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发展的左和右
2015-01-23李耀东
李耀东
根
据零壹财经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8月底,我国的众筹平台已经超过90家,其中商品(预售)众筹平台63家,股权众筹平台23家,兼营商品众筹和股权众筹的混合平台9家。而在2013年底,我国所有的众筹平台数量不足20家,其中绝大部分为商品众筹平台,股权众筹平台只有寥寥数家。
一方面是平台数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平台交易额不断攀升。根据零壹财经对7家典型商品众筹平台(众筹网、点名时间、追梦网、中国梦网、乐童音乐、淘梦网、JUE.SO)的数据监测,2014年1~8月,其累计成功筹款额为1.58亿元。而从2011年7月我国首家商品众筹平台成立时算起,到2013年年底,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这7家平台的累计成功筹款额不足1亿元。
在股权众筹方面,情况同样如此。根据各个股权众筹平台公开发布的数据,从2011年11月到2013年年底,股权众筹的筹资总额不超过3亿元。进入2014年,仅上半年的股权众筹事件就有430起,已募资金超过1.5亿元。
按照此前的数据与发展趋势估计,2014年全年我国所有商品众筹平台的成功筹资额将超过3亿元,股权众筹平台的成功筹资额有望达到3亿~5亿元。二者合计,众筹总额将达到2014年之前累计筹资额的两倍左右。
上述数据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的众筹行业发展迅猛,速度远超100%;二是行业的规模还很小,6亿~8亿元的年度筹资额尚不足以对创业领域和投资行业产生实质性影响。与此同时,国内众筹平台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每个项目5%~10%的手续费很难支撑平台顺畅运转,有的平台甚至取消了手续费,采用免费模式吸引人气,降低筹款人的负担,这主要依赖外部资金进行运营。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对众筹行业青睐有加,一方面众筹打开了初创企业的互联网资金获取渠道,使很多普通人能够参与到初创企业的成长过程,逐步趋向“人人都是投资家”的梦想。另一方面,国外KickStarter、Angellist等平台的成功案例也激励着众筹行业的创业者,身体力行于开辟一片互联网金融的新天地,真正起到改善创业环境,实现为大量创业者和投资者服务的目标。
因此,我国众筹行业尚处于萌芽期是行业共识,何时抽薹孕蕾乃至开花结果是近期颇为引人关注的话题,也决定着更多资金和资源倾注于这一行业的速度与节奏。考察众筹行业是否达到了临界点,是否即将步入爆发期,P2P借贷行业的情况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国的P2P借贷行业始于2007年,在其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基本上无人问津,到2010年开始缓慢进入公众视野,2011之后进入爆发周期,其增长势头至今仍然不可遏制。2014年我国P2P借贷行业年度交易额达到2500亿~3000亿元,而2010年该交易额仅为2.3亿元,由此可以看出P2P借贷行业发展速度之快。
无论从发展时间、平台数量和交易规模上来看,当前的众筹行业与2011年的P2P借贷行业都有相似之处。这是否说明当前的众筹行业已经达到临界点,马上就会像2011年之后的P2P借贷步入爆发期呢?答案需要从行业自身的发展逻辑探讨。
经历3~4年的探索,2011年的P2P借贷平台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两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第一条是线下P2P模式,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类平台并不奢望互联网对于小微贷款的“一站式”解决思路,而是组建了庞大的地面销售队伍,深入小微借款人进行需求挖掘和贷款审核,注重基础信用数据的征集和小微贷款风控能力的提升,打开小微债权资产生产通道;同时以债权转让模式打开资金供给通道,实现资产与资金的间接匹配。第二条是线上P2P平台借助担保、抵押等手段,一方面引入(或自建)风险控制团队,摸索各具特色的风控方法;另一方面加强投资人保障,熨平不同借款人的风险差异,通过控制总体违约率适应互联网理财人的风险偏好。
这两条路径于2011年出现在公众视野,优质平台通过稳定的收益证实了该模式的可行性,直接推动了之后P2P借贷行业的大爆发。而对照众筹行业,可以发现,后者在资产与资金所涉及的诸多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优秀的创业企业和创业项目匮乏,众筹项目的审核通过率低,即使通过审核,在规定时间内成功获得足额筹资资金的比例同样较低。这说明众筹行业的资产(创业企业和创业项目)生产与发掘还不成熟,需要继续探索。
其次,获得足够筹资金额的项目,即使能够成功实施,完全达到投资人期望的比例也不高。这来源于创业、创新行为本身的不确定性,但也说明了平台在风险管理(例如信息披露、项目评估、投后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第三,资金来源不畅,投资人不够活跃,资金缺口大。目前众筹行业参与者(包括投资人)的数目有限,月度活跃投资人数不足10万人。商品众筹项目的人均年度投资金额多在千元以下,而股权众筹项目2014年上半年的融资缺口达到18.8亿元,占全部拟融资额20.36亿元的90%以上。
资金缺口大可能源于优质资产匮乏、公众认知度低、投资体验差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比交易额本身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众筹行业的资产生产与资金供给尚未完全打开,行业仍然缺乏明确商业模式的现状。
面对这一现状,国内的众筹平台也在积极开展探索,目前隐约呈现出四个方向。
第一,综合类商品众筹平台致力于打造新生活方式的入口。与早期的有什么项目就上什么项目不同,一些综合类众筹平台开始调整项目构成,从总体上控制项目的“调性”,使得所有项目均表现出较为统一的特质,从而吸引喜爱这类特质的投资(支持)人群,成为这类人群的新生活方式入口,重参与、重品味、重乐趣,而非单纯注重回报。
第二,垂直类众筹平台向产业链整合发展,重点不仅仅在于为项目提供资金,而是以平台为依托,提供人才、渠道、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其目的是成为依托网络的产业资源整合平台,帮助创业项目或创意人完成整个项目流程,实现自我提升乃至职业发展。这个趋势在电影、音乐等文创类垂直众筹平台表现得比较明显。
第三,门户类和股权类众筹平台尝试创新性流程设计。众筹,无论是商品众筹还是股权众筹都不得向投资人承诺现金回报,这是监管层为众筹行业设定的“红线”之一,这一红线阻碍了投资人投入现金获取高额现金回报的“热情”,也是资金端无法打开的原因之一。门户类网站(例如阿里、百度)依托自身的强大金融资源整合优势,通过保险理财、消费信托等复杂的产品设计,给予投资者可预期的现金回报,既挑起了大量用户的参与欲望,又满足了用户的短期理财需求,这种方式值得关注。与此同时,一些股权众筹平台也尝试与股权交易所等机构合作,探索行之有效的退出途径,提高股权资产的流动性。
第四,传统产业依托众筹平台从网络销售向网络定制转型。电子商务的C2B(消费者定制)概念已经诞生多时,但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商品众筹与C2B模式有类似之处,具有先付费、后生产、再交付的特点,尤其适合季节性强的生产企业提前归集需求、筹集资金、按需生产、定期交付,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一些传统产业已经开始通过众筹平台探索此种路线的可行性,以食品行业居多。
综上所述,我国众筹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被寄予厚望。但从现状上看,这一行业仍处于萌芽期,存在大量的基础问题有待众多从业者解决。而不同类型的平台也在积极展开探索,摸索适合中国市场的众筹模式。正是这些探索,使我们有理由期待:作为支持创业、拥抱创意的行业,在巨大的创业需求面前,众筹不会昙花一现,与P2P借贷一样,它或将经历迥异于国外平台的发展路径,但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成长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片茂密森林。(作者为零壹财经研究总监)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