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探究

2015-01-23马坚波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市场化利率商业银行

□马坚波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与趋势

我国在1994年12月明确提出要实行利率市场化,并建立基准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选择了双轨制推进改革方式,即放宽利率管制与建立SHIBOR 体系并行的双轨制改革,最终目标是实现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即利率下限由贷款利率决定,上限由存款利率控制;另一方面,在完善我国市场利率体系的同时,逐步建立了SHIBOR 等短期基准率体系与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长期基准利率体系,见表1。

表1 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1996 ~至今)

二、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和难点

改革数十年来,我国利率改革条件日趋成熟:宏观经济环境近些年趋于稳定、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和能力有所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意识不断加强、金融市场也有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之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然而,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并未全面实行,总结目前改革结算所面临的问题如下。

(一)利率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中央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最重要且最有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在目前改革阶段,央行起到决定基准利率并出台相关利率政策的关键作用,影响到利率市场化宏观上改革的方向。我国的金融机构以五大商业银行为代表,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其对利率浮动变化的敏感程度也直接影响利率改革的有效性。目前,我国两大市场主体仍有缺陷。

1.基准利率决定高度权集中,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方式有待转变。政府在改革的初步是运用间接引导的机制,通过中央银行来调控货币流通量,从而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波动。目前,我国仍是国际控制利率为主,实际国务院掌握利率的变动权,央行控制有限的利率浮动权,商业银行只拥有执行权。央行频繁利用利率政策直接规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而忽视了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的间接调控手段。这样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利率失去了反应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能力。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有待提高。在利率改革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贷款通常面向风险低、信用良好的大客户,并维持长期合作,目的是降低贷款的风险。然而利率市场化缩小了银行存贷款的利差,银行需要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和贷款项目。此时,风险管理与评估也是商业银行需要考虑的问题。截至2013年年初,我国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为0.65%,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成本仅不到0.5%,说明相较于其他成功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来说,我国对于贷款项目的风险管控能力月贷款风险波动容忍度偏低,银行对利率市场化后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准备尚不充分。相较于美国,自美国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高信用成本以及高利息查得特征较明显,如图1 所示。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行业净利息差为3.53%,改革后增长至4.0%,同时信用成本也由0.18%增长至1.55%,平均水平维持在0.63%左右。最终美国完成利率市场化时,该国的银行业信用成本也能保持在0.97%的水平,可见美国的利率改革并没有让美国的银行业努力规避正常的贷款风险,说明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良好。

(二)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分业监管行政权力分散,监管效率大打折扣。我国实行分业监管模式,初衷是想分散监管权力,直接头效率地监管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但是,目前我国的行政权力分散,由于分业,监管部门也是自成体系,国家没有设置可以协调分业监管部门的机制,致使各部门执行监管时效率低下,互相扯皮。监管跨行业环节的薄弱,从而导致监管对象“打擦边球”,出现跨业违规经营,监管效率大大降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手段单一。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监管手段的多样性,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现实情况是我国仅仅实行了过多的行政干预,致使监管效率低下,约束力不够等等问题。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脱节。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监管机构应当适时作出相应调整。新金融工具的出现模糊了金融业务的界限,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根据现况调整监管范围、方式和力度,从而使监管部门与金融创新同步发展。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自律意识较低。有效的监管体系应当是外部监管机构与内控机制相结合。然而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业自律意识仍薄弱,金融伦理问题仍然涉及比较广、深,说明我国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这与外部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和内部的宣传教育力度关系分不开。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本质是金融资源分布不均,东西部地区经济二元结构加剧了不均衡的发展。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家金融政策的出台是面向全国,特别是利率政策的制定是根据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未完善,再加上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背景,面对同样的利率,东部与西部的金融资源利用率差异甚大。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缓,拥有优良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可以更充分地调动金融资源。相对而言,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欠佳,经济起步较晚,市场和人才资源不充裕,资本回报率要远远低于发达地区,资本和其他资源自发地涌向我国东部南部。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化改革初期,即使国家大力整顿了违规的资金“东南流”现象,如今“东南流”仍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均衡,实行统一的金融政策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特区经济增长速度遥遥领先,非国有经济比例占多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相对国有经济而言,非国有经济实体的资金利用效率较高,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先进地区企业的影响要弱于中西部地区。另外,东南部地区由于企业相对集中,产权关系明确,市场化进程已初步完善,企业对利率杠杆调节敏感度高,整体经济效益较高。相反,国有经济仍然把控西部经济命脉,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附度高,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其发展的影响强于东南部地区。产权关系模糊、企业对利率杠杆的反应慢这些都直接导致了西部经济效益的低下。统一的利率利率,同时是在东西部实行,效果适得其反,如图2 所示。

三、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的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仅是放开利率,实际上是整个国家金融制度的改革。我国现阶段碰到的问题与瓶颈,说明我国的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改革的起点、方向、突破口、逻辑顺序都会决定最终的改革结果。因此,总结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特点与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能够全面认识利率市场化、及时调整相适应的政策十分重要。

(一)坚持“渐进式”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稳步发展。结合我国国情,继续坚持“渐进式”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理性的选择。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充分发挥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通常激进的改革旨在商业银行可以脱离央行基准利率、立即实行自主定价的模式,然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占金融资产比例较高,对我国其它金融机构影响较大,且自身的资金定价能力有待提高,央行根据现市场供求关系而制定基准利率水平,使之趋于合理水平,渐渐取消优惠贷款利率政策,使之成为市场调节的一部分。从改革的初期开始,中央银行开始放开商业银行的权力,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逐年被调大,直至商业银行可以独立定价,最后彻底放开存贷款利率调节权力。真正做到中央银行角色的转换,就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了新的阶段。坚持先改革贷款利率,后改革存款利率的顺序原则。这一点是因为我国拥有较大的人口基数,如若先改革存款利率,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巨大,造成社会的动荡局面。且我国已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大部分企业已逐步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银行贷款的利率市场化对于企业来说其实已经迫在眉睫。渐进式具体实施可以按照区域划分改革顺序。利率政策落实有先后,在个别地区先试点,而后逐步推广。这种改革方式较为稳妥,一方面有效降低了政府的决策失误可能性,另一方面从点到面推广可以使其他地区吸取经验,提高改革成功率。

(二)规范利率市场主体的行为。

1.建立完善中央间接调控体系。转变方式,建立完善间接的调控体系。从1998年起,中央银行就试图强调利率杠杆对市场利率的调节作用,从取消规模贷款的利率管制开始,同时也注重稳定我国货币市场,积极调控基础货币。央行建立的一套间接调控体系应注重应用,真正做到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以及再贴现等调控政策能与利率政策有机地统一。同时,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货币市场是国家实施货币政策的载体,也是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的重要市场,所以健全的货币市场是建立完善的间接调控体系的必要前提。此外对于外汇市场,在人民币对外币汇率长期稳定的基础上,央行不能放松对外汇市场定期的监测、研究和分析。外汇市场应该得到密切的观察,以防止本外币汇率的动荡影响到我国国内的市场利率,加强监测有利于防治外币市场利率的动荡局面。

2.商业银行提高竞价能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价格由国家引导转变为内部定价,利率的风险定价目前是我国商业银行能否成功过渡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改革前的商业银行缺乏系统的利率风险防范机制,所以建立高层次、多方面、系统的利率风险防范机制对于银行有效降低风险的关键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即对贷款企业进行资产、负债情况的风险可行性分析,根据企业的信用级别和财务报表来分析该企业可承受的利率风险大小,为商业银行投行部门的决策提供经济依据;二是合理利用利率风险分散机制,通过优化组合,将风险有效地疏散。将资金投向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分散风险损失;三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利率互换、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从而控制与缩小关于资产负债利率的风险范围;最后需要提到的是建立适合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在已经出现不良贷款后,通过附加保护性条款或者购买商业银行保险的方式,将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保险市场仍不发达,可以主动利用二次保险的方式来分散风险。

(三)优先放松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改革突破口。在长达十六年的改革进程中,美国找到了最适合本国引领改革方向的突破口——发行和交易CD,这样把握改革关键时点的做法对于我国渐进式改革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在寻找适合本国改革的突破口时,应该分析这个政策是否能使管制利率市场顺利不突兀地转型为自由利率市场。在找准改革突破点和成熟时机后,具体的改革步骤应当稳步合理安排,因为利率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我国的国情,已经基本确定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改革进程即逐步放开利率,往从长期利率、大额贷款利率开始开放,再逐步放开短期利率、小额存款交易。我国现已步入利率市场化的重要过渡阶段,突破口可以选择寻找合适的基准利率。关注与重点发展同业拆借利率,使之成为影响我国利率水平的基准利率。我国同业拆借市场起步早,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市场主体范围比较广。随着拆解市场的放开,参与拆借的金融机构已不仅仅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债券公司也已参与进来。最关键的一点是:同业拆借利率不仅最真实地反映了银行流动的资金和利率水平,同时也直接地反映出央行准备金的状况。中央银行可通过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及时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占主体,同业拆借利率最终可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本质原因是拆借利率的变动反映了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资金的供求关系与流动方向和银行间流动资金的头寸。就目前来说,虽然市场中的各种利率仍然不能被同业拆借利率直接反映,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利率会逐渐全部开放,待时机成熟后我国改革达到了新高度,这时这些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的相关性会不断提高直至统一。因此加强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四)健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彻底放开是一个较大的市场转型过程,需要较长的过渡时间。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漏洞。我国应当提高目前监管体系间交流的力度、强化合作关系意识。加强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三个监管机构的工作协调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小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监管机构也应该与我国金融机构加强工作上的交流,避免相互扯皮降低效率。

抛弃旧的行政监管体系,从本质提高监管力度与效率。转变固有监管手段,从单一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过渡到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三者之间优势互补和有机的统一。监管手段越丰富,监管就更不容易留死角,执法处理也就更有法可依。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尤为重要。监管部门可以试行以下两条建议:及时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包括金融活动信息披露的义务人、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披露原则以及标准等等。同样重要的是提高监管主体对金融业进行考核检查的能力,定期安排对口的业务检查并进行业务道德规范的检查,特别是重大项目的监管指导师不容忽视的。加强银行业的自律意识同样重要,提高金融从业人员金融伦理道德水平。从业人员自觉性的提高应当从内部监管能力的提高做起。重视审计部门及时反应的内部风险评估报告,从银行制度到具体业务的监管都不能放松。政府监管部门应定期传递信息,与内部审计沟通信息,形成有序的内外部监管体系框架,实现“内控”与“外管”的有机统一。

(五)协调我国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对我国东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从本质上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政策,降低当地增值税上缴比例,给当地的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加大投入对当地地区财政专项补助,通过投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从而改善其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西部投资融资力度,成立发展基金或者优惠企业贷款利率,加大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的力度,鼓励企业发放公司债券。优化金融的区域布局,提高当地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合理可控的风险范围内,降低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设立的要求。适当降低当地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培育民营金融机构,鼓励其扩大经营范围。出台优惠政策,国家引导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中西部地区,向优良商业银行借鉴经验,提高中西部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挖掘中西部潜在的金融资源,培育使之成为当地的优势资源,从而缩短和我国东部、南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1]巴曙松,华中炜,朱元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5):33 ~46

[2]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27 ~37

[3]万荃.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3:78 ~81

[4]王会昌.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选择[D].西北工业大学,2005,6:97 ~102

[5]余浩.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

[6]袁晨.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8:16 ~21

猜你喜欢

市场化利率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为何会有负利率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