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胃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2015-01-24卫山峰
卫山峰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CT室,山西 洪洞 041600)
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胃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卫山峰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CT室,山西 洪洞 041600)
目的 探讨胃癌分期诊断中应用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并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胃癌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CT表现及分期诊断、病理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 本组胃癌患者的CT征象以胃壁增厚、肿块、僵硬为主,显示明显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强化征象;淋巴结肿大10例,周围脏器浸润6例,远处转移8例。19例Ⅰ期、Ⅱ期患者行肿瘤切除手术,12例Ⅲ期、Ⅳ期,其中7例行放化疗、免疫疗法等综合治疗,5例放弃治疗。CT三期增强扫描的分期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0.65%(25/31)。结论 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对胃癌正确分期有积极意义,能够为临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胃癌;螺旋CT;动态增强;分期
胃癌是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肿瘤,当前,确诊办法主要有胃镜检查、钡餐透视检查,但这些办法对于胃癌进展程度、转移情况、术前分期等的查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近年来,随着CT扫描技术的发展、进步,临床普遍借助CT增强扫描来进行胃癌术前的病情进展评估,它能较全面地显示胃癌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侵犯范围等,为临床分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了3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胃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验确诊为胃癌。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32~69(54.88±8.91)岁。其中15例为腺癌,12例为未分化癌,4例印戒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均接受胃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根据CT扫描结果评估胃癌分期。
1.2方法。设备:日本日立公司的ECLOS-CT扫描仪,日本Nemoto高压注射器。扫描方法:电压120 kV、电流250 mA;层厚、螺距均为3~7 mm,Pitch为1.0。扫描前8~10 h内,病患需禁食,充分排空胃内容物,扫描前10 min肌内注射654-2:10~20 mg,然后饮水800~1200 mL。检查体位取仰卧位,检查时需屏气。如需要清晰观察胃窦部的病灶或者胃底贲门的病变,扫描时体位取右侧卧位或者左侧卧位,先平扫,再增强扫描,扫描部位由左膈肌的顶部开始,直至十二指肠水平段。如果要观察病变的浸润或转移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扫描范围。平扫确定扫描范围后,开始进行层厚3~5 mm的增强扫描,扫描时,以3 mL/s的注射速度从肘静脉用高压团注法注射100 mL碘海醇,在开始注射后的25 s(动脉期)、65~70 s(门静脉期)、3~4 min(平衡期)实施扫描。
1.3分析指标:①主要分析胃癌的病灶位置、病灶形态、病变增强之后各期的变化、病灶与周围脏器关系、癌细胞转移情况。②CT对胃癌的分期评估:胃壁厚>5 mm视为异常,胃壁厚>5 mm且扫描中无明显块影视为胃壁增厚,胃壁厚>5 mm且扫描中有明显块影视为胃壁肿瘤。③TNM分期结果。
2 结果
2.1CT诊断结果:CT检查显示,29例患者的胃腔充盈与扩张均较好,2例扩张性较差。扫描均能清楚显示病灶位置、大小、形态、病灶与周围脏器关系,结果满足诊断要求。诊断分期结果显示,29例处于进展期,2例为晚期。10例(32.26%)病灶部位为胃底贲门,11例(35.48%)为胃窦部,8例(25.81%)为体部,2例(6.45%)为浸润性皮革胃。
2.2CT表现:本研究CT表现以胃壁增厚、胃壁肿块、远处转移、周围脏器侵犯等为主。①扫描显示全部病患的胃壁均见浸润性增厚或局限性增厚,厚度在9~28 mm,胃壁呈僵硬状态,胃腔局部不规则狭窄。皮革胃患者胃壁弥漫性增厚、僵硬且胃腔体积变小,扩张性变差。5例患者合并胃溃疡,表现为胃壁增厚且见不规则的腔内龛影。②扫描显示8例患者胃内存在软组织肿块,肿块的直径为20~40 mm,其形态为不规则状,表面凹凸不平,肿块向腔内、腔外单向生长或者向腔内、腔外同时生长,部分患者肿块表面出现溃疡面。胃壁与肿块的增强扫描密度均类似于肌肉,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CT表现以病灶部位不均匀强化为主,本组24例患者以门静脉期强化显著,在平衡期肿瘤完全强化。③扫描可见病灶周围脏器被侵犯6例,其中3例的病灶与肝左叶粘连,无清晰分界,2例病灶邻近的大网膜出现饼状的结节,1例病灶与胰体尾间的脂肪层消失,无明显分界。④扫描发现淋巴结肿大10例,胃底小弯侧淋巴结肿大4例,腹膜后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6例。⑤可见远处转移8例,其中腹水1例,肝内转移2例,胰腺转移4例,肺转移1例。
2.3分期诊断:本组CT对胃癌的分期以日本的TNM分期法为依据:Ⅰ期12例,Ⅱ期7例,Ⅲ期6例,Ⅳ期6例。
3 讨论
胃癌主要是通过观察胃壁的厚度、充盈性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作出诊断的,CT是近年来用于胃癌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能够较直观地把胃部的解剖结构与胃周围情况显示出来。在扫描前,为了尽量减少伪影或胃收缩形成的假性胃壁增厚,需先排空胃部,肌内注射654-2减少胃蠕动,喝进足量的水,使胃充分扩张。这种低张水充盈的扫描法,配合多期增强扫描,可更好地显示胃壁厚度、强化程度、胃腔大小、浸润深度、病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等情况。临床CT诊断经验显示,胃壁增厚>5 mm,且显示明显的异常强化,则被视为胃癌的CT表现[2]。在增强扫描的情况下,可见到不同时间肿块的强化状态,还能观察到病灶与正常胃壁的交界,便于确定病灶大小。胃癌的分期诊断主要以胃壁多层结构的状态为判断依据。CT扫描中,正常的胃壁显示为2~3层结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胃壁的多层结构最明显,平衡期又趋于均匀,无多层结构。本组2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CT表现为胃壁增厚,增强扫描显示强化不均匀征象,主要因进展期胃癌动脉期肿块血供不均匀所致,而2例晚期的胃癌门静脉期和平衡期表现出的不均匀强化,是因肿块内组织坏死、液化所致,由此,诊断早期胃癌是以动脉期CT扫描为关键。平衡期扫描用于检查病灶浸润的深度及范围。门静脉期扫描的价值在于发现远处转移或腹膜种植,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表现[3],本组病例10例出现淋巴结转移,与病理诊断均符合。但是因CT无法有效区分淋巴结肿大是良性还是恶性,从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应用局限性。
CT诊断以明确胃癌的分期,了解病灶的发展程度,从而帮助医师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依照TNM分期法的标准,Ⅰ期和Ⅱ期能够通过肿瘤切除手术根治;Ⅲ、Ⅳ期无法切除根治,应以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本研究在回顾分析病例资料时,CT评估Ⅰ期12例,Ⅱ期7例,Ⅲ期6例,Ⅳ期6例。Ⅰ期、Ⅱ期患者全部行根治术,Ⅲ、Ⅳ期病例中,7例行放化疗、免疫疗法等综合治疗,5例放弃治疗。其中,C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 80.65%(25/31),表明,CT增强扫描技术对胃癌分期的符合率较高,这得益于CT增强扫描成熟的成像技术、优质的图像质量,因此,可将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作为临床诊断胃癌的一项常规方法。
[1] 吕德勇,岳学旺,李静波.V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12-113.
[2] 杜茂云.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胃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106-107.
[3] 林家威,黄顺荣,徐胜,等.CT影像学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4):2188-2199.
R735.2
B
1671-8194(2015)36-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