。以往我们评价心肌的收缩功能主要是通过M型及二维超声心动图,但是常常依赖图像的清晰度及声速角度,其准确性受到限制。而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是由组织多普勒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对各室壁Vs、Ds的测量,来分析左室壁各节段的运动情况,准确的评价左室各节段的收缩功能。本文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分析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壁各节段的Vs、Ds变化规律,探讨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收缩性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的心力衰竭患者共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65±13)岁,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32例,缺血性心脏病21例,扩张性心肌病15例,其他心脏病12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肌梗死病史。另取30例作为正常对照,男12例,女8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60±15)岁其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心脏疾患。

1.2仪器与方法。①仪器:采用Philips IE Elite超声诊断系统,X5-1探头,EchoPAC工作站,配有QTVI分析软件。②方法:患者平卧或左侧卧位,连接心电图,获得清晰二维图像,分别取心尖四腔心切面及二腔心切面,描绘出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心内膜曲线,用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左室射血分数EF。根据EF值将患者分为3组,1组为EF 40%~49%,共36例,2组EF 30%~39%共29例,3组EF 30%以下,共15例。然后转化成组织多普勒条件,显示心尖四腔心及二腔心切面,分别测出各组病例及正常对照组的左室各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收缩期峰速Vs及最大位移Ds。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显著性检验用方差分析,组间差异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量资料之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正常对照组与心力衰竭各组之间年龄、性别、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患者及30例正常人均探及清晰二维图像,并成功获得了心力衰竭患者与正常人的左室各节段的Vs、Ds。正常对照组各节段的Vs、Ds数值于基底段较高,向心尖方向数值降低。将1组、2组、3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随着EF数值的降低,各心力衰竭组各节段的Vs、Ds均呈不同程度降低。尤其以EF<30%者明显。1、2、3组心肌各节段的运动规律基本相同,其中降低幅度最大的为基底段,其次中间段,心尖段降低幅度较小。其中1组基底段共216个节段的195个节段Vs、Ds较正常组降低,中间段216个节段中201个节段Vs、Ds降低,心尖段180个节段中172个节段Vs、Ds降低,与正常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2组基底段174个节段、中间段174个节段及心尖段145个节段的Vs、Ds均降低,与正常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基底段共90节段、中间段90节段、心尖段75节段Vs、Ds全部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将1、2、3各组间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Vs、Ds比较,各组间基底段及中间段数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尖段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 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多,而如何能早期、快速、准确评价心功能,对疾病的预防及心力衰竭的治疗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以往我们评价心功能主要依靠临床体征、及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的EF测值。部分轻度心力衰竭的患者临床体征不明显,影响医师对病情的评估。而受到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困难、心率失常、心室变形及心肌运动不协调等的影响,其M型及二维超声测值的准确性受到影响[2]。而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是在组织多普勒基础上,以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的优点,检测低频、高振幅的室壁运动信号,实时获取左室壁各节段的运动情况,不受心脏整体平移、旋转及周围节段心肌的牵拉的影响,且不受组织衰减的影响,具有传统超声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一种定量、定位的评价心肌局部运动的新技术,其测量值比M型、二维及组织多普勒技术更精确、直观。

纵所周知,传统的M型及二维超声测量EF值主要是测量环形肌的收缩,主观性太强,而心肌的纵形肌主导心肌的纵向运动,在心脏收缩中起主导作用,而QTVI技术所测得Vs、Ds既是体现纵形肌的收缩功能,从而弥补二维超声的不足。本研究发现,左室心肌的纵向Vs、Ds与短轴左室射血分数EF显著相关。心力衰竭各组各节段的Vs、Ds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变化规律为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提示心肌收缩力减弱。而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其基底段及中间段的Vs、Ds降低程度明显,P<0.05。而不同心力衰竭分组的心尖段的Vs、Ds下降不明显,也有少量患者出现心尖的下降程度大于中间段,有人认为是收缩后再收缩,是属于主动现象,提示缺血心肌再灌注后的表现,提示心肌存活。但也或许是被心包弹回的被动现象[3-4]。本研究对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壁各节段的Vs、Ds的测量分析,查找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的Vs、Ds的变化规律,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病例选择上数量较少,部分患者长期服药,药效未解除,影响数据的准确性。通过Vs、Ds的变化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评估是一项新技术,还需大规模进一步的研究,建立更完善的评价方式。

[1] 王欣,朱天刚,权欣,等.心力衰竭患者的组织速度图特征[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6):3464.

[2] 陈孝义,郭瑞强,郝力丹,等.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阿霉素性心肌病心脏收缩功能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3): 220-222.

[3] 熊复,余更生,白永虹,等.应用组织同步成像评价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功能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6): 440-442.

[4]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41.

R541.6

B

1671-8194(2015)30-0122-02

猜你喜欢

充血性心尖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估
欢乐过大年
a-C基底对WSx 薄膜组织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87例临床疗效分析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甜蜜养颜季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RDWTNF-α及UA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