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2015-01-23张莹
张莹
胃肠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张莹
目的探讨PICC 置管在胃肠癌患者术后化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132例胃肠癌患者术后化疗中PICC 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PICC, 有29例发生了导管相关并发症, 经过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常见并发症得到了及时的处理。结论胃肠癌化疗患者PICC 置管的并发症可以通过护理的手段进行干预,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可给肿瘤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 提高胃肠癌患者生活质量。
肿瘤;外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技术;并发症;原因和护理干预;化疗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技术, 是一种由外周静脉插入, 导管尖端定位于中心静脉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1]。虽然PICC置管为许多病患带来了安全、方便的建立静脉通路方式, 但也存在有创操作和在患者体内留存较长时间的缺点, 尤其是胃肠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 因其疾病本身的一些病理因素影响, 常会出现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本文回顾分析了132例胃肠恶性肿瘤患者PICC 置管中及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旨在为临床上更好的应用此项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均为胃肠恶性肿瘤术后化疗PICC置管患者, 男80例, 女52例, 年龄35~78岁。置管时间72 h~95 d。
1.2 PICC 导管置管方法及维护
1.2.1 穿刺置管 本组均静脉穿刺置管, 穿刺静脉选择头静脉11例, 贵要静脉90例, 肘正中静脉31例。所有患者穿刺前均测量穿刺长度及臂围, 穿刺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进行。穿刺后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 并记录导管名称、编号、型号、置入长度、臂围及穿刺日期。穿刺后同时胸部摄片记录导管末端位置。选择贵要静脉穿刺时, 患者取平卧位, 穿刺手臂外展至与躯干呈90°位置[2], 置管后X线透视确定导管是否达到理想的上腔静脉预位置[3]。
1.2.2 置管后护理 置管后由护理人员每24小时更换无菌敷贴1次。每周更换1次用于导管末端封管的肝索帽敷贴,若发现有卷边或渗血情况要随时更换。在连续输液情况下,管理人员应每12小时冲管1次, 在导管停用情况下, 改为每周冲管1次。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PICC 置管后日常生活中维护、护理的方法进行指导, 要让患者理解虽然不能进行负重活动, 但对穿刺肢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是必要的, 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可以保证其出院后可以独立、正确维护PICC置管的健康教育。
2 结果
本组132例患者中, 103例在未出现置管并发症的情况下完成治疗, 29例患者出现了置管相关并发症, 其中导管阻塞4例, 静脉血栓6例, 静脉炎10例, 导管脱出3例, 穿刺点渗血3例, 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
3 讨论
3.1 导管阻塞 本组病例中发生了4例。给予护理措施为,先用20 ml 注射器抽出PICC管腔内血液, 待抽净后用生理盐水以脉冲式冲管, 如无法恢复管腔通畅则禁止向PICC 管腔内强行推注液体, 不建议采用溶栓再通治疗方法, 这些都会让患者承担很高的治疗风险, 应立即拔管。预防措施:输入高渗液体后及时予以静脉冲管, 尽可能不经导管采血, 尽量不用导管输血, 这些可减少堵管的发生。
3.2 静脉炎 相关报道显示静脉炎是PICC 后最常见的并发症[4], 本组发生10例。给予护理措施为注意患肢保暖, 对疼痛和肿胀部位给予50%硫酸镁湿敷30 min, 3次/d。预防措施:化疗药物在血管内刺激可以引起静脉炎。医生在穿刺时认真选择穿刺的血管, 选择右侧贵要静脉, 其次是正中静脉, 可以减少血管内膜损伤, 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力求一次穿刺成功, 尽量减少反复穿刺与送管导致的机械性的静脉炎。置管时选择合适的导管, 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置管后每周换药2次, 发现感染时, 增加换药次数。输液结束后,可将墨菲氏滴管上的橡胶帽, 套在可来福头端。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 促进静脉回流以缓解症状。
3.3 导管脱出 本组病例中有3 例导管脱出, 均为在患者睡眠或不经意状态下外滑, 预防措施:由于只有敷贴与胶布固定PICC 置管, 导管很容易因肢体活动等脱出。因此在妥善固定导管及对患者进行健康宣导的措施之外, 有时还要在患者无意识或夜间休息时应用弹力绷带等辅助措施固定外露导管与肝素帽。
3.4 静脉血栓 本组有6例患者发生了静脉血栓。护理预防措施:发现肢体肿胀等静脉血栓征象即报告医生, 立即进行血管彩超检查, 及早开始溶栓、抗凝介入治疗。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可因其肿瘤细胞的影响导致血小板的聚集, 同时肿瘤细胞可以释放更多促凝因子而致血液高凝状态[3]。加之PICC 导管放置在静脉血管中, 也会使血液回流速度减慢;手术和置管后患者身体虚弱, 活动减少, 各种因素都会导致血流的缓慢, 从而引发静脉血栓。
3.5 穿刺点渗血 本组3例重度渗血患者, 给予护理措施,穿刺点外敷凝血酶粉浸润过的无菌纱布, 并加压包扎[4], 取得了良好效果。预防措施:穿刺时动作熟练并正确掌握技巧。当穿刺针见有回血后保持针的位置, 向前推进插管鞘, 使之进入血管, 左手轻压穿刺点外血管上方, 并妥善固定插管鞘避免移动, 同时松开止血带, 右手从插管鞘内退出穿刺针,插入PICC导管10 cm后缓慢退出插管鞘, 并用明胶海绵按压穿刺口5~10 min, 适当加压固定。术后进行健康教育, 必要时进行肢体约束减少患肢活动。
3.6 相关性血流感染 在本组病例中有3 例患者出现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出现寒战、发热、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化脓性血栓静脉炎、沿穿刺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血行播散性感染灶(肝脓肿、脑脓肿、骨髓炎)。预防措施:强调穿刺操作时的无菌观念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 本组3例均为反复穿刺或置管困难, 提示此类患者容易出现感染, 反复穿刺要注意穿刺点处血痂和周围皮肤彻底处理、消毒, 及时更换敷贴, 在感染征象出现早期即予发现。必要时导管尖端或血液培养病原微生物, 排除其他感染原因存在。
PICC置管是一种可以有效减轻需长期输液患者痛苦, 方便、安全的静脉输液途径, 但同时也带来导管阻塞、静脉炎、导管脱出、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所以置管前的准备, 置管后导管的维护都很重要。本组132例患者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严格的执行无菌技术, 加强感染管理意识, 积极做好家属与患者的讲解工作, 使患者术后恢复顺利。PICC 置管的并发症可以通过护理的手段进行干预使患者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可给肿瘤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提高了胃肠癌患者生活质量。
[1]张小燕, 刘幼方, 黄天雯, 等.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故障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临床护理, 2007, 6(3):56-57.
[2]乔爱珍, 王冬芳, 朱秋红, 等.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和锁骨下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9):4-6.
[3]叶丽梅, 刘红, 陈丽.专项培训对PICC 置管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的影响.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8):263-264.
[4]周雪贞, 李利华, 何展文.25 例小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静脉炎原因分析与防治.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5, 4(1):4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118
2014-11-05]
110031 沈阳第四人民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