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的圣诞季
2015-01-23墨龙
墨龙
黑夜中的节日
丹麦人的祖先不过圣诞。
那时的日子艰苦得多。一月中旬,黑夜变得如此漫长,海浪变得如此沉重,如同冰冷的铁链,在呼啸的风暴中,垂击着斯堪的纳维亚的海岸线。
仲冬时节已然到来,每年这个时候,维京勇士们便杀猪烹酒,敬奉众神,祈求来年战斗的胜利。他们欢歌饮宴,讲述着父辈流传下来的故事。
仲冬节是维京人的新年。随着北欧步入基督时代,这一节日便与圣诞节走到了一起。今日,圣诞节在丹麦语中是“Jul”,它源自挪威语的“jól”,意为“仲冬”。
日落后的小镇
圣诞季的日落始于下午三点,雪花飘浮在漫长的冬夜。人们早早回到家中,燃起火炉,谈天说地,蜡烛是晚餐必备。
四点未到,温暖的灯色便已弥漫千家万户。当短暂的白昼驶向黄昏,冰蓝的天际下,重重屋影呈现建筑轮廓大观。教堂的尖塔最易辨认,钟声一鸣,整个小镇就有了安全感,游子的心也变得异常宁静。
夜空、星河如此清晰,仿佛爬上烟囱便可触摸星辰。月色之下,驯鹿雪橇似乎就在下一秒出现。
安徒生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走在平安夜的街头。擦亮火柴,她看见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却冻死在屋外的墙角。
现在,这种情形不会发生了。今日的丹麦没有乞丐,没有孤寡弃儿,人们生有所育,老有所养。孩子们绝对是圣诞节的主角。他们的欢笑、听的故事,他们期待的面容、收到的礼物,全部是圣诞季最活跃的音符、最鲜明的色彩。
平安夜的脚步
十二月一日,开始进入倒数。标有24个刻度的蜡烛摆上家家户户的餐台,由孩子们点燃,由他们吹灭,一天一刻度。随着蜡烛长度的缩短,平安夜的脚步越来越近,孩子们也一天比一天兴奋,因为他们被告知,当整只蜡烛燃尽之时,圣诞老人就会降临。
电台开始播出与圣诞有关的滑稽卡通。每日起床或放学,孩子会收到神秘人物送出的小小礼物,比如糖果、巧克力和玩具。还有24个方格的圣诞日历,每天破一格,总会有惊喜。夜晚的圣诞集市是梦幻的游乐场,没有孩子愿意在关门之前回家。
离圣诞只有一周了,所有家人都忙了起来:上街购物,制备礼品,到邮局寄出贴有圣诞邮票的贺卡,到郊外砍一棵冷杉,带回家挂上彩球和小精灵,插上国旗和蜡烛,再洒上银丝。祖母一定会从远方赶来,给小孩子讲一些奇异的故事,用最古老的秘方,带着孩子们揉面搓饼、烘培糕点。
风靡世界的圣诞邮票起源于丹麦,1904年,一位邮务人员为了给肺结核患者筹募资金而想到了这个办法。从此,丹麦每年圣诞印制一款邮票,其收入全部用于帮助困难儿童。圣诞邮票没有邮用价值,纯属纪念与慈善,丹麦女王也是设计者之一。
二十三日也许是最忙碌的一天了。在商店关门的最后时刻来一场最后的收罗,把家中各个角落再布置一番,给圣诞树做最后的装扮,给准备好的礼物做最精致的包装。传说在平安夜里,所有生灵都能开口说话,为了不让它们说自己的坏话,孩子们得跑到屋外,给小鸟、松鼠、野鸭等小动物喂些好吃的。
圣诞树的烛光
二十四日下午,大餐就要开始,但还不是时候。每一家子都会出门,汇聚到附近的教堂,跟鄰居们道贺,和乡亲们唱几首圣诞颂歌,这一习俗已经延续好几个世纪了。四点整,教堂钟声敲响,宣告圣诞节的开始。
圣诞大餐是一家人好几天的劳作成果,吃起来别有风味。晚餐从一碗美味的杏仁米布丁开始。主菜通常是烤鸭,也可以是烤鹅或脆皮猪,佐以苹果、李子干、煮土豆、甜菜根和红心包菜。
节日的传统,是在门外和烟囱口也都放上一碗米布丁,让尼森小怪和圣诞老人享用。过去,丹麦没有圣诞老人之说,但也有与圣诞老人近似的尼森小怪,它是北欧传说中的小精灵,身着灰羊毛杉,头顶红尖帽,脚踩木底鞋,住在古老的农房中。它热心帮助人们干农活,爱跟小孩开玩笑,一到圣诞就会四处恶作剧。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人们会在圣诞月摆出尼森小怪。给尼森留碗米布丁,是为了避免他发怒,来年不让农民有好收成。
晚餐后是隆重的圣诞树点灯仪式,点灯就是点蜡烛。丹麦人不喜欢用电灯泡装饰圣诞,他们觉得那样太不够气氛,只有插满蜡烛的树才有节日的味道。八、九点的时候,每家每户的圣诞树都被点亮了,整个日德兰半岛灯火通明,节日进入高潮。人们围着圣诞树尽情欢歌舞蹈。包装好的礼物早已堆满树下,玩累了,就是拆礼物的时候了。
圣诞当天,人们在家中继续享受美味。孩子们则早早起身,把玩前夜刚收到的
礼物。
(本文图片由丹麦旅游局、哥本哈根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