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捻转血矛线虫与羊虱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5-01-24童俊青黄秀君
童俊青 黄秀君
(四川省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617061)
山羊捻转血矛线虫与羊虱混合感染的诊治
童俊青 黄秀君
(四川省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617061)
米易县某羊场相继发生了以严重贫血,头部、下颌间,下腹部水肿为特征的疾病,根据临床症状,体表有羊虱及皱胃和小肠前段见到大量的淡红色线状虫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山羊捻转血矛线虫与羊虱混合感染,采用两种驱虫药物对全群羊只进行治疗,控制了病情。
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羊虱;诊治
2014年9月笔者在攀枝花市的米易县撒莲镇一山羊养殖场发现了山羊血矛线虫和羊虱混合感染病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山羊血矛线虫病是由毛圆线科血矛属中的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或牛等反刍动物的真胃和小肠内的寄生虫病,又称捻转胃虫病。虫体是一种纤细的淡红色线虫。雄虫长约20mm。雌虫长约25~30mm。捻转血矛线虫雌虫每天可产卵5000~10000个,虫卵在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低湿牧草地有利于本病的传播,早晚放牧露水草和雨后放牧较易感染本病。攀枝花市为南亚热干热河谷气候带,旱雨季分明,每年的6月到10月雨量集中,湿度大,增加了山羊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的几率。
山羊虱为山羊鄂虱,是一种常发的寄生虫病,寄生于山羊体表,吸食血液,虫体长1.5~2mm。成虫在羊体上吸血,交配后产卵,产卵期2~3周共产卵50~80个,虱病是接触感染的,可经过健羊与病羊直接接触,或经过管理用具、互相接触机会增多,加之羊舍阴暗、拥挤等,都有利于虱子的生存、繁殖和传播。
2014年9月初,笔者应邀到米易县撒莲镇某山羊养殖场出诊,该场饲养山羊240只,饲养方式为放牧,半月前开始发病,至笔者出诊,已经死亡山羊23只,死亡羊中除1只为成年羊,其余均为2~4月龄羔羊,场内尚有病羊26只,畜主之前已经多次使用氟本尼考等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该次疫病已经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如不能得到有效的防治,经济损失还将扩大,将严重影响畜主的养羊积极性。
2 临床症状
全部羊只体表均发现羊虱,经临床观察,症状严重的发病羊26只,加上之前已经死亡的23只,该场发病羊只49只,发病率为20.4%,死亡率为46.9%,此次疫情呈慢性经过,以贫血、消瘦和消化紊乱为主。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消瘦,行走无力,严重时卧地不起,眼结膜苍白,头部、下颌间、下腹部水肿,大便干燥并带有粘液,食欲废绝,出现症状约经1周左右,因严重消瘦陷于恶病质死亡。
3 病理解剖
严重贫血,血液稀薄如水,肌肉苍白。心包积液,心脏色淡,心腔有血凝块,血管腔内有线状血凝块,肝、脾、肾水肿,肝脏呈淡棕色,皱胃和小肠前段均见到大量的淡红色线状虫体,线虫附着在粘膜上或食糜中泳动,有虫体的粘膜有卡他性炎症、皱胃内容物因有血液存在而呈明显的棕红色。
4 虫体镜检
取淡红色线虫在低倍镜下观察,虫体内见白色生殖器官环绕红色含血的肠道,形成红白相间外观,符合捻转血矛线虫的特征。
5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临床症状、病理解剖情况及虫体镜检,综合确诊为山羊捻转血矛线虫与羊虱混合感染。
6 治疗
考虑到未表现出症状的羊只除了感染了羊虱,也可能感染了山羊捻转血矛线虫,故采取了全群治疗。
(1)全场羊只用阿苯达唑按每千克体重15mg空腹灌服,7d后同样剂量再驱虫一次。
(2)全场羊只用伊维菌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05ml,皮下注射,7d后同样剂量再驱虫一次。
(3)清扫羊舍,并用双甲脒对环境进行喷雾消毒。
第一次治疗后,再未出现病羊死亡,10d后病羊全部康复。
7 讨论
(1)本次疫病危害严重的是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羊虱加重了病情,不是主要病原。
(2)基层兽医人员对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认识不足,通常因不能准确诊断,而影响治疗,而该病的致死率极高,常造成山羊大量死亡,应加强对该病宣传报道,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治疗,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山羊捻转血矛线虫有极强的感染能力,攀枝花地区的雨季是本病的高发季节,应注意更换放牧地点和饮水的卫生,对羊排出的粪便及时清扫,集中发酵处理,减少病原对山羊的威胁。
(4)在从事预防性驱虫时,一定要注意投药方法,本病发生的羊场,据畜主述,曾在发病前一个月用丙硫咪唑做过预防性驱虫,确诊后,经仔细询问,没有遵循空腹给药的程序,可能是造成该病暴发的原因之一。
(5)加强饲养,以增强羊的抗病力。
童俊青 (1960.10-),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山羊的技术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