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影响分析
2015-01-23王桂霞
王桂霞
行为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影响分析
王桂霞
目的分析行为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68例脑梗死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行为护理。对比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1个月后, 观察组Fugl-Meyer评分(82.42±7.6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1.39±7.41)分(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06%, 显著高于对照组79.41%,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护理有助于促进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脑梗死;康复;行为护理;影响
脑梗死所致的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 该病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相关报道指出69~80%脑梗死存活者伴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2]。本研究中, 选择本校教职工体检68例脑梗死患者行分组研究, 观察组接受行为护理, 收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选择本校教职工体检68例脑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MRI或者颅脑CT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对照组男20例, 女14例;年龄53~74岁, 平均年龄(64.73±4.23)岁;病程1~10个月, 平均病程(6.32±1.03)个月;Fugl-Meyer评分(29.62±4.33)分。观察组男19例, 女15例;年龄54~76岁, 平均年龄(65.15±4.52)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6.51±1.19)个月;Fugl-Meyer评分(30.46±4.74)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包括遵医嘱应用降颅压药物、营养神经药物以及活血化瘀药物,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行为护理, 主要包括下述几点:①维持肢体现有功能。护士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维持肢体现有功能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变换、调整手足弯曲部位, 尽量减少患者下肢伸展时间及上肢屈曲时间, 患者足弓应始终处在一定压力下, 避免长时间处于不正常体位或者下垂状态,从而最大限度维持患者肢体功能。②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促进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下肢按摩以及上肢按摩。护士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正确进行穴位按摩。下肢按摩[3]:嘱患者仰卧, 取照海穴、膝眼穴、承山穴、涌泉穴, 每个穴位按揉2~3 min, 2次/d。上肢按摩[4]:嘱患者取坐位, 选择功能障碍一侧合谷穴、曲池穴、少海穴以及内关穴等, 进行穴位按摩的同时还可适当活动患者关节及手臂, 每个穴位按揉2~3 min, 2次/d。③日常生活训练。主要包括移位练习, 穿、脱衣练习, 行走练习以及吃饭练习等。如移位练习是指患者练习从床上到轮椅, 从轮椅到床上进行移位, 有助于锻炼患者上肢力量, 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日常生活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 对比两组Fugl-Meyer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应用本院自行制定的测评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态度以及护理效果等, 总分100分, 满意:80~100分;较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分别为(29.62±4.33)分、(30.46±4.74)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3, 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为(82.42±7.63)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39±7.4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29, P<0.0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1个月后, 对照组不满意、较满意及满意例数分别为7、12、15例, 满意度为79.41%;观察组分别为1、12、21例, 满意度为97.0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 P<0.05)。
3 讨论
脑梗死发生后, 局部组织长期缺氧、缺血, 导致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经过临床治疗, 即使患者存活下来, 往往也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害及运动功能障碍, 需长期接受康复护理。
冯青云等[5]报道指出, 行为护理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加行行为护理。与常规护理方案相比, 行为护理具有以下优点:行为护理干预更加注重患者及家属的参与性, 鼓励家属参与到维持肢体现有功能、穴位按摩及日常生活训练等过程中, 切实保障了护理方案的落实情况;行为护理干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患者实际情况及实际需求为依据, 护理方案更科学;此外行为干预也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式, 不仅包括西医功能训练内容, 也包括中医穴位按摩内容。干预1个月后, 观察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与冯青云等[5]研究结果一致。此外,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06%, 显著高于对照组79.41%(P<0.05)。
综上所述, 行为护理对促进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均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1]田永梅, 任爱玲, 韩庆辉.整体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34):3-4.
[2]李慧萍, 李惠琳. 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健康之路, 2013, 12(6):31-32.
[3]李红艳.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5):66-67.
[4]吴英报, 李斌.针对性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及效能感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7):131-132.
[5]冯青云, 梁素娥, 陈燕梅.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2):20-2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191
2015-07-16]
130024 东北师范大学医院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