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症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15-01-24王剑峰杨宗照林友兴
王剑峰,杨宗照,林友兴,高 飞
(1.杭州市原种场,浙江杭州311115;2.杭州市畜牧兽医局)
猪流行性腹泻症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王剑峰1,杨宗照2,林友兴1,高 飞1
(1.杭州市原种场,浙江杭州311115;2.杭州市畜牧兽医局)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脱水。该病1971年首次报道于英国,此后传入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2010年以来,该病又开始爆发,先后在中国、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以及日本和台湾地区等地发生[1]。截止2014年4月,美国共波及28个州,仔猪死亡数高达600万头之多[2]。该病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养猪生产中的主要危害疫病之一,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近年来,PED除了致死率不断升高外,流行季节、持续时间也与先前报道有所不同,致使防控难度加大。
本文主要对猪流行性腹泻症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作一简述,供参考。
1 流行特点
1.1 潜伏期短 2013年1月,杭州某规模猪场育肥猪舍和后备母猪发生腹泻,2 d后产房个别母猪出现厌食,少量出现腹泻,随后7日龄内仔猪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发病后第2 d仔猪出现死亡现象,同舍仔猪发病逐渐增多,发病以整窝形式出现,刚分娩仔猪一旦哺乳后就出现腹泻,少量仔猪还出现呕吐症状,潜伏期较短。
1.2 普通弱毒疫苗免疫无效 全场母猪发病腹泻较少,只占存栏总数的5%,使用免疫增强剂和抗生素未见良好疗效。该场发病前妊娠母猪多于产前40 d和15 d注射仔猪大肠杆菌三价灭活苗,每年11月初开始,妊娠母猪产前20-30 d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商品苗,均未见良好疗效。
1.3 反复发作 从该猪场发生流行性腹泻情况看,从1月初发生,用组织疫苗免疫后,只能控制一段时间,在5月中旬和11月初反复发作,说明该病发生已经不限于寒冷季节。但夏季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少,发病时间相对较短。观察发现第一次分娩发病后的母猪再次分娩所产仔猪仍会发病,说明靠自然感染母猪来预防流行性腹泻效果不确实。
2 发病症状
2.1 母猪腹泻率低,症状较轻 此次流行性腹泻,初期以后备和肥育猪为主,持续时间1周,腹泻率达100%,死亡率较低;母猪腹泻发病率只有5%左右;尚有部分母猪产后出现精神萎顿、厌食,极少出现腹泻症状。
2.2 仔猪发生呕吐、腹泻,死亡率较高 呕吐仔猪病情最为严重,随后出现消瘦,怕寒,行走摇晃,精神不振,皮毛松乱,1~2 d后出现严重脱水死亡。从2013年第一次发病情况看,10日龄患猪死亡率达100%,10~15日龄患猪死亡率70%,20日龄后发病猪死亡率较低,一般为20%左右。
2.3 康复仔猪生长缓慢 腹泻仔猪康复后在保育阶段,可能诱发沙门氏菌等引起死亡,以后生长发育缓慢,可能与腹泻引起肠绒毛脱落、肠壁变薄、影响消化吸收等因素有关。
3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小肠,呈肠管扩张,肠壁变薄,内容物稀薄,充满黄色泡沫状液体。
胃内容物出现大量白色凝乳块;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发病仔猪和母猪粪便,送实验室检测,通过RT-PCR检测,均检测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其中一次除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外,还检出轮状病毒。
经三次检测均未检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说明病因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所致。
5 防控措施
5.1 加强隔离消毒和组织疫苗免疫 从该场防控过程看,只要隔离消毒措施到位,采用组织疫苗产前6周和3周各免疫一次,对控制发病效果明显。与胡巧云等(2014)[2]通过对初生仔猪脐带血和未哺初乳的弱仔检测,对母猪加免相应病毒性疫苗,经产母猪二次,初产母猪三次,同时对环境采用易速康干粉消毒,可有效控制流行性腹泻的报道相一致。康文彪等(2006)[3]报道,环境温度对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影响,适宜温度是提高仔猪成活率,降低发病率,增加断奶窝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是防止疫病的重要基础。
5.2 商品苗免疫与返饲效果较差 本次流行性腹泻发生后,对全群母猪加强了猪流行性腹泻商品苗的免疫,开始有一定效果,包括对母猪初乳的检测,母源抗体较高,初生仔猪10 d内未发生腹泻症状。但10 d后相继发生腹泻,且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到10日龄内全群仔猪,说明虽母源抗体较高但仍不具保护性,只是发病时间略有延迟。另据试验,采取一部分母猪进行返饲,效果也并不明显。返饲方法是选取7日龄内,出现明显腹泻,并确诊为流行性腹泻感染猪,经检测无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等疾病,在腹泻发生12 h内剖杀,取其胃、小肠和大肠,冰冻后剪碎匀浆,每头病料加入纯牛奶250 mL,放入搅拌机内搅拌,每头病料喂母猪15头,效果并不明显。
6 分析与思考
6.1 注意反复发病 本次发病,主要发生在分娩舍,10日龄内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10日龄以后仔猪发病相对较少。开始以为流行性腹泻,1周后会慢慢恢复,不会再次发生。但1周后病情仍未得到控制,持续发生腹泻。然后进行严格消毒、隔离和组织苗免疫等一系列措施,虽得到了暂时控制,但一段时间后,可再次发生腹泻。这可能与隔离措施,人员窜舍等因素有关,导致腹泻的再次发生。
6.2 病毒可能变异 通过免疫,母猪乳汁抗体水平较高,但仍不能保护仔猪不再发病。且该病持续时间较长,无明显季节性,说明这与原病毒性腹泻症有一定的差异性,即可能与病毒变异有关。据丁振江等(2014)[4]对北方某规模化猪场PED病毒ORF3基因测序分析显示,其属于变异毒株,与经典疫苗株的进化关系较远。Chen等(2013)[5]对国内29个省PEDV S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国内PEDV分为G1、G2两个基因型,分别对应疫苗株(经典毒株)和变异株(近年来分离毒株),变异株与疫苗株同源性相对较远。
6.3 返饲效果不确切 据该场试验,防控本病返饲效果不佳,可能与返饲量、自身环境和处理过程有关。蔡汝健等(2013)[6]报道,经23个采用返饲的猪场试验,仅5个取得明显效果,表明返饲对大部分猪场防控本病效果不佳或无效。
6.4 重视猪流行性腹泻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其他并发病和继发病的发生 据连瑞营等(2014)[7]报道,在某猪场开始发生腹泻后,以临床诊断和综合分析,疑为流行性腹泻,采取边送检边防治等措施,1周后完全被控制,间隔数月后,该场再次发生仔猪腹泻,随后采取相同防控措施,结果无效,检测发现为蓝耳病。说明在加强隔离、消毒和免疫控制的同时,也要及时进行病原检测。
总之,原来PED发生后7~10 d就可控制,但近年来流行性腹泻一旦发病,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且会反复发生。从腹泻疫病防控情况看,一旦发生腹泻,一是要加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全场严格消毒,母猪分娩前进入分娩舍,分娩舍、母猪都要进行彻底(带猪)消毒。二是一定要及时检测,确诊病因,防止其它疫病并发或继发感染引起腹泻。三是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疫苗免疫接种。只有同时采取这三项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流行性腹泻的发生。
[1]朱迪国,宋建德,袁丽萍,等.2013-2014年全球猪流行性腹泻重大疫情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14,31 (10):42-46.
[2]胡巧云,喻正军,汪雪,等.当前规模化猪场产房初生仔猪腹泻病原、病因和防控思考[J].养猪,2014(5):114 -118.
[3]康文彪,韩庆彥.猪舍温度对仔猪生长和腹泻发生率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06,27(5):86-89.
[4]丁振江,万胜锋,闫贵伟,等.规模化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探索[J].养猪,2014(6):101-103.
[5]Chen J,Liu X,Shi D,et al.Detection and Molecular Diversity of Spike Gene of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in China[J].Viruses,2013(5):2601-2613.
[6]蔡汝健,张乐宜,宋长绪.2010-2013华南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防控效果[J].广东农业科学,2013(11):104-105,114.
[7]连瑞营,孙秀勤.关于新生仔猪腹泻病的反思[J].今日养猪业,2014(9):34-36.
S858.28
B
1005-7307(2015)05-0014-002
201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