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病中医与西医研究进展
2015-01-23周蕾
周蕾
老年痴呆病中医与西医研究进展
周蕾
本文在概述阿尔兹海默病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重点探讨了中医与西医药物治疗进展。经研究表明, 阿尔兹海默病的主要病因包括年龄、基因突变、脑血流的减少、自由基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等。以期本研究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在老年痴呆病临床治疗中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老年痴呆病;病因;中西药物
1906年, Alois Alzhemer医生发现了阿尔兹海默病(alzhemer’s deseas , AD)[1], 并描述其为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特别是过早的老年精神衰退,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思维障碍以及行为异常等[2]。现在全世界患有老年痴呆病患者1800万, 中国800万。据研究调查, 我国北方患老年痴呆病的平均年龄为75岁左右, 血管性老年痴呆的年龄多在68岁左右, 65岁以上患重度老年痴呆的比率达5%以上, 而到89岁, 此比率上升到15%~20%。而且随年龄的增长, 老年痴呆的患病率还在不断上升。有学者统计发现, 中国老年痴呆正趋向于年轻化, 而且就医率只有1%。
1 AD相关概念
1.1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w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IC) MIC先后在1997、1999、2004年多次被修改其诊断标准。2005年Petorson将MCI概念进一步发展将其分型为:遗忘型MCI(amnestic-MCI, aMCI), 单个非遗忘认知域受损(snmd MCI)和多个认知域障碍(mcdMCI)[3]。
1.2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VCI是指有血管因素导致或与之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这是由美国神经病协会和加拿大脑卒中网统一的概念, 并发表于2006年9月stroke 杂志。
2 AD病因研究进展
2.1 年龄 AD最危险的因素是年龄的增长,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老年痴呆在65~85岁好发, 8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还在不断上升, 达到25%~50%[4]。
2.2 基因突变 相关基因有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APP), 早老速基因(PS), 载脂蛋白E基因(ApoE), 线粒体DNA点突变, Fas基因。APP、PS 基因突变是AD的致病基因, 已经在转基因小鼠的研究中被证实, PS基因的突变并不导致PS蛋白功能的完全丧失, 只是改变PS蛋白功能, 进而改变AD的病理过程载脂蛋白E(ApoE)是由19号染色体的基因转录翻译得到的蛋白质, 它能影响血液中胆固醇的装运, ApoE的出现与淀粉状蛋白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有关。介导的凋亡机制与AD密切相关, 途径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
2.3 脑血流的减少 一些动物实验证明脑的低灌注对AD影响可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AD患者脑血流显著降低,从而使脑中可提供能量的底物减少, 谷氨酸释放增加, 从而使突触再摄取能力降低, 导致突出间隙大量谷氨酸堆积, 激活受体门控的离子通道, 引起兴奋性氨基酸中毒。
2.4 自由基的影响 大量实验证明患者脑中氧化强度增高,膜脂质、膜蛋白以及DNA在自由基的氧化作用下发生破坏,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2.5 环境因素 脑内病毒感染, 铝、铜等含量过量, 钙、锌含量过低都会破坏神经细胞, 导致神经细胞衰亡。
2.6 其他 AD的发生还与性别、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因素有关。
3 治疗的进展
治疗AD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 包括胆碱能激动剂、促智药、钙拮抗剂、神经生长因子等, 另一类药物可能防止或延缓病程的发展, 主要有抗炎药、抗氧化剂等。
3.1 作用于胆碱能系统的药物 AD患者脑内乙酰胆碱含量减少, 胆碱合成酶活性低下, 故调节胆碱能系统功能, 乙酰胆碱活化疗法是治疗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6]。
3.1.1 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2) Ache2一般适用于轻至中度患者, 不能根治疾病, 但可以改善症状, 对晚期患者作用很小, 是目前唯一一类通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AD的药物, 也是最常用和有效的药物, 如他克林、多奈哌齐、加兰他敏、毒扁豆碱、利斯的明。
3.1.2 胆碱能受体激动剂 以他克林为代表, 是临床上用于治疗AD最早最为成熟的一类药物。
3.2 脑代谢增强药物
3.2.1 脑细胞激活剂 此类药物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 具有激活、保护、修复大脑神经细胞的作用, 代表药物为吡咯烷酮衍生物, 主要用于记忆和思维障碍。
3.2.2 脑循环改善剂 作用于脑血管的受体、平滑肌离子通道、扩展血管、改善脑血流量, 代表药物为麦角衍生物。
3.2.3 钙离子拮抗剂 阻断钙通道或拮抗钙蛋白酶。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从而减少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 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嗪等。
3.3 激素替代疗法 雌激素具有抗氧化能力, 减轻淀粉样蛋白沉积对细胞的损伤, 防止神经细胞死亡等作用。
3.4 神经细胞营养药 脑活素是可使受损但未变性的神经恢复功能, 促进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并影响呼吸链, 具有抗氧化和改善脑能量的功能。
3.5 其他药物 神经生长因子、自由基消除剂和抗氧化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都可改善大脑神经功能, 延缓AD的进展。
4 现在还未用于临床的药物治疗方法
4.1 基因治疗 将正常的基因利用重组技术替换突变的基因, 达到根治的目的。
4.2 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增殖能力, 将造血干细胞移植到神经细胞受损部位, 修复受损的脑组织。
4.3 AN1792主动免疫疫苗 将人工合成含有T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的A B片断(A B22-334)制成的疫苗注射到患者体内, 使患者产生A B抗体与A B相结合激活补体, 将A B清除。
4.4 卜-分泌酶抑制剂 能影响淀APP, 减少A B产生[7]。
4.5 AAB-001 Bapineuztrnab被动免疫疫苗 AAB-001 Bapineuztrnab被动免疫疫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 静脉注射后直接移植AB 聚集前清除沉积的A B。
4.6 PBT2金属螯合剂 PBT2金属螯合剂可以激活A B降解酶, 溶解AB聚合物和斑块, 同时可以减少A B寡聚体毒性。
5 中医在老年痴呆研究的进展
5.1 病机的研究进展 中医认为, 本病的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主要见于年老体衰, 心肾失养, 髓海空虚;或为脾气虚弱, 痰浊内生, 蒙蔽清窍;或气虚血瘀, 脉络弊阻, 脑髓失养, 临床表现有虚有实, 以虚实夹杂为多见。 因此中医认为AD系老年肾精虚损, 精气未达于脑, 以至髓海空虚而痰凝血瘀, 使脑受损, 元神失用, 产生各种症状。从临床发病情况来看,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肝肾虚方, 脑失其养;痰浊壅阻,蒙蔽清窍;气滞血瘀, 脉络阻滞。
5.2 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5.2.1 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虽在脑, 但与五脏密切相关一脏腑气虚, 但不可忽视痰和瘀。因此, 辨证必须依据虚、痰、瘀, 方能有的放矢。中医分别从滋补肝肾、清痰化瘀、益气治血等方面治疗, 并取得显效。
5.2.2 单位中药提取物 沈氏研究的蛇床子和段式研究的黄皮酰胺, 聂氏报道的银杏叶提取物都已应用于临床, 并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同时其分别证明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 与西医研究相符。
5.2.3 中药复方制剂 有益智方:益智胶囊、益智灵口服液;活血化瘀方:当归芍药散;补益方:加味地黄饮子、生脉饮等[8]。
5.2.4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AD的作用机制是清除自由基,改善脑组织和延缓脑的老化, 扩张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 增强脑的能量代谢, 提高脑神经元的细胞活力, 从而激发和提高脑的智能。
6 小结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 目前对AD的认识还并未完全透彻,并没有确切的药物和方法治愈AD患者, 都发现AD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随着医学研究越来越深入, 中西医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病将取得更重大的成果。
[1]戴立彬, 吴金娟, 刘涛.炎症反应参与老年痴呆病的研究近况.中医学报, 2013, 28(3):425-427.
[2]黄洁茹, 傅雷, 刘涛.改良三甲散治疗老年痴呆病研究述评.中医学报, 2013, 28(4):589-590.
[3]黄洁茹, 傅雷, 刘涛. 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报, 2013, 28(5):729-730.
[4]安玉会, 毛红利.老年痴呆病防治研究中假说, 概念和理论的研究进展.河南医学研究, 2008, 17(3):262-265.
[5]陈原邻, 刘喜明.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世界中医药, 2014(1):113-116.
[6]王羽侬.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11):160-162.
[7]李芙, 姜玉莹, 王鑫, 等.针刺百会、涌泉穴治疗老年痴呆病理论初步探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10):143-145.
[8]王璞, 王聿成, 潘激扬.中医对老年痴呆的认识及治疗方药.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4):9-1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220
2015-07-22]
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