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中风的针灸治疗体会
2015-01-23李红艳李红霞李立峰
李红艳 李红霞 李立峰
35例中风的针灸治疗体会
李红艳 李红霞 李立峰
目的探讨针灸疗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中风患者针灸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针灸治疗, 痊愈8例, 显效16例, 有效10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1%。结论针灸疗法对于中风有着显著的疗效, 对于提高中风的临床疗效, 确有明显的效果。
中风;中医治疗;针灸疗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收治中医门诊和住院患者35例, 其中男25例, 女10例, 年龄37~80岁, 平均年龄56岁。病程1~32 d, 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首次发病29例, 第二次发病6例;肢体瘫痪左侧19例, 右侧16例;脑出血12例;伴失语17例, 感觉障碍13例, 吞咽障碍10例, 共济障碍4例。
1.2 方法
1.2.1 中风偏瘫 取手足阳明同名经取穴法, 配以胆经穴道, 每次2~4条穴道, 针患侧, 留针20~40 min, 补法。取穴:①髀关通梁丘、足三里通下巨虚、阳溪通曲池、阳陵泉通悬钟。②商阳通合谷、曲池通肩髃, 头临泣通承灵、环跳通阳关。口眼歪斜者, 加承泣通地仓、瞳子髎通听会。
1.2.2 语言障碍 近区取穴为主, 配以相应穴道, 每次2~3条穴道, 不留针或留针0.5 min, 补泻兼施, 以泻为主。取穴:①廉泉直捣法, 不留针, 双风池相通配以心经神门通少海。②增音直捣法, 廉泉穴旁开1.5寸处, 不留针, 配行间通中封、曲泽通陵泉。廉泉穴、增音穴可直捣3~5寸。
1.2.3 口眼歪斜 近区取穴为主, 配以手足阳明经。每次2~4条穴道, 留针20~40 min, 补法。取穴承泣通地仓、颊车通头维、商阳通合谷、颧髎通听宫。
1.2.4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取穴多选择运动区、舞蹈震颤控制区、足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等。刺法多选择健侧刺激区, 左病刺右, 右病刺左。用2寸左右毫针, 沿此斜刺深入1~1.5寸快速左右捻转, 同时嘱患者做患侧肢体运动, 凡言謇失语者, 针刺的同时练习发音, 奏效甚快。对中风半身不遂、言謇失语有显著的疗效。在中风的治疗中, 也经常配合耳针、皮肤针疗法。耳针取穴多选降压沟、偏瘫、口舌斜的相应部位, 另加心、肝、脾、肾、脑、神门各穴。每次选择3~5个腧穴, 埋针或埋药豆, 2次/周, 10次为1个疗程。对于久病虚弱、肢体麻木拘挛的中风患者, 皮肤针疗法也是常用的一种辅助疗法。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为梅花针、七星针[2]。多取华佗夹脊、背部膀胱经、手足阳明、少阳经循行部位, 头部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阳白等, 三阴经所过手足四肢内侧亦可选择, 多用于手足拘挛不伸。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正常, 疼痛、水肿消失。显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轻度功能缺陷, 疼痛、水肿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有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度功能缺陷, 疼痛、水肿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针灸治疗, 痊愈8例, 显效16例, 有效10例, 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
3 讨论
中风的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从中医临床实践中发现, 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转归和预后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 来源于临床实践又指导临床实践。尤其是对中风急症, 多数学者强调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 治疗方面有强调平肝熄风泻火, 也有投以通腑化痰通络, 还有根据痰瘀互阻论治的[3], 总之是按照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完整统一的原则。虽然治法的运用依据因证候不同各有侧重, 但从整体看是以调理气血升降、促进神明恢复、疏通经络为主,并已获得良效。
中风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为了便于掌握和研究, 王永炎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大宗病例的统计分析, 总结出中风多具有神志障碍、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斜、舌强言謇或不语五大主症, 并以有无神志障碍确定中脏腑还是中经络。又根据神志障碍轻重程度分为神志恍惚、神志迷蒙、神昏和昏愦4级。其中神志恍惚主要表现为嗜睡, 唤醒后能与人言;神志迷蒙则为昏睡, 呼之答不确切;神昏是主要表现为呼之不应, 昏不知人;昏愦则多为神昏兼有脱证。同时发现半身不遂表现为瘫侧肢体拘急僵硬者, 多属痰热、风火、瘀血阻滞脉络, 为邪实标急的证候;而半身不遂表现为瘫侧松弛软弱者, 多属中气不足, 以本虚为主的证候。
针灸历来是中风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 对于中风偏瘫的治疗, 应用最多的为体针, 并多选用诸阳经的穴位。恢复早期多以针刺患侧肢体为主, 病程日久可先刺健侧, 而后再刺灸患侧, 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利于气血运行, 促进半身不遂的恢复。后遗症期表现为手足拘急难伸者, 则可应用手足十二经穴。取头穴针刺治疗中风, 在我国古代已有所应用。头部经脉集聚, 腧穴密布, 并与脑髓、脏腑、气血均有密切关系, 故针刺头部腧穴可涉及多穴多经, 且针感强、得气快, 有利于半身不遂的恢复。近年采用头针疗法或头针与体针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也屡见报道。其常用的取穴方法包括按“头针刺激区”、“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及取用传统经穴等不同的取穴命名体系。头针取穴的疗效具有特异性, 但目前还很难作出确切评价。
[1]张为民, 黎明全.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1(4):3.
[2]王海泉, 孟迎春.中风后呃逆针刺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临床杂志, 2004, 20(4):57.
[3]饶明莉, 林世和.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7-4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161
2014-11-13]
161000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李红艳 李立峰);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