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的路径与对策

2015-01-23邵安菊

上海企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国际化装备上海

邵安菊

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支柱产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凸显,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的上海装备制造业,正在融入装备制造产业链全球化的浪潮中。但是不可否认,目前上海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面临产品同质化、利润微利化以及竞争白热化等发展困境。上海装备制造业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壮大,必须“走出去”,国际化成为上海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

(一)企业国际化的界定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手段,也是近三十多年跨国公司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国际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Johanson和Vahlne等一批北欧学者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由国内市场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延伸的渐进演变过程,并表现为企业不断增加对外国市场的持续承诺等形式。Richard D. Robinson 提出,“企业的国际化就是企业在产品及生产要素流动性逐渐增大过程中,对市场国际化而不是对某一特定国家市场所做出的反应”。鲁桐认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始于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某种联系之时,他将企业国际化分为内向国际化与外向国际化,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从内向国际化向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

围绕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国际化的动因及决定因素等传统议题,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形成了渐进式国际化理论、快速国际化成长理论、基于贸易的国际化理论以及基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理论等不同的研究流派。渐进式国际化成长理论的代表人物Johanson和Vahlne通过对瑞典四家代表性的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将企业海外经营分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以及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并认为上述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卡斯格尔则将企业国际化过程分为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试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等五个阶段,强调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并认为管理意识、经验学习及信息获取等是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因素;快速国际化成长理论的代表人物Oviatt & Mc-Dougall 提出国际新企业理论,认为“新企业”拥有的全球化市场、企业高管的国际化经历、完善的国际化渠道、成熟市场及先进的技术优势、有竞争力的无形资产、配套的产品与服务系统以及高效协同的内部组织结构等特质,这些特质使得企业在无法从国内市场获得较好发展和积累的背景下“被迫”选择先行国际化,并得以超越渐进式发展而实现快速国际化。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学说中,小岛清对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贸易的国际化理论,认为“由于各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一国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约翰·邓宁则将企业的国际化投资动机分为市场型投资、资源型投资、效益型投资和战略发展型投资等四类。Luostarinen & Hellman对芬兰家族小企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既包含传统外向型国际化又包含内向型国际化的较为完整的国际化过程模型,认为战略层面上企业国际化的内向型与外向型紧密相连,并将企业国际化划分为没有任何形式国际经营的国内阶段、内向型国际化阶段、外向型阶段以及国际化合作阶段等四个阶段。在基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理论的学派中,英国经济学家拉奥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技术地方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部分企业为何存在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原因进行了诠释,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模仿、复制与创新,得以低成本地生产更加符合当地市场与邻国市场的特色产品。

二、影响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的主要瓶颈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日益全球化,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面临国内市场需求萎缩、资金链吃紧、应收账款创新高等发展困境。上海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开始尝试海外投资,加快国际化转型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但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形势、国际装备制造行业发展以及国际装备市场环境动荡的影响,国际装备市场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上海装备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了若干发展瓶颈。

(一)人才匮乏,缺乏驾驭国际化经营的管理团队

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管理团队及其国际化视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尤其是企业缺乏掌控国际化经营游戏规则的经验,难以达到国外经济规则的要求。企业决策层往往凭借在国内积累的市场经验和直觉判断来分析把握国际市场,致使企业国际化决策出现重大失误,不仅难以建立自己的外国消费群体和成熟的国际化营销模式,更难以与其他国际竞争对手相抗衡。

(二)投资信息渠道不畅,对目标市场缺乏了解

企业国际化是基于对国际商务环境的准确把握而逐步向国际市场渗透、拓展的过程。信息渠道的不畅,使上海装备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有关国际市场的准确信息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不少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由于对投资目标国家的商业文化、法律法规等商务环境知之甚少,无法先人一步开拓新的利基市场并利用时间优势来建立竞争壁垒,部分企业甚至在跨国投资及并购等国际商务活动中出现信息误读和误判,被对方牵着鼻子走,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如,上汽集团斥巨资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由于对韩国的商务环境、劳动用工、工会组织等法律法规知之不多,最终背上沉重包袱,“香饽饽”瞬间成为企业的“烫手山芋”和“拖油瓶”,最终不得不赔上巨资了断劳资纠纷,可谓损失惨重。

(三)自主技术创新薄弱,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内部运营效率不高,品牌认知度不高,是制约上海装备制造业快速国际化的重要瓶颈。创新能力不强,加之科研投入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和转化周期长,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陷入对“低价格竞争”的路径依赖,导致目标市场的客户及政府的反倾销行为,使一些产品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甚至失去海外市场。

三、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企业依据自身条件(内因)与外部环境(外因),通过包括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企业制度创新等“内部拉动”机制以及外部经营环境和市场结构变化等外部“推动机制”共同作用的渐进式发展结果。Johanson and Mattson基于企业国际化的时机选择这一研究视角,将国际化企业分为先行国际化、孤独的国际化、后行国际化和全球化企业等四种类型。在企业国际化的成功案例中,不少企业采用了渐进式国际化成长,但也不乏采用快速国际化的跨越式成长发展企业。上海装备制造业应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采用以渐进式国际化等内生性发展为主、快速国际化等外源性发展为辅的国际化路径。根据Yip以及Millers对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上海装备制造业国际化可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 对企业内部资源、企业的国际化动机等自身条件以及国际市场和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判断企业是否已经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企业国际化的内在冲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业(集团)内部子公司的一种创业行为,而外部动机则可归咎于市场环境的倒逼,以及企业对外部国际市场的差别优势以及可能带来的市场机会和竞争优势。这种详细评估可减少企业因“一时冲动”但投资条件和时机并不成熟的盲目国际化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第二,根据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查,选择目标市场并制定国外市场进入计划。根据W·Beckermann所提出的外部距离与“心理距离”理论(“心理距离”是指“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制、教育水平及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在内的、妨碍或干扰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诸多因素),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在面临不同的外国市场时,可依据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依次选择海外市场,因为企业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下的成功概率会远远高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随着上海人工、土地等商务成本的上升,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可将文化距离或者文化差异较小、劳动力成本优势更大的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金砖五国”等发展中国家作为目标市场,以提高当地对企业在海外经营的文化认同性,并在特定市场的国际化经营中,走出一条从出口代理到直接投资及海外并购的渐进式国际化道路;

第三,对目标市场的国际商务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在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中选择合适的投资进入模式与合作伙伴。虽然这些地区的土地、人工及商务成本等较低,但由于上述国家的市场环境尚不成熟且政府治理机制较弱,企业可采用直接投资的独资进入模式,选择与自身企业价值观匹配度较高的合作伙伴,以建立保护企业经营的个人关系网络,减少跨国投资可能给双方带来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商务文化等方面的冲突;

第四,产品进入目标市场,并依据国外规则在国外市场设立经营机构。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处于天然的国际化网络环境,其国际化经营与企业网络中的其他参与者的国际化程度息息相关。通过在当地设立机构进行市场渗透和拓展,可以增进企业对市场条件、商务文化等投资环境的深入了解,并与其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部门建立并保持动态、长久的情感互动与商务沟通,培育并完善自己的商务关系网络,最终实现对国际资源的整合;

最后,针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意外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应对计划等补充战略。企业国际化的最大困难来自企业对国外市场经验和知识的缺乏。依据Forsgren对近年来企业国际化文献的梳理,企业在外国市场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未必非得具备亲历性,也可通过借鉴其他公司国际化经验获得,甚至可以采取风险较小的跟随战略。如果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低于不投资的风险,鉴于投资的时机把握等因素,企业即使在不具备跨国投资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也可采取“干中学、学中干”的方式进行跨境投资,并随着外国市场经验的积累逐步采用积极的海外投资战略,并依靠并购实现外向型跨越式快速国际化。

四、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对策研究

1. 管理理念国际化,运营与国际惯例接轨

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前提是拥有一支熟谙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律、精通国际贸易法则、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复合型管理团队。目前国内缺乏为跨国经营提供服务的专业人才,也缺乏跨国并购经验,聘请的中介机构几乎都来自国外,这给从未跨出国门、初次“试水”国际化的企业造成了不少的障碍。因此,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应以国际化视野,审视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瞄准装备制造服务化、国际化及绿色环保等发展趋势,围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以打造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企业为目标,强化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及提升,系统提升企业素质,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方式,迅速打造一支通晓国际化经营业务及程序的专业化、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以提高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商务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率。例如,上海电气集团在并购日本秋山的数年前,已经在日本设立了作为在日窗口企业的上海电气株式会社。这一窗口充分发挥了在日本直接建立行业内外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各类市场信息,还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当地商业文化、法律法规和海外并购业务的国际化经营骨干,为上海电气成功并购日本秋山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 技术研发自主化,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技术是衡量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硬指标。面对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和国内市场的不断下滑的局面,上海装备制造业应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技术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将绿色环保作为装备制造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实现内生性快速增长。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应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搭建系统的自主创新研发体系,强化装备制造的产业协同和国际合作,将自主研发与资本并购相结合,组建引进技术攻关团队,加快对并购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缩短引进技术的国产化进程,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追求行业领先性,以核心技术打造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低成本地生产更加符合当地市场与国际目标市场国的定制化产品,构筑企业海外投资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国际化装备上海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上海电力大学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防晒装备折起来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