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草地牧鸡治理蝗虫推广模式探索
2015-01-24邵路新疆博州草原工作站833400
邵路 (新疆博州草原工作站 833400)
张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畜牧兽医工作站 833400)
天然草地牧鸡治理蝗虫推广模式探索
邵路 (新疆博州草原工作站 833400)
张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畜牧兽医工作站 833400)
经过对草原鸡几年的放养治蝗试验,在品种选择、牧鸡驯养、放牧治蝗、疫病防治等方面探索出利用草原鸡治理草原虫害的有效防治技术,为规模化推广放养草原鸡治理蝗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蝗虫;养鸡;天然草原;牧鸡治蝗;品种选择;牧鸡驯养;疫病防治;技术方法
1 概述
草原虫害 (主要是蝗虫)是我国草地重大生物灾害之一,尤其蝗灾对草场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每年对畜牧业生产、农牧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都造成较大危害和经济损失。多年来,草原蝗虫的防治主要是采用见效快,毒性强的化学药剂进行,对迅速控制蝗害的发生、扩散、降低农牧业损失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化学药剂治蝗存在着成本高、用量大、安全性差、技术难等弊端。大量使用化学药剂治蝗,易造成人畜中毒、污染草场,同时杀灭蝗虫天敌,危害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因此,采取科学应对措施势在必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草原虫害的发生,减少杀虫剂对草原的污染,保护博州草原资源和维护生态安全,2001年博州开始在天然草地进行养鸡治蝗试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后逐年推广牧鸡牧鸭治蝗技术,使之成为草地保护的一项新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博州在牧区草原上,投放草原鸡进行治理蝗虫,5年来共发放麻花鸡、肉杂鸡等品种鸡15万羽,蝗虫控制面积100多万亩,草原牧鸡饲料、医药投入则明显低于规模化集约饲养,经对比试验可降低成本50%以上。而且鸡肉品质鲜美细嫩,风味独特,又是纯天然、绿色的食品,深受顾客的青睐,据市场调查,草原放养鸡价格比普通肉鸡价格高80~120%。草原牧鸡不但取得了较好的生物治蝗效果,避免农药对草原带来的污染,还为当地牧民增加收入。但牧鸡灭蝗需要科学的组织管理作保证。我们经过几年试验不同品种的草原鸡进行放养治蝗,探索出利用草原鸡治理草原虫害的有效防治技术,为规模化推广放养草原鸡治理蝗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2 草原牧鸡治蝗技术要点
草原牧鸡指鸡的一种饲养方式,而不是鸡的品种,是由集约化舍饲向草原放养鸡的延伸。草原放养鸡是以放牧为主,舍饲为辅的饲养方式。
其方法是选用统一的优良品种鸡,统一进行孵化,统一进行防疫、统一进行育雏驯化,在蝗虫进入最佳防治期统一将育成驯化的鸡群投放至发生蝗虫的草地放牧,啄食草地上的蝗虫。达到草原治蝗的目的和为牧民增收。
2.1 品种选择和育雏驯化
牧鸡品种的好坏是关系治蝗成效的关键,培养健壮无病鸡群是治蝗的基础,因此牧鸡应集中在大型种鸡场进行孵化,切勿从那些不符合孵化卫生管理要求的鸡场购进鸡种。草原牧鸡应选择适应性强、抗病力好、耐粗饲、个体中等、能适应昼夜露天生活、肉质细嫩味美的鸡种。
通过对麻花鸡、肉杂鸡和肉鸡与野鸡杂交鸡等不同品种的草原牧鸡从育雏驯化、牧鸡治蝗效果及不同品种的增重对比测定,结果表明治蝗效果差异不大,其中蛋鸡与野鸡的杂交鸡生长最慢,麻花鸡次之,肉杂鸡生长较快,肉质鲜嫩而深受牧民欢迎。治蝗牧鸡选择肉杂鸡较为适宜,它具有体格健壮、耐寒、适应性强、反应灵活、活动范围广、勤于觅食、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是牧鸡治蝗的较理想的鸡种。
考虑到本地高山草原地带的气候因素,鸡苗主要是选用春雏。治蝗鸡的孵化一般在3月底~4月初,到4月底开始进入育雏阶段,整个饲养分为育雏期20~25天,过渡期~510天和放牧期70~80天。
2.1.1 统一与孵化场签订合同
统一委托质量可靠的孵化场签订合同进行孵化并在出壳二十四小时内注射马立克疫苗免疫。
2.1.2 指定无传染病鸡场对雏鸡进行管理
指定无传染病鸡场指定专门饲养员对雏鸡进行选育,防疫,训练,并签订育雏指标合同。合同要求:春季本地区昼夜温差大,且低温多变,必须采取保暖措施在室内育雏,喂饲全价配合饲料,促进雏鸡生长发育。为适应野外放养,鸡群采用地面平养,但容易感染鸡白痢、鸡球虫病等疾病,所以要进行预防投药:3~7日龄饲料中加病毒灵、氟哌或阿莫西林;12~15日龄饲料中拌入氯苯胍、球虫王等抗球虫药物。每周交叉饮用万分之二的高锰酸钾水或大蒜水,进行肠胃消毒;同时每周两次带鸡消毒。
育雏期为20~25天,雏鸡平均体重达350g以上,完成免疫程序为:5~7日龄新城疫La Sota+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滴鼻;12~14日龄法氏囊疫苗双倍饮水;16~17日龄注射禽流感疫苗;19~20日龄新城疫La Sota+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滴鼻。在育雏期每日定时定量喂料,每次喂料时吹哨或敲击饲料铁盆召唤雏鸡进行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听从指挥。将健康均匀,体重达350g雏鸡,在5天内分发到草原放牧的每户牧民中进行放牧前训练。此期间免疫程序为:26日龄用法氏囊中毒疫苗双倍饮水;30日龄用鸡新城疫+禽流感重组二联活疫苗进行滴鼻;35日龄用新城疫灭活油乳苗半量肌肉注射。
2.1.3 放牧前训练
育雏进入3周龄左右,体重在350克左右的雏鸡已经可以逐渐适应自然温度。这时可以根据鸡群对条件反射的本能,视天气情况将雏鸡引出室外饲喂进行驯养。在驯养过程中应注意: (1)每次饲喂、饮水都要以固定吹哨或敲击饲料盆给以信号,定时移动饲料槽、饮水器。因鸡接触土壤,水、料易污染,应勤给水,料应少喂勤添,饮水器、饲料槽移动距离可逐渐加大,由室内向室外,扩大雏鸡活动范围,使鸡群逐步适应室外生活环境,听从信号指挥; (2)坚持放养定人,喂料定时定点的日常管理; (3)勤观察,注意鸡粪是否正常,及时发现行动落伍、独处一隅,精神萎靡的病弱鸡,隔离观察并治疗; (4)刮风下雨停止放出,以防意外。驯养10天左右,雏鸡平均体重在500克左右,鸡群就形成了 “吹哨或敲盆—采食”的条件反射,鸡群可闻讯即来,听讯即归,形成早牧晚收的习惯,便于管理。这时即可将雏鸡运送至蝗虫发生地进行治蝗。
2.2 草原放养治蝗
2.2.1 放牧地点的选择
应选择在虫口密度中等 (一般混合头数15~20头/米2)危害较严重的平原荒漠草地,同时要兼顾草场平坦开阔、植被低矮、灌丛密度小、地面不积水、交通方便、离水源较近等因素。
2.2.2 搭建牧鸡棚舍
牧鸡棚舍搭建应为活动式,要按草地走向,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昼夜温度变化相对不大的平地中间,搭建坐北朝南鸡舍,四周设排水沟,鸡舍要做到既防风、防雨、保温防暑,又不积水。同时选场时也要考虑通风、换气、供水等的需要。鸡舍多用帐篷搭建,舍内为鸡提供站立、攀飞的横木以提高放养鸡的 “野性”。
2.2.3 放牧中的管理
根据气候条件、蝗虫发生生长规律和鸡的活动规律等,宜牧期应根据当地的蝗虫的龄期实际情况进行控制,在5月底开始至8月中下旬结束。每户放养鸡群以1000~2000只为宜,人员2名。开始每日早晨出牧时要在饲料中混入适当的沙石,工作人员要吹哨,同时在地面撒下少量混入沙石的饲料,引导鸡群远离鸡舍向草场四周散开,晨喂以牧鸡能主动扑食蝗虫停止。雨天或炎热的中午最好不出牧,这样既避免了天气太热,又延长了放牧时间。
在放牧期间还要注意: (1)无论上下午,出牧前都不补喂饲料,只给饮水,使鸡处于饥饿状态下,提高扑食蝗虫量,同时也便于信号引导; (2)因出牧时间较长,天气又热,因此要配备足够的乘凉和避风雨设备,有条件可以搭建栖架、网床。以防鸡群炎热中暑、雨淋或寒冷相互挤压和减少球虫病发生造成死亡;要保证牧鸡的正常饮水,并且做到每晚鸡群回舍后充足的饮水; (3)活动鸡舍要设置在草地中间。这样首先可使鸡群的覆盖面积达到最佳,减少转场次数;其次是可使出牧鸡群与鸡舍的距离缩短到最小,便于放牧人员对大风、暴雨、冰雹、炎热,特别预防鼠、黄鼠狼、狐狸、鹰、蛇等天敌的侵袭加强放养场地巡查处理; (4)放牧转场时间应根据灭蝗效果而定,当虫口密度下降到1~3头/米2时即可转场 (一般3~4天即可转场1次); (5) 每日下午收牧时要补料,每只鸡每天平均50~70克 (视虫口密度而定)左右。鸡群在大量采食蝗虫后,蛋白质水平已经超过其营养需要,但能量和矿物质却不能满足其机体需要,因此,补饲饲料不能用全价饲料,应该突出对能量和矿物质的补充。一般补饲日粮为:玉米82.5%、葵花油渣15%、骨粉2%、食盐0.4%、0.1%矿物质添加剂,另100千克饲料加250克多种维生素,维生素现吃现拌; (6)牧鸡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不得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
根据本地草原气候,一般草原放牧为6月份,放牧期为6~8月蝗虫生长发育期间,放养一批,草原放牧肉杂鸡活重达到2.5~3.0kg左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草原牧鸡治蝗有很多优势,牧鸡灭蝗试验,既可以治虫,又可以给草原增加有机肥料,提供绿色鸡肉食品,同时还可以调动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到灭蝗的工作中去,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草场自己保护,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牧鸡治蝗与传统的化学药物治蝗相比,具有 “防效高、成本低、无公害、增加草地土壤肥力、促进牧草生长”等优点。对增加牧民收入、减少污染、保护草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畜牧业具有战略意义的生物控害措施。草原放养肉鸡为无公害产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大大减少了草原蝗灾的发生更是可以大大降低草原病虫害的程度;同时,草原病害防治的投药量可谓是大幅减少(在放养肉鸡密度达到一定时,可以免于投药防虫防害);相对饲养牛羊,放养肉鸡有经济效益见效快、回报高、环境承载量大、饲养成本低等明显优点。同样,此种经济模式,也构建了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形式存在,集牧鸡吃虫 (主要是蝗虫)、减病等作用;达到省工节本高效的要求,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牧业,不仅促进牧民增产增收,同时能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所以,牧鸡治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