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资源型产业集群识别及生态化对策研究

2015-01-23王丁宏曹瑾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生态化集群

□王丁宏 曹瑾

一、问题的提出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东西长约1,200 千米,南北宽约100 ~200 千米。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称“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和嘉峪关。河西走廊深居内陆腹地,自成一个内部体系完整的地理区位,自东向西,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孕育的绿洲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优良的农业生产条件,资源型城市也藉此兴起。

河西走廊五市总土地面积27.4 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60%,人口480.65 万,占全省总人口(2,560 万)的18.8%。河西走廊是甘肃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2011年五市GDP 总和为1479.1237 亿元,占全省(5020.37 亿元)的29.46%;五市人均GDP 为48,219 元(全省为19,595 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7428.4 元(全省为14,989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357 元(全省为3,909 元)。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绿洲农业发达地区,曾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甘肃省“十二五”规划中,河西地区作为甘肃“中心带动,两翼齐飞”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中的西翼,承担着新能源和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为建设西北特色经济的新格局和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示范区。

表1 2011年河西走廊三次产业比重比较

但是,从产业结构升级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特征来看,河西走廊五市人均GDP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河西走廊五市中人口较多的武威市和张掖市2011年人均GDP 分别21,352 元和14,994 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181 元;武威市人口占本地区人口1/3,但人均GDP 甚至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人均GDP 为19,595 元);三次产业构成中,除嘉峪关和金昌这两个资源型城市外,其它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大,第二产业发展程度不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水平低。

河西走廊不仅是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翼,也是整个西北地区联结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等民族区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战略意义和生态屏障意义远远超出本地区自身的发展。由于河西走廊内部工业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加之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属于国家新一轮国土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显得意义尤为重大,所以,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不仅要把河西走廊的发展融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战略和甘肃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去,更重要的是要把本地区视做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作用的单元,促进本地区产业聚集水平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以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为基本理念,实现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建设。

二、河西走廊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类型

判断和识别河西走廊的产业集群,我们需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因为有关产业集群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国内外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朱英明等根据中国产业集群识别的三角形化方法及相关原则,识别出中国1992年度、1997年度和2002年度轻型制造业产业集群、重型制造业产业集群、建筑业产业集群和服务产业集群四大类及不同亚类的产业群。本文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结合其研究成果并就具体产业集群构成进行了一些补充,总结出河西走廊四大产业集群及各自结构模型。

(一)钢铁产业集群。类似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多进多出)的产业集群类型,即一个垂直一体化的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中起决定性作用,核心企业在其所控制的产品价值链结点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核心完全决定着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绩效;大量的中小企业围绕该核心企业安排生产;大量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是上下游的合作关系,是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集群核心企业酒钢集团公司钢产能已达1,000 万吨(其中不锈钢100 万吨),主体技术装备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酒钢钢铁产品分为碳钢和不锈钢两大系列,碳钢产品包括线棒材、中厚板和卷板三大类,不锈钢产品包括铁素体、马氏体、奥氏体三大类。初步建成“五大板块”(钢铁、装备制造、特色冶金、能源化工、现代农业)和“十大产业”(钢铁、铁合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电解铝、能源化工、商贸、物流、葡萄酒业)。以酒钢公司为核心,钢铁产业群逐步与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产业群实现对接,钢铁产业群不仅成为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而且也为钢铁产业群自身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示出光明的发展前景。该产业集群由八个行业组成,它们是:钢压延加工业(056)、炼钢业(055)、金属制品业(060)、其它专用设备制造业(含新能源装备制造业)(065)、建筑业(088)、铁合金冶炼业(057)、黑色金属选矿业(009)、炼铁业(054)。集群内产业关联模型如图1。

图1 钢铁产业集群

(二)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属于狭义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即以区域独特的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为主导的,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聚集而形成的产业群落,属于MMO 产业集群类型。金川公司以镍铜钴及贵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为主,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钛等稀有金属材料和化工材料产业。结合矿山修复、尾气综合利用,延伸基础化工产品产业链,使区域内煤、焦、油、气循环利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先进制造业以及金融、保险、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该产业集群由六个行业组成,它们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10)、有色金属冶炼业(058)、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059)、其它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73)、信息传输服务业(099)、废品废料处理业(08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085)、矿山修复业(01Y)。集群内产业关联模型如图2。

图2 有色金属产业集群

(三)农牧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它以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包括农户、企业、技术服务、营销网络等在内的柔性合作有机网络,其它保障是政府政策支持体系。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在激烈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下提高自己企业个体的农业生产力。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经济建设需要在创新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而产业集群恰恰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市场对于产品的特色需求和对当地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都有明显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但是生产还处于相对分散状态,集群优势未能得到很好发挥;然而发展中期,大型的生产企业的介入会使得特色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发生改变,而这一产业结构的改变也就促使了聚焦农业的发展。河西走廊优良的绿洲农业生产条件造就了本地区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位置。河西走廊的农牧业产业集群是典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依托良好的产业背景,几个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大大小小的由农户自愿合作组成的农牧业生态基地以龙头产业为中心,个体企业分别进行产品的生产、合成、供销的活动,使得这种聚焦产业集群的模式突出。个体企业有自己明确的分工,针对于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由这种产业化的密切配合形成产区独特的产业群落。河西走廊农牧业产业集群由14 个行业组成,它们是:农业(001)、畜牧业(004)、肥料制造业(039)、农林牧渔服务业(006)、谷物磨制业(013)、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020)、植物油加工业(015)、仓储业(097)、制糖业(016)、种子加工业(01X)、农药制造业(040)、饲料加工业(014)、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064)、屠宰及肉类加工业(017)。集群内产业关联模型如图3。

图3 农牧业产业集群

(四)旅游文化产业集群。旅游文化产业集群以旅游为主导,由旅游业带动,以旅游与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为发展主线,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横向相关产业聚焦或集成的产业体系与产业群体。这个集群由旅游文化核心产业、旅游文化相关产业(为旅游文化产业提供基础支持的纵向联系的产业)和旅游支持产业(为增加旅游消费体验和延伸旅游文化产品链横向联系产业)三部分构成。或者说,旅游文化产业集群是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以旅游文化消费需求为驱动力形成的产业集群。河西走廊旅游文化产业群属景区主体型。即以某个或某几个著名旅游区为基础和核心形成的旅游产业聚集区。河西走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发展旅游的黄金地段,拥有悠久的历史发展所存留的民族文化和岩窟文化等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它天然的地貌又使得其成为西北地区生态发展的旅游观光区,再现“丝绸之路”黄金地段之雄风,也成为甘肃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区域。

图4 旅游文化产业集群

河西走廊旅游产业集群由7 个行业组成,它们是:旅游景区经营业(LYJ)、旅游交通业(099)、餐饮业(103)、住宿业(102)、旅行社业(109)、文艺演出业(119)、文化休闲娱乐业(121)、旅游商业(101)等。集群内产业关联模型如图4。

三、产业集群生态化:意义与途径

河西地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区域,对于全国的生态屏障意义也十分重大,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快,对当地群众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也受到国家层面的密切关注。河西走廊的发展一定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要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动力和基础,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产业集群,体现国家国土规划中限制开发功能区的发展特征,实现该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生态化就是按生态学原理重新组织各产业间及产业内部各企业间的各种关系,本质上是实现产业的循环化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提倡的是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并最终形成“最佳生产,最适消费”的产业发展模式。而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或区域中(往往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许多产业关联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政府、中介等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新的持续竞争优势。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将产业集群内企业通过合理的规划、改造,使集群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生态系统,企业成为各“生物链”的节点,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耦合、共生关系,从而达到再利用和再循环的目的。产业集群实现生态化,一方面能突破资源瓶颈,另一方面,还能实现经济的低成本资本扩张,建立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

河西走廊发展生态化产业集群的具体途径是:

(一)集群中核心产业的生态化。集群中核心产业也称集群主导产业,是决定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和集群内部产业链关系以及集群间关系模式的产业部门,其自身发展方式控制或影响着产业集群整体生态化的进程。因此,改变集群中核心产业的传统经济行为就成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核心就是转变企业的行为目标,改变单一利润目标为复合效益目标,促使企业自觉地实施生态改进,并产生与其他企业开展生态合作的激励。

表2 河西走廊的四大资源型产业集群与对应明星企业简表

(二)建立以生态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产业共生网络。工业园区分单一主题园区和复合主题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园区发展的一般趋势。通过制定和执行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规则及其专业分工链条的生态化规则,共同作用形成了产业链条上重要节点企业的准入机制,使符合生态化发展要求的企业获得了初步集聚。伴随着产业生态化程度的深化,主导产业内部节点企业行为目标的生态化取向必然会以物质供应关系为媒介,根据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间合作紧密程度的不同,以不同的强度作用于其它关联性产业和企业,进而促成产业集群整体的生态化发展。从国内外的实践看,以生态工业园区为基本载体的产业生态化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共生网络的主流。

(三)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园区内部的产业生态化也不能成为一个孤岛,生态工业园区要有足够发展的建设范围,个体企业在集群产业中要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区域循环经济的建设就是从经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进行产业生态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化,在整个区域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和消费品-再生资源”的经济闭环,并在产业、环境与社会之间形成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循环体系,形成以主产业循环,能量、物质、信息循环及生态循环为核心的复合系统。

[1]朱英明,李梅,张馨月.中国产业集群时空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屠凤娜,杨智华.论产业集群的基本分类[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

[3]武云亮,董秦.中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评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7

[4]Noga Collins - Kreiner,Geoffrey Wall.Evaluating tourism potential:a SWOT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Negev,Israel[J].Tourism: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2007,1

[5]Joan C.Henderson.Tourism in Dubai:overcoming barriers to destination development[J].Int.J.Tourism Res,2006,2

[6]王振华.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县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D].沈阳农业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生态化集群
在河西走廊聆听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河西走廊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