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肠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2015-01-23朴香月林昌虎
朴香月 林昌虎
探讨肠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朴香月 林昌虎
目的探讨服用肠溶阿司匹林造成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NVUGIB)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分析。方法104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疗的NVUGIB患者, 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按患者是否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分为肠溶阿司匹林组(肠溶组, 49例)与非肠溶阿司匹林组(非肠溶组, 55例), 比较两组病例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和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104例NVUGIB患者中, 肠溶组平均年龄及70岁以上高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肠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的性别分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溶组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显著高于非肠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有消化道病史的患者则低于非肠溶组(P<0.05)。非肠溶组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60.0%), 而肠溶组则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病变(51.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溶组的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都要显著高于非肠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溶组患者治愈后再次出血率(40.4%)高于非肠溶组(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溶阿司匹林更多发生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用药的老年患者, 肠溶阿司匹林造成的NVUGIB以胃黏膜病变为主, 且止血治疗较非肠溶性阿司匹林造成的NVUGIB困难, 预后较差, 易发生再次出血。
肠溶阿司匹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间因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04例,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排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排除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 患者均无消化道肿瘤, 无服用引起粪便发黑的药物(如铁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均不同程度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 均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104例患者中男69例(65.7%), 女35例(34.3%), 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61.13±14.11)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的临床资料及预后随访和复诊资料, 根据是否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进行分组, 既往有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的为肠溶组, 共49例(47.1%), 既往无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史的为非肠溶组, 共55例(52.9%), 对上述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特征、既往病史、住院时间及预后再出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评价标准 出血标准为:①出现黑便、呕血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②胃镜下可见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有点状、线状或弥散性出血或伴有溃疡。定义≥70 岁为高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104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患者中, 年龄25~81岁, 平均年龄(61.13±14)岁, 其中肠溶组49例, 平均年龄(67.22±10)岁, 非肠溶组55例, 平均年龄(55.70±15), 在年龄分布上, 肠溶组比非肠溶组的平均年龄高, 肠溶组中70岁以上高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非肠溶组,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的男性患者均高于女性(66.7% VS 33.3%;64.9% VS 35.1%), 但两组间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既往病史分析发现, 肠溶组有心脑血管病史56.6%显著高于非肠溶组的3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有消化道病史的肠溶组患者(25.1%)则低于非肠溶组的(6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治疗时间及预后比较 两组患者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 肠溶组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病变25例(51.0%), 而非肠溶组则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33例(60.0%), 肠溶组胃十二指肠溃疡24例(49.0%), 非肠溶组胃黏膜病变22例(40.0%)。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病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202, P=0.002<0.05;χ2=10.330, P=0.001<0.05)。104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 肠溶组的止血时间(3.5±0.3)d和住院时间(14±3)d都要显著高于非肠溶组的止血时间(2.7±0.4)d和住院时间(11±3)d (P<0.01)。40.4%的肠溶组患者治愈出院后再次因同样原因就诊, 再次出血率高于非肠溶组(2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肠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在人群上的分布 研究表明, 肠溶组≥70岁的高龄患者所占比例较非肠溶组高1.76倍, 平均年龄(67.22±10)岁明显高于非肠溶组(55.70±15)岁,肠溶性阿司匹林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更多见于老年人, 相关文献也报道其发病率在>65岁的老年患者中较高, 老年患者的发病率高的原因可能与随着年纪增加老年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比例上升有关, 随着基础疾病的反复发作易并发应激性溃疡;其次老年人的肿瘤发生率也上升, 再加上患者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 年龄增大胃黏膜屏障的解剖及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明显, 大大增加老年人的出血风险。同时作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应的结果, 在肠溶组中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56.6%高于非肠溶组3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一方面, 有消化道病史的肠溶组患者则低于非肠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由于长期服用低剂量肠溶阿司匹林造成的胃肠道损伤致使上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类药物可使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增高4倍。老年人胃肠道蠕动能力普遍下降, 食物排空时间延长, 服用阿司匹林后其在胃肠道滞留的时间增加, 加重其对胃肠道的损害。
3.2 肠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 有研究表明,肠溶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以胃十二指肠损伤为主, NVUGIB的常见病因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占所有病因的50%以上。本研究对140例NVUGIB患者分析, 由本文结果所示, 可见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的患者发生出血时止血时间、住院时间长和复发率高, 可能是与肠溶性阿司匹林组患者年龄较高, 老年人本身基础身体条件较差, 身体恢复慢有关, 加之该组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多, 需长期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 且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衰退、动脉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常常又比较严重, 老年患者的再出血风险会加倍[1]。
3.3 临床肠溶阿司匹林预防性用药 肠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主要认为是由于其抑制环氧化酶1的活性, 减少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 减少胃血流导致胃酸分泌;抑制TXA2的合成, 从而抑制血小板凝集, 诱发出血;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胃黏膜细胞缺血脱落;肠溶阿司匹林呈弱酸性, 使胃黏膜内pH值下降, 削弱黏液HCO3-生理屏障的保护;以上环节也可协同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造成损害[2]。
因此在老年人中长期低剂量应用肠溶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时, 应根据患者的指征、机体状况及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综合因素考虑, 科学选用个体化治疗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尽可能使用选择性 COX-2 抑制剂, 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和抗溃疡药物, COX-2抑制剂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能减少再出血的风险。服药期间需密切观察有无黑便、腹痛、食欲不振、严重贫血等症状, 定期检查血尿便常规,必要时行内镜检查。
[1]史峻.长期以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0, 38(3):82-84.
[2]陈东尔.小剂量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3例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2, 18(25):135-1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117
2015-07-08]
133300 吉林省珲春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