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2015-01-23孙淑慧
孙淑慧
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孙淑慧
目的分析和解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 以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提高生活质量。方法60 例存在心理问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60 例患者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通过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 获得了较好的透析疗效。结论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维持性血液透析;心理问题;护理措施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 血液透析是其中的一种肾脏替代疗法, 是一种有创的维持性治疗[1]。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成熟及社保医疗制度的日益完善, 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日益增多。血液透析患者在接受长时期的透析过程中, 思想负担较重, 相伴而来的还有躯体的不适, 经济压力、社会功能丧失、家庭关系紧张等多种问题严重损害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个体的生物因素、外部的社会因素都会通过个体的心理反应, 对人体的健康或疾病发挥作用[2]如何帮助血液透析患者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医护人员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肾病尿毒症期, 其中男36 例, 女24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80 岁, 平均年龄44岁。维持血透时间最长3年, 最短4个月, 一般进行2~3次/周, 血透时间均为3~4 h/次。
2 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紧张与恐惧心理 紧张与恐惧心理产生于疾病确诊初期阶段, 由于患者对血液透析知识不了解, 担心病情加重,对所患疾病发展趋势感到茫然, 对透析室环境陌生, 担心置管及穿刺时的疼痛, 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如恶心呕吐、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等, 使患者对血液透析有紧张恐惧心理。
2.2 焦虑与多疑心理 疾病导致胃肠道反应、贫血、浮肿、睡眠障碍、乏力等不适症状及生活、饮食、自身形象的改变,工作及生活的力不从心, 各种检查及住院带来的身心疲惫,使患者产生焦虑多疑心理, 甚至对医护人员和治疗方案产生怀疑, 常常将怒气发泄到家人及医护人员身上。
2.3 抑郁与自卑心理 患者2~3次/周的透析治疗, 使得患者经常出入医院, 定期的检查复诊,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规律、饮食习惯及作息时间, 学习及工作中失去了很多机会,患者因病痛产生的不适、贫血、皮肤瘙痒、骨痛使患者自信心严重不足, 失去控制感, 社会互动减少, 患者不愿与人交往, 产生抑郁自卑心理。
2.4 厌世与绝望心理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 部分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丧失, 同时昂贵的透析费用又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患者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 特别是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或行动不便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3 护理措施
3.1 为患者创造舒适的治疗环境 透析室应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消毒, 每天更换清洁床单、被褥, 医护人员着装整齐,亲切和蔼, 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尊重。护士为病友们提供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特别请疗程较长, 效果理想的病友介绍体会, 对其他患者情绪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3.2 提高护理人员道德素质和技术水平 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及心理素质, 护士在以人为中心护理工作中,被期望去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要, 除了可见的具体工作外,又增加了角色所赋予的大量心理护理方面的工作[3]。护士要有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 对每位患者一视同仁、热情、真诚、毫无条件的精心照顾, 并鼓励患者充分表自己的感情, 护理人员严格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操作, 穿刺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使患者在长期的透析中减轻对穿刺的恐惧, 护士应练就过硬的操作技术, 避免工作中的失误, 使患者在长期的透析治疗中减轻痛苦心理, 提高承受能力。
3.3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对初次诱导透析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介绍血透知识, 透析中患者需要配合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适, 不失时机地给予心理援助。为行动不便患者提供轮椅、担架等工具,躁动及危重患者允许家属陪伴, 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 减轻不良的情绪反应, 以获得患者的充分理解、信任和配合, 让他们认同并参与护理行动, 使患者轻松、愉快的完成治疗, 不断增强生活的信心。
3.4 透析中加强巡视和观察 护士加强对患者的巡视, 按时监测血压及生命体征, 仔细询问患者感受, 对年龄偏大及表达障碍患者更要注意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 沉着冷静, 有条不紊, 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工作[4-7]。由于透析中患者身体活动受到限制, 发生呕吐、大便、皮肤瘙痒, 患者感到难以启齿, 护士通过仔细观察, 及时帮助患者解决生理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5 鼓励患者回归社会 透析的长期性、复杂性使很多患者脱离了原有的工作, 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 鼓励患者间交换思想, 互相倾诉感受, 护士及家属要肯定患者生存价值,帮助其重新制定生活目标, 尽快使患者从自卑抑郁中走出来。只要病情允许, 鼓励患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甚至重返工作岗位, 以体现自我价值, 消除自卑感, 增强自信心, 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尽量保持平和健康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4]。
4 小结
通过对60 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障碍分析, 并给予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 明显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与意志力, 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同时护理人员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交往技能, 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感情, 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 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资料
[1]陈华玲, 黄莹, 肖龙, 等慢性肾衰病人血液透析治疗的心理护理.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2):102-103.
[2]Rice PL.Health Psychology.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8:8-20.
[3]佟术艳, 吕忠杰.开设护理沟通课程的重要性.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9):522-523.
[4]林毕群.健康教育对刚开始进行血透的患者生活习惯的影响.临床医学, 2008, 28(3):封3-4.
[5]王凤霞, 孙明秀, 高亚辉.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分析.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 11(7):25.
[6]李春梅, 杜娟, 刘英洁.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调查及护理要点探讨.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1(1):45.
[7]钟素兰, 袁金菊, 陈美如, 等.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4(22):329-33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123
2014-11-05]
122000 朝阳市中心医院血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