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县菊苣的种植与使用技术
2015-01-24卢云德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畜牧局657400
卢云德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畜牧局 657400)
大关县菊苣的种植与使用技术
卢云德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畜牧局 657400)
畜牧业是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而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是畜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探索发展畜牧业新路子,解决畜禽与人争粮争地的突出问题,大关县引进优质牧草菊苣进行示范种植,本文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总结该牧草种植与使用技术。
菊苣;饲草;种植;技术
1 菊苣的特性
1.1 植物学特征
菊苣是菊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为粗壮的肉质直根,除含有菊糖外,还含有咖啡酸和奎宁酸形成的甙,肉质直根经过烘干磨碎,焙炒能产生特殊香气和苦味。菊苣的基生叶片大 (长30~46cm,宽8~12cm),叶形似蒲公英叶,叶片边缘有皱缩,向上挺直生长,叶色深绿,叶片质地嫩,折断后有白色乳汁,叶片数25~38片,抽茎后,叶片渐小、互生,植株高40~50cm,5月份开花,花序为头状花序,开蓝紫色花,每个花序由16~21朵花组成,全部为舌状花冠,花期长达4个月 (5~8月),也是良好的蜜源植物,8月份采收成熟的种子,种子细小、米黄色、顶端截平、楔形、千粒重为 0.96~1.23g。
1.2 生物学特性
菊苣喜温暖湿润气候,抗旱抗寒性强。15~30℃长势尤其迅速,根可耐-20℃~-15℃低温,在零下8℃时叶片仍呈深绿色,菊苣的适应性较强,菊苣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热、耐寒、耐旱、耐荫、稍耐酸,喜肥水,再生力很强,适宜生长区域广。
1.3 营养特点
菊苣在营养生长阶段,水分84%,干物质16%,干物质中粗蛋白为20~23%,租纤维9.9%,粗脂肪5.3%,无氮浸出物35~42%,粗灰分12.3%,钙12.3%、磷0.53%,除此之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大量的微量元素。
1.4 饲用价值
(1)菊苣性微苦,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叶片质地嫩、适口性好、无异味,猪每天可采食4~5kg,兔采食1kg左右,鹅采食1.2kg,羊采食5~8kg,奶牛采食30~40kg。经过养猪场、养兔场饲喂结果显示,采食菊苣后,猪食欲大增,发病率低,毛色色泽光亮,兔采食后,从未发生过拉稀现象,原来拉稀的兔,饲喂菊苣后两天,停止腹泻。
(2)生长快、产量高、利用期长,畜禽以及草鱼喜食。在温暖地区,若在8月底播种,入冬前便可刈割1次,此后,每年3~11月均可刈割,其利用期长达8个月之久,可解决养殖业春秋两季和伏夏青饲料短缺的矛盾,且一次播种可连续使用5~8年。当植株达50cm高时,即可刈割利用,第一年可亩产鲜草6~8t,2~3年后亩产可达15t以上。菊苣种植,可以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至少亩产鲜草6000kg,对解决养殖饲料缺乏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改变种植业 “粮、经”二元结构为 “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方式转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畜牧业增产增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2 种植情况
大关县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低气温-4.6℃,极端最高气温40.3℃,≥10℃活动积温4600℃,无霜期320d,全年日照时数1000.6h,年降水量1196mm。畜牧业是千家万户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退耕还林的实施,出现了争粮争地问题。为充分利用农闲田和退耕还林资源的再利用,加速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开始引在玉碗镇老街村,翠华镇的永康村选择10户农户进行试种,鲜草柔嫩,猪、鸡、牛、羊、兔、鱼均喜食,畜禽长势及增重效果明显,深受群众欢迎。逐步在翠华镇的永康、雄魁,悦乐的塘房,天星的祥云,吉利的龙坪等地推广,种植面积达10950亩,根据2013年在永康村大园子社的测定,第一年亩产鲜草6~8t,2~3年后亩产可达15t以上,每年可收割8~9次,但产量高低与水分、土壤肥沃息息相关。
3 菊苣的栽培与管理
3.1 菊苣的栽培技术
3.1.1 地块选择
菊苣虽然对土质要求不严,喜中性偏酸土壤,也比较耐热耐寒,但不耐水涝。因此,不宜在低洼易涝的地块、烂泥田、冷浸田种植。否则,就会因雨天积水、地下水位高引起烂根死苗,影响鲜草产量。最好选在排水性能好的岗地和地势高的田块种植。
3.1.2 精细整地
播前应抢晴天将土地耕细整平。耕细后的土地保墒性能好,有利于种子发芽生根,有利于苗期生长,容易培育壮大苗,为提高鲜草产量打好基地。要开好厢沟、腰沟、围沟,做到排水通畅,下雨天不积水。
3.1.3 播种方法
可分为直接播种或育苗移栽,按时节可分为秋播和春播,最低气温5℃以上均可播种,以4~10月份育苗移栽为好。直接播种有条播、撒播、育苗移栽和切根催芽移栽四种。在实际生产中,最适宜的播种方法是育苗移栽。
3.1.4 种子用量
根据土地类型不同而有差异,防止过密,造成牧草难分离生长,过于稀少,产草量降低,一般用种 (育苗移栽)200~250g为宜。
3.2 合理密植移栽
单位面积的基本苗数过密过稀都直接影响鲜草产量。实践证明,种得过密则单株个体小,长不大;种得过稀则基本苗总数不足。要想实现菊苣高产,既要提高单株产草量,又要保证单位面积上合理的基本苗数量,两者必须兼顾。根据实验比较,小苗长到3~4片小叶时,结合雨水或浇水进行移栽,每亩必须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kg作底肥,每亩面积按1万株左右的标准定植较为合适。即把行、株距控制在30~35cm×20cm,使每亩的基本苗数保持在9500~11000株。按照这种密植程度,就可获得理想的产草量。
3.3 搞好田间管理
3.3.1 浇水与排水
播种期,干旱时勤浇水,一般持续曝晒3~5d后,需浇水一次防止旱灾。入冬、早春干旱季节,要求每刈割一次、分别浇灌一次,以促进牧草生长,提高产草量。方式上,有条件的追肥结束后沟灌,效果更好,但不宜过长,见表层土湿即可,浇洒时浇透为止。同时也要注意防涝。
3.3.2 追肥
一般菊苣每生产1000kg干物质,就要从土壤中吸取约19kg氮,3.3kg磷和24.3kg钾,所以要根据土壤的具体条件,做到以土施肥。方法可采取撒施或灌溉施肥为宜。时间是每次收割后2~3d和来年开春各追肥用尿素一次,每亩10~20kg。
3.3.3 合理采收
播种后45~50d,叶长约40cm之时第一次刈割,留高3~5cm,第一次刈割必须及时、全面,以促进其分孽生长,以后每20~30d刈割一次,全年刈割8~9次,冬春以叶长达40cm左右及时刈割。到6月开始抽薹开花,一旦出现抽薹,就表明菊苣由营养生长期进入了生殖生长期。如果在刈割上延期过长,就会出现早薹早花,以致走向衰老,产草能力就会下降。因此,要在抽苔开花前刈割利用,辅以水肥调控,尽量不让菊苣 “早熟”,牢牢将其控制在营养生长期内,才能保持旺盛的生长能力。
3.3.4病虫害防治
菊苣的病虫害主要为粘虫和叶锈病。粘虫吃食嫩茎叶,主要采取用敌百虫、乐斯本、敌杀死等喷洒。叶锈病病原菌为隐匿柄锈菌,发病部位主要为叶片,小形孢子堆,红褐色。化学防治可用敌锈纳200倍液加0.2%洗衣粉;敌锈酸200倍液加0.2%洗衣粉;代森锰锌65%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灭菌丹50%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洒。
4 结论与建议
菊苣适应性强,能在海拔700~1600m的地区种植。质地嫩,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生长快、产量高、抗病力强,而且是多年生。适宜饲喂猪、兔、鹅、牛、羊等;在种植上可单种也可和其它牧草混合种植,是冬季和早春饲喂畜禽的良好青饲料。因此,可大面积推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