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肉兔育种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2015-01-24陈岩锋孙世坤陈冬金谢喜平桑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350013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家兔品系多态性

陈岩锋 孙世坤 陈冬金 谢喜平 桑雷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350013)

我国肉兔育种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陈岩锋 孙世坤 陈冬金 谢喜平 桑雷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350013)

综述了我国肉兔育种工作的主要概况与研究进展,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未来肉兔育种的基本方向和建议。

肉兔;品种;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研究进展;问题;建议

1 我国肉兔育种概况

我国是驯养家兔最早的国家,养兔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养兔业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通过长期对家兔的饲养与选育,形成了许多适应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家兔品种,为现在的养兔业留下宝贵的遗传资源财富。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开展兔品种的杂交利用,我国在肉兔方面,先后从国外引进大量的肉兔品种,如比利时兔、德国花巨兔、法国青紫蓝兔、法国垂耳兔、新西兰白兔、日本大耳白兔、丹麦白兔、德国巨型兔等,近年来还先后引进了德国的齐卡配套系、法国的布列塔尼亚 (艾哥配套系)、法国的伊普吕配套系以及伊拉配套系。我国家兔品种数量之多,成为兔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丰富的遗传资源为肉兔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国对家兔的专业育种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有意识和系统地进行家兔品种选育工作主要是从20世纪7O年代开始,各地利用自己拥有的肉兔品种资源进行杂交组合试验,开展肉兔杂种优势利用工作,1981年11月成立了全国家兔育种委员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培育出哈尔滨白免、塞北兔等肉兔新品种,开创了我国肉兔培育品种的历史。接着各地利用肉兔本地品种和引入品种资源,先后杂交育成了豫丰黄兔、安阳灰兔、泰山肉兔、齐兴肉兔、天府黑兔 (肉兔)等新品种 (品系)。2011年10月山东农业大学和康大兔业培育的我国第一个现代肉兔配套系康大1号、2号和3号配套系同时通过了国家新品系审定。经过30多年来兔育种工作者的努力,我国肉兔品种的选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我国肉兔的生产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过去本地家兔的日增重不过20g提高到日增重近50g(肉兔配套系),料肉比从5:1左右提高到2.7:1,肉兔育肥期明显缩短,屠宰日龄由过去的120~150日龄提早到90~100日龄,商品肉兔2.5kg出栏时间由原来的100d左右提前到现在的80~90d,全净膛屠宰率由过去的40~43%提高到48~50%。这些生产性能的提高除规模化养殖、饲料工业的发展、饲养与环境条件的改善外,肉兔的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肉兔育种工作虽取得显著的成绩,但与养兔发达国家及我国其他畜禽育种比较,育种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我国培育或选育出了很多新品种 (系),但与国外优良品种比较,生产性能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 我国肉兔育种研究进展

2.1 培育的品种 (品系)

2.1.1 地方兔种系统选育

通过对一些地方兔种进行系统选育而成的品种有:太行山兔 (虎皮黄兔)、福建黄兔、闽西南黑兔等。太行山兔(虎皮黄兔)原产于河北太行山区,是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经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外贸食品进出口公司等单位合作选育而成,为优良皮肉兼用品种,于1987年通过鉴定;福建黄兔原为地方品种福建兔的黄毛系,1992年起福建省农科院对其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进行系统选育而成;闽西南黑兔是福建省优良地方品种,曾称黑毛福建兔、福建黑兔或福建兔黑毛系等,主要分布在闽西上杭县和闽南德化县一带,从2007年和2008年开始,福建省农科院分别与龙岩市通贤兔业发展有限公司、德化黑兔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家系保种选育,2010年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定名为闽西南黑兔。

2.1.2 对个体突变种选育而成的新品种 (品系)

大耳黄兔原在河北省邢台市的广宗县,它是在比利时兔群中分化出的黄色个体为育种材料选育而成的,属于大型皮肉兼用兔。大耳黄兔分2个毛色品系,A系橘黄色,耳朵和臀部有黑毛尖,B系杏黄色,两系腹部均为乳白色。中国大耳黄兔是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国内在比利时兔群个体变异基础上,选育成功的一个优良家兔新品种。

2.1.3 二元杂交培育的新品种

采用两品种简单杂交而培育成的品种有:塞北兔、豫丰黄兔等。塞北兔是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以法系公羊兔与比利时巨兔杂交选育而成,是一个大型皮肉兼用品种,于1988年育成并通过河北省省级品种鉴定。豫丰黄兔是河南省培育的品种,该品种是利用太行山兔 (又称虎皮黄兔)为母本,比利时兔为父本进行杂交后横交固定选育而成,于1994年被河南省科技委员会认定为中型皮肉兼用型新品种。

2.1.4 多品种杂交培育的新品种 (品系)

通过多品种复杂杂交培育的新品种 (品系)有:哈尔滨大白免、安阳灰兔、天府黑兔新品系、莲山黑兔等。哈尔滨大白免简称哈白兔是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1986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家兔新品种。它以比利时兔和德国花巨型兔为父本,以本地白兔和上梅大耳白兔为母本,进行多品种复杂育成杂交,然后从杂交兔中选出白兔自交。经过10年研究培育出来的大型皮肉兼用兔,属巨型肉兔新品种。安阳灰兔是由河南省安阳灰兔育种协作组,从1981年开始,从河南省林县、安阳、南乐等县群众的青紫兰、黑尤兔、比利时兔、德国花巨兔、加利福尼亚兔等多品种杂交产生的灰兔类型中,按照体型、外貌、生产性能等方面选种、选配,经7年时间培育出来的肉皮兼用中型肉兔新品种。该品种1987年11月通过了河南省科委主持的、以全国家兔育种委员会专家为鉴定委员会主任的品种技术鉴定。天府黑兔新品系是四川农业大学利用3种纯外来肉兔品种 (德国花巨兔、加利福尼亚兔、比利时兔)进行杂交育种,在杂交合成的选择基础群上,采用开放式群体继代选育法培育出天府黑兔新品系。莲山黑兔是中国莲山黑兔发展研究中心特种动物养殖研究所畜牧专家赵继河和国家家兔育种委员会研究员董亚芳等单位研究人员,在山东五莲县利用地方突变黑兔为基础,综合四川、福建的地方兔种,经杂交、导入、提纯、选育而成,该兔属中小型品种。

2.1.5 选育的专门化品系或配套系

如泰山肉兔、ST配套专门化品系、齐兴专门化母系、康大肉兔配套系等。泰山肉兔是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四维生物育种中心历经多年选育成功的中型肉兔配套品系,选用世界上6个著名肉兔良种,经杂交创新、世代选育、配合力测定,历经6年选育成功,于1999年2月通过山东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型肉兔ST配套品系经1993~1997年5年选育,利用国内现有的肉兔优良品种,采用迁入与回交的杂交方法,多品种合成理想型组建基础群,通过非完全闭锁式世代选育,严格选择形成纯系,经系间配合力测定,选择特殊配合力好的系间建立配套系,于1999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齐兴肉兔是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选用法国白兔与四川本地兔杂交,采用家系内留种,经5个世代的非完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最终育成年产仔数高、适应性强的专门化母系,后经四川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命名为“齐兴肉兔”。

康大肉兔配套系是由青岛康大集团下属的青岛康大兔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农业大学自2006年起,以伊普吕兔配套系祖代兔、泰山白兔、香槟兔等国内外优良肉兔品种为育种素材,经杂交合成、定向选育、配合力测定形成的杂交配套系。

2.2 选育技术进展

从中国肉兔育种的历史过程分析,历代祖先的选育思路,不外乎是通过表型选择进行纯种选育,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许多地方品种的形成可以说明是有其效果的。自20世纪7O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利用自己拥有的本地肉兔品种资源与引进的国外优良兔种进行杂交组合试验,广泛开展肉兔杂种优势利用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地运用杂交育种手段,培育了一些新品种。我国家兔育种以常规方法为主,肉兔选种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商品兔的生产性能方面,主要选择的性状为日增重、饲料报酬、屠宰率、胴体品质和繁殖性能等。肉兔以个体选择为主,或个体选择结合家系选择,对饲料报酬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对生长速度的选择来间接提高饲料转化率。在一些地方兔种选育中经常采用提纯复壮以及群体继代选育法进行品系繁育。近年来国内在一些育种机构也开始应用BLUP法对家兔育种值进行遗传评估,以提高选种的准确性。我国培育的康大1号、2号和3号配套系,它是利用现有的和从国外引进的肉兔育种素材,采用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育种、计算机辅助育种等手段,选育肉兔专门化父本和母本品系,通过配合力测定,选出最佳配套系,建立高产高效优质的从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到商品代的良种繁育体系,生产性能达到国外肉兔配套系各项先进指标,该配套系通过了国家新品系审定标志着我国现代肉兔配套系选育工作取得新成果。

2.3 血液生化标记、分子标记育种研究进展

近20年来,随着各基础学科的迅速发展,血液蛋白多态性、酶多态性和染色体核型、带型及其多态性等方面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目前,血液蛋白多态性已在分析多态蛋白位点的连锁关系和品种遗传结构、鉴定亲缘关系,探索品种起源和分化以及其与某些经济性状的相关等方面得到应用。但在肉兔血液蛋白多态性与生产性状相关的研究方面,目前的报道仅仅是个别蛋白 (酶)的变异类型与生产性状的相关,因缺少重复试验,对肉兔选种方法的作用甚微。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动物育种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可大大提高了传统选择方法的准确性和效率,也为早期选择、限性性状选择、间接选择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

目前,DNA标记已广泛地应用于种质研究、遗传图谱构建、目的基因定位和分子辅助选择等各个方面。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利用生物技术在家兔育种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开展了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肉兔的遗传多样性及微卫星座位与肉兔生产性能相关性等研究。如黄邓萍等 (2007年)检测了13个SSR标记并与兔的生产性状间的相关性试验表明,13个SSR标记中的5个SSR标记与家兔的生产性状呈相关性。刘庆华等 (2008年)进行了福建黄兔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发现许多微卫星基因型与体尺体重有较强相关。在肉兔功能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状相关性方面近年来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如蒋美山等 (2008年)研究兔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重及屠体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兔MC4R基因237位的单碱基突变显著影响兔体重、全净膛重以及饲料转化率,该位点具有成为兔体重和屠体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的可能性。邓小松等(2008年)对5个肉兔品种的生长激素受体 (GHR)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了2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分别位于外显子10的705(T—c)和810(c—T)通过最小二乘分析SNPs及其与屠宰性状的关系发现,基因型AA和MM所对应的活重、全净膛、屠宰率最小二乘均值都显著低于基因型BB和NN(P<0.05)。李霖等 (2009年)探究BMP15基因多态性与兔产仔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MP15基因对安哥拉兔的产仔数有一定的影响,对新西兰白兔和美系獭兔的影响不显著。李春梅等 (2014年)研究家兔PPARy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对PPARy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扩增,结果发现一个SNP位点c.207A>C,该变异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 (亮氨酸/亮氨酸),c.207A>C位点可影响家兔生长性状。

我国分子生物技术在肉兔育种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与其它动物相比这方面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晚,与肉兔相关的报道较少,短期内还无法实现将标记辅助选择 (MAS)广泛应用于肉兔育种。

3 我国肉兔育种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投入不足,育种机制不合理

我国的肉兔育种工作多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政府投入资金为主,鲜有企业自主投入资金开展家兔育种。由于受资金条件的限制,育种核心群规模小,遗传基础较窄,导致近交增量过大和遗传方差减少过快,同时多采用封闭式育种而丧失了引进优良基因的机会,从而使得其遗传改良的速度相对缓慢。另外专业育种机构数量不多,经验型选育还较为普遍,多数是以短期内进行若干世代的选育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为目的,缺乏长期的投入,与市场结合不够,缺乏市场动力,难以获得具有商业价值的育种进展。

3.2 肉兔育种基础研究滞后

肉兔遗传参数缺乏系统研究,遗传评估系统尚未建立。全国尚未建立种兔性能测定站,各种兔场育种组织间的评估方法也不一致,缺乏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模式,最佳线性无偏预测 (BLUP)法在肉兔育种中的应用极少。

3.3 分子生物技术研究薄弱

分子生物技术在肉兔育种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少数科研人员虽在肉兔微卫星分子标记和功能基因多态性研究领域有所涉猎,但也仅限于分析遗传多样性及与生产性能相关性。而诸如QTL定位、标记辅助选择 (MAS)、转基因技术、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在肉兔育种领域的基础性研究明显落后于其他畜禽。

4 我国肉兔育种的未来策略

4.1 建立家兔国家性能测定站

家兔生产性能测定是现代家兔育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家兔育种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兔种质量监督的基本手段。建立家兔国家性能测定站,使种兔测定工作向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4.2 开展联合育种

以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为平台,制定联合育种方案,集合全国或地区的家兔育种专家资源,组织区域性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种兔遗传评估和联合育种工作。

4.3 加强家兔分子生物技术研究

尽管分子生物技术在家兔育种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为兔育种提供全新的途径,分子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的结合必将成为未来肉兔育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要继续加强兔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如兔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的检测与定位、标记辅助选择、标记辅助导入等加以研究,使我国的兔遗传育种研究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4.4 肉兔育种方向

我国肉兔育种方向对地方兔种选育仍以本品种选育为主,做好地方优良品种的资源保护,在追求主要生产性能的同时,要注意兼顾其他性能的选育,充分利用我国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培育在抗病力、肉品质等方面具有特色的新品种或遗传性能相对稳定的专门化品系;对规模化商品兔生产将以获得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抗病力强的优秀后代为目标,拟向多元化配套系方向发展,以现代育种理论为依据,采用品种内分化和品种间杂交合成的方法进行专门化品系选育,在杂种优势测定结果的基础上,确定最佳制种模式,建立配套繁育 (制种)体系。配套系的选育是肉兔遗传改良的发展趋势。

总之,我国肉兔育种的未来策略应该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良品种资源,在肉兔养殖生产的优势地区,以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为平台,组织全国或地区的家兔育种专家,开展分子生物学技术与遗传评估有机结合的现代肉兔育种技术应用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联合育种方案,推动公司化肉兔育种体系,实现肉兔性能、品质的快速、可持续遗传改良,建立优秀种兔核心群持续自我供种繁育体系,保证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陈岩锋 (1963.2-),男,福建省福州市人,学士,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禽遗传育种研究。

猜你喜欢

家兔品系多态性
贵州黑山羊新品系选育
10个团豆新品系在绥阳县的田间性状及产量表现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家兔“三催”增效饲养法
4个地被菊新品系对湿热胁迫的耐受性研究
马铃薯cpDNA/mtDNA多态性的多重PCR检测
GlobalFiler~? PCR扩增试剂盒验证及其STR遗传多态性
家兔常见皮肤病的防治
家兔便秘的防治办法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