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对比
2015-01-23郭阳刘鹏
郭阳 刘鹏
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对比
郭阳 刘鹏
目的通过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对比, 进而评价依帕司他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依帕司他组和甲钴胺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 分别给予依帕司他及甲钴胺口服, 随访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等。结果依帕司他组显效20例,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90.00%;甲钴胺组显效15例, 有效13例, 总有效率70.00%,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可改善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 但依帕司他有效率更高, 传导速度改善更明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甲钴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最复杂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据报道, 糖尿病确诊时已有1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病程>5年患者约有50%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当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很多, 经典药物甲钴胺可通过修复神经组织,促进轴突的再生和髓鞘形成来改善周围神经的症状。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依帕司他可通过可逆性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 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羧甲基赖氨酸产物, 从而治疗周围神经的病变。本研究旨在通过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对比, 进而评价依帕司他的临床疗效, 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8月本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依帕司他组(40例)和甲钴胺组(40例)。依帕司他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46.23±4.4)岁, 糖尿病平均病程(10.5±4.4)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平均病程(2.7±1.3)年;甲钴胺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47.81±4.7)岁, 糖尿病平均病程(11.4±4.1)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平均病程(2.9±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进行比较。
1.2 入选标准 ①符合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2], 年龄18~70岁, 男女不限;②空腹血糖水平≤6.5 mmol/L, HbA1C≤7.0%;③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3], 并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神经损害。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运动障碍等周围神经损害。查体可见深、浅感觉障碍, 多呈对称性, 下肢较上肢严重, 远端重于近端, 重者可见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肌张力下降、下肢瘫痪。肌电图示右侧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
1.3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适当运动、糖尿病饮食、戒烟戒酒、控制血糖的基础上, 甲钴胺组口服甲钴胺0.5 mg/次,3次/d, 连服12周;依帕司他组给予依帕司他口服50 mg/次,3次/d, 连服12周。
1.4 观察指标 在治疗0、4、8、12周时测定用药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观察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明显好转, 肢体疼痛、麻木感消失;有效:症状有所缓解肢体疼痛、麻木感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 肢体疼痛、麻木感基本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依帕司他组显效20例, 有效16例, 有效率90.00%;甲钴胺组显效15例, 有效13例, 有效率7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依帕司他组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为(34.24±4.12)、(43.21±5.12)、(48.09±5.82)、(49.28±5.13)m/s, 甲钴胺组的分别为(33.15±4.06)、(41.18±4.27)、(42.12±4.56)、(42.24±4.34)m/s;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依帕司他组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为(39.33±5.24)、(43.12±5.12)、(50.22±5.12)、(49.66±5.36)m/s, 甲钴胺组的分别为(40.29±5.10)、(43.82±5.15)、(45.12±5.33)、(44.72±5.44)m/s。两组治疗4周后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8周后与4周时基本相同, 治疗12周后与8周时基本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的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基本相同, 但治疗8、12周后依帕司他组均优于甲钴胺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帕司他组发生发热2例, 恶心症状1例, 坚持服药1~2 d后症状自行缓解;甲钴胺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高血糖和胰岛素缺乏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的驱使因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醛糖还原酶的激活、神经缺血、自身免疫、氧化应激损伤、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可能共同参与了疾病的进展, 而良好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基础[4]。研究表明, 醛糖还原酶是多元醇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介质, 而山梨醇在神经细胞内的蓄积会造成神经元的变性和肿胀、功能下降[5]。醛糖还原酶的激活被认为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临床上如能够抑制醛酶还原酶不失为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策略。依帕司他属于经典的抑制醛酶还原酶抑制剂代表药物, 可通过可逆性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来减少山梨醇和果糖在细胞内的堆积, 恢复肌醇和Na+-K+-ATP酶的活性, 增加内皮细胞NO的形成, 抑制内皮细胞的粘附、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内皮粘附因子的表达和高糖介导的中性粒细胞, 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羧甲基赖氨酸产物, 进而治疗周围神经的病变[6]。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经典药物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 其可通过促进胞内蛋白、脂质、核酸等的代谢, 修复神经组织, 促进轴突的再生和髓鞘形成改善周围神经症状。本文研究表明, 两种代表药物均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而在治疗8周后依帕司他对于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更优且安全。
[1]赵方宏.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1486-1487.
[2]世界卫生组织非传染性疾病监测部. WHO专家咨询报告:糖尿病的定义、诊断、分型与糖尿病并发病 (摘登).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0,8(4):52-53.
[3]何霞, 王杰, 朱苹.长春西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1):79.
[4]杨冰.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中国药业,2013,22(21):72-73.
[5]罗薛松.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海南医学,2011,22(23):101-102.
[6]傅明捷, 何明坤, 王艳, 等.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892-189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066
2014-12-15]
110042 沈阳二四五医院(郭阳);辽宁省人民医院(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