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道支架介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5-01-23范小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9期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胆汁

范小斌

胆道支架介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范小斌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介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33例, 所选病例均在仰卧位下实施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和胆道支架植入。观察术后引流情况以及支架膨胀情况, 测定本组患者术前3 d和术后4周的血清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所选病例均顺利完成引流和支架植入, 术后观察引流通畅, 支架膨胀良好。术后皮肤黄染、瘙痒等症状缓解, 食欲好转。术前3 d TBIL、DBIL、ALT测定结果分别为:(203.6±30.2)μmol/L、(143.7±22.8)μmol/L、(321.4±41.2)μmol/L;术后4周的TBIL、DBIL、ALT测定结果分别为:(45.9±14.7)μmol/L、(27.1±9.6)μmol/L、(30.4±5.8)μmol/L;术后4周的TBIL、DBIL、ALT测得结果分别低于术前3 d的测得结果,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效果显著, 手术过程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缓解黄疸等症状迅速, 值得借鉴。

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支架介入;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胆管出现狭窄或胆管阻塞而引起的胆汁瘀积, 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随着治疗技术和手段的发展, 介入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开始逐渐增多[1]。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并置管引流联合胆道支架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有所应用, 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 观察胆道支架介入治疗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33例, 其中男23例, 女10例, 年龄37~81岁, 平均年龄(66.8±8.1)岁。上述患者均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生化试验检查而确诊, 导致胆道梗阻原因:胰头癌所致胆道梗阻17例、胰头癌导致胆道梗死12例、转移癌所致胆道梗阻4例。上述患者主要表现为巩膜黄染、皮肤颜色黄染;22例患者合并有皮肤瘙痒症状;27例患者有恶心、食欲减退。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在患者的右侧腋中线第7和第9肋间(右肝管所在部位)或者剑突下(左肝管所在部位)进行消毒, 铺巾。采用注射利多卡因(0.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成功后, 在透视下确定穿刺点, 右侧穿刺点选择在肋膈角下的2个肋间隙, 在实施穿刺过程中操作者屏注呼吸, 迅速向着T11和T12方向进针, 直到其右缘3 cm, 针芯缓慢退出。同时采用注射器进行回抽使胆汁流出, 注射造影剂, 在千叶针下把导丝送入, 达到胆道远端后, 应用扩张器套装, 在扩张管下放入超滑导丝, 植入动脉鞘和导管, 实施造影, 确定梗阻所在部位和梗阻程度情况, 将导丝送入十二指肠内, 退出动脉鞘及导管, 放置内外引流管, 引流一定时间(1~4周)后观察胆道回缩情况把胆道支架置入, 把外引流管植入。术后对患者进行止血、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等。应用甲硝唑注射液对引流管进行冲洗, 利于胆道支架内引流保持在通畅状态。定期进行造影复查观察胆道通畅情况, 观察胆道支架的膨胀情况, 把引流管夹闭下观察患者是否有不适, 如果没有不适可将外引流管实施拔除。

1.3 观察指标 测定本组患者术前3 d及术后4周的TBIL、DBIL、AL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引流和介入操作, 均实施右肝管穿刺。本组患者中除了4例患者在引流4周后持续引流外, 其他病例均在持续内外引流1~4周拔除引流管。所选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最短为4个月, 最长为24个月, 33例患者的支架均膨胀良效果良好, 疗效显著。胆汁引流量在引流术实施后的1~3 d内的引流量为最多(最少500 ml, 最多900 ml), 引流7 d后, 引流量为400~550 ml/d, 最初胆汁颜色为墨绿色, 而后转变为青黄色, 残渣有多变少, 皮肤黄染症状开始缓解和消退, 瘙痒症状逐渐减轻, 食欲逐渐好转。术前3 d TBIL、DBIL、ALT测定结果分别为:(203.6±30.2)µmol/L、(143.7±22.8)µmol/L、(321.4±41.2)µmol/L; 术 后 4周 的TBIL、DBIL、ALT测定结果分别为:(45.9±14.7)µmol/L、(27.1±9.6)µmol/L、(30.4±5.8)µmol/L;术后4周的测定结果分别低于术前3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胰头癌、胆管癌或胆囊癌等恶性肿瘤导致胆管发生狭窄或阻塞而引起的胆汁瘀积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即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此类恶性肿瘤患者在确实时, 大部分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而实施外科手术治疗, 此类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更高[2,3]。当胆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胆汁瘀积, 可引起肝功能衰竭, 此类患者常死于肝功能衰竭。长期的胆汁瘀积可导致患者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 还可导致胆道感染。随着医疗技术发展, 介入治疗已在疾病治疗中应用增多,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和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例在逐渐增多[4,5]。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创伤下, 术后恢复快, 操作较为简便, 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黄疸等症状,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6,7]。

本文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引流和支架植入,术后1个月的TBIL、DBIL、ALT水平和术前3 d测定疾病比较,均显著降低, 说明胆道支架植入后,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黄疸等症状能够较快缓解, 且改善明显。所以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效果显著, 手术过程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缓解黄疸等症状迅速, 值得借鉴。

[1]辛波, 张林波, 姜喜远, 等.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与手术引流比较.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6(3):233-236.

[2]黄跃, 蒋义贵. 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国医药指南, 2010, 10(16):121-122.

[3]林美举, 杨玉龙, 张洪威, 等. 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联合鼻胆管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0, 5(6): 479-482.

[4]徐川, 施海彬, 刘圣, 等. 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242例介入引流治疗的预后分析.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4(2):133-136.

[5]范恒伟, 刘会春, 李宗狂, 等. 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137例临床疗效分析.肝胆外科杂志, 2013, 21(2):94-97.

[6]郝玉芝, 邢冬娟, 龚少娟, 等. PTCD并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观察.肝胆外科杂志, 2013, 21(6):447-450.

[7]黄万里, 梁宏伟, 王书长, 等. 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研究.医学综述, 2011, 4(3):471-47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072

2015-07-01]

473000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

猜你喜欢

梗阻性黄疸胆汁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神经内镜经小脑延髓裂治疗脑干背面和四脑室梗阻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可安全行结肠支架置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