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比较屈肘肩顶法与手牵足蹬法对于复位肩关节脱位的疗效
2015-01-23李博石磊吴正元王百连
李博 石磊 吴正元 王百连
观察比较屈肘肩顶法与手牵足蹬法对于复位肩关节脱位的疗效
李博 石磊 吴正元 王百连
目的观察比较屈肘肩顶法与手牵足蹬法对于复位肩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42例肩关节脱位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1例。对照组采用手牵足蹬法, 治疗组采用屈肘肩顶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复位成功率、治疗时间、疼痛评分结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结果分别为(2.10±1.10)min、(2.04±1.35)分,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结果分别为(3.79±1.20)min、(4.80±2.28)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位成功率95.24%与对照组复位成功率90.48%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屈肘肩顶法后, 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持续时间, 缓解其疼痛状况,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屈肘肩顶法;手牵足蹬法;复位;肩关节脱位;疗效
本文选取了本院进行治疗的42例肩关节脱位患者, 分别采用屈肘肩顶法与手牵足蹬法两种不同复位治疗方式开展复位治疗, 对其复位效果进行多项指标综合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2例肩关节脱位患者, 每组21例。所有患者中男24例, 女18例。治疗组患者年龄29~61岁, 平均年龄(43.92±5.1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8~61岁, 平均年龄(43.63±5.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手牵足蹬法, 选取仰卧位姿势,手术操作人员双手将患者的患侧腕部握紧, 慢慢的向外进行伸展操作, 同侧足跟蹬在患者患侧腋窝内这样可以有效的抵住患者肱骨头脱位情况, 使得患者可以有效的放松, 医生采用双手持续地进行牵引操作, 采用足跟开展对抗牵引操作,使得患者的肱骨头实现复位治疗[1]。
治疗组采用屈肘肩顶法, 患者选取坐位姿势, 低于手术操作人员20 cm左右屈肘, 手术操作人员屈膝直腰下蹲背贴着患者的胸壁, 使得患者的患肢可以越过手术操作人员的肩部位置。手术过程中手术操作人员和患者的肩部相叠呈现十字状, 左侧用左肩, 同理右侧采用右肩[2], 嘱咐患者身体向着手术操作人员肩部稍微倾斜。手术过程中, 术者的肩部准确的填塞在患者腋窝位置, 降低肱骨头顶住, 这样患者的肩关节处于一个外展外旋位, 屈肘, 将其腕关节背侧搭在助手的肩膀上, 协助人员双手环绕着患者的患肢前臂近肘关节位置向下进行牵引复位操作。手术操作人员进行反牵引操作,持续牵引操作过程中使得患者的肩关节向外进行伸展, 同时促进患者肩部肌肉得以放松, 将其上臂慢慢的向内收和内部旋转, 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配合牵引力大小, 上臂慢慢的内收形成杠杆力[3], 听到弹响后, 感觉到肩部有移动感受,之后确定复位成功实施, 复位结束后采用X线片进行检查,确定患者的各项功能指标度恢复正常后可以确认复位成功实施。
手术结束后, 需要在患者腋下以及上臂内侧等都放置薄棉垫, 同时弯曲患者的肘关节约90°, 采用三角巾悬吊在患者胸前, 在固定操作过程中需要患者经常性的开展握拳、屈伸关节锻炼, 手术过后20 d去除三角巾, 同时肩关节向着各个方向加以锻炼[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复位成功率、治疗时间、疼痛评分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复位成功率结果对比 治疗组患者复位成功率为95.24%(20/21), 对照组患者复位成功率为90.48%(19/21),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结果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结果分别为(2.10±1.10)min、(2.04± 1.35)分,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结果分别为(3.79±1.20)min、(4.80±2.28)分,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当前临床中治疗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本文提到的这两种复位处理方式,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外旋复位方式、椅背整复法等都是临床中用于治疗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方式。其中屈肘肩顶法与手牵足蹬法两种不同复位后,其复位成功率都比较高, 但是采用屈肘肩顶法相比于另一种复位方式来说, 患者选取坐位姿势, 手术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肱骨头位置进行牵引幅度、牵引力大小等多项指标调整,从而避免了患者在牵引过程中无法承受重担而影响了牵引复位治疗效果, 有着较好的复位效果。
本文选取了本院进行治疗的42例肩关节脱位患者, 分别采用屈肘肩顶法与手牵足蹬法两种不同复位治疗方式开展复位治疗过程, 对其复位效果进行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复位成功率为95.24%, 对照组患者的复位成功率为90.4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结果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肩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屈肘肩顶法后, 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持续时间, 缓解其疼痛状况,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张金海, 张宝玉, 张金东, 等. 张氏回医手牵足蹬正骨疗法治疗肩关节脱位136例临床观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2(1): 7-8.
[2]谢学文, 李逸群, 罗汉文, 等. 外旋上举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40例临床观察. 新中医, 2011(9):37-38.
[3]王立强, 宋新波, 侯志勇, 等. 改良靠背椅复位法与手牵足蹬法临床比较.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1):196-197.
[4]田荣利, 罗国强, 彭熠, 等.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正骨, 2004, 16(12):60-6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205
2015-06-08]
132000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李博 石磊吴正元);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医院(王百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