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县生猪标准化养殖现状与措施
2015-01-24郭朝怀云南省宁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665100
郭朝怀 (云南省宁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665100)
宁洱县生猪标准化养殖现状与措施
郭朝怀 (云南省宁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665100)
对当前宁洱县生猪产业形势加以分析,结合生猪生产实际情况,围绕 “提质增效、市场开发、科技创新”三个重点,提出以标准化、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的建议和措施。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措施
目前,宁洱县畜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县已形成以生猪产业为主导,土鸡、黄牛和山羊等特色养殖为重要补充的生产格局。生猪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也日趋凸显。由于受市场影响,生猪价格一直处于低谷状态,以生猪为主导产业的畜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严峻形势,推进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笔者通过与规模养殖场 (户)和其他养殖户多次沟通了解,认为基于宁洱县生猪产业现状,推广猪场标准化养殖,转变发展方式,化危为机,推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1 宁洱县生猪标准化养殖现状
近几年以来,通过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的投资建设,加快了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养殖场 (户)的科技含量和养殖水平,为宁洱县建设环保型养猪和发展优质生猪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目前,全县建有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龙头企业2个,即云南神农普洱牧业有限公司,以生产PIC五元配套系为主,达到年饲养PIC母猪300头以上,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的养殖规模;云南鹏飞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生产DLY洋三元为主,达到年饲养PIC母猪200头以上,出栏生猪3000头以上的养殖规模;此外,发展年出栏生猪1000~1999头的3户,2000~2999头的1户,500~999头的16户,300~499头的7户,200~299头的82户,100~199头的227户,50~99头的586户。基本形成了 “统一规划建设猪舍、统一猪种、统一防疫、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销售”的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格局。
2 生猪标准化养殖的必要性
(1)着力解决散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低水平向高标准养殖、高污染向生态化养殖转变,从源头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加快生猪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生猪养殖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是提高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大力发展无公害生猪及产品、绿色生猪产品,不断提高生猪及其产品质量,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名牌生猪及其产品,就能打破市场竞争中的 “绿色”和技术壁垒,把生猪业发展成为占领 “两个市场”的优势产业。
(3)是加强生猪疫病防治的需要。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工程建设利用地理优势,实行自繁自养,就地就近供应生猪,能起到自然防疫的屏障作用,有利于各项防疫措施的落实,有利于阻断疫情传播途径,有利于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4)是治理生猪养殖业环境污染的需要。通过标准化建设,增加环保设施的投入,完善应有的环保设施,做到达标排放,从而有效解决人畜混居、庭院环境污染等难题,而且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对粪便实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可以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源,促进粮食的增值转化,带动种植业的增产增收。
3 存在的问题
3.1 生猪养殖规模小
生猪养殖规模化经营比例小,生猪产品产业链短,科技含量不高、仅靠量的增加提高产值,缺乏市场竞争力。
3.2 抵御风险能力差
传统养殖方式,不但不能预测和适应市场变化,也很难抵御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广大生猪饲养户抵御价格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在价格突然下降的情况下显得手足无措,毫无积极的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有效的化解风险的措施,只是消极地以屠宰饲养畜禽、减少饲养量等方法来规避风险。
3.3 疫病防控风险大
生猪养殖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这些散养户生猪饲养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防疫条件差、饲养人员防疫意识薄弱,除个别散养户自购疫苗进行防疫外,绝大多数散养户生猪防疫主要靠政府组织的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由于受乡村防疫设备和乡村防疫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在防疫过程中存在过敏死亡和人为传播疫病的现象,个别群众对春秋集中免疫活动有抵触情绪,形成防疫的漏洞和死角,动物疫病在散养户中零星散发,偶尔在局部地区流行,成了影响生猪生产的隐患。
3.4 产业经营能力不强
宁洱县有74%的生猪养殖在农村,人畜混居现象比较普遍,多数养殖大户不是标准化养殖,污水、粪便随意排放,排污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这些在农村散养生猪的农户,不但费工费力、收益不大,而且严重污染村民人居环境。
3.5 畜牧业用地紧张
虽然2007年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 《关于促进规模化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但养殖用地的征用难度仍然很大,除去基本农田,可用土地多数是个人承包地,调换的难度非常大。
4 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的对策措施
4.1 基本原则
按照生猪养殖地理布局区域化、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模式生态化、管理机制长效化等基本原则,推动生猪产业从无序管理向有序管理转变,从散养开放式养殖模式向标准化养殖模式转变,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促进生猪产业科学健康发展。
4.1.1 猪场布局区域化
应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流域水环境容量、土地消纳能力和生态环境状况,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合理布局适养区,在适养区内重点规划一批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实现生猪养殖的空间布局优化。
4.1.2 养殖小区规模化
应在合理控制生猪养殖总量的同时,鼓励在宜养区建设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控制发展小规模生猪养殖,减少零星散养,提高生猪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4.1.3 养殖模式生态化
要严格按照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实施过程控制与治理相结合,应用 “就地结合、就地利用”的“零排放”模式,大力推广 “猪-沼-农作物”等农牧结合的生态化养殖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污染物的全部资源化循环利用,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4.1.4 管理机制长效化
按照 《畜牧法》、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的合理使用,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畜禽标识使用实施有效监管,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监管常态化。
4.2 对策与措施
4.2.1严格执行禁养限养制度
按照 《畜牧法》、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县级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分方案。各乡镇按照结合本辖区的环境现状,严格按照制定的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分方案,提出生猪适养区的具体实施措施,适养区要合理布局,建立生态养殖小区,引导全县生猪产业向标准化、生态化养殖转型。
4.2.2 促进散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
按照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模适度、人畜分离、管理规范、综合利用”的思路,充分考虑水源、交通、防疫、环境污染等因素,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促进散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
4.2.3 规范生猪养殖污染处理设施管理
坚持 “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生猪养殖场必须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和干粪、污水综合利用的要求,配套建设规范的干粪废渣储存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减轻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应当落实源头控制管理措施,实施清洁生产,确保生猪粪便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要设置规范化污水排污口,经处理后排放的养殖污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4.2.4 制定病害死猪无害化处理制度
要制订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办法,落实监管责任。要落实专人负责,实行集中处理。通过建设化尸池或焚烧炉,把病害死猪作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监管,严格防止病死生猪流入市场。
4.2.5 推进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应当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等生态化养殖模式,采取粪尿还田、生产沼气、制作有机肥料、沼液浇地等综合利用措施。解决畜粪和沼渣沼液的出路问题,有效发挥沼气工程治污减排的作用。
4.2.6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
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机构,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以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通过健全制度,规范养殖设施,严格保证制度和相关政策落实等方面推进标准化养殖在全县施行,着力转变生猪养殖发展方式,推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