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临床分析

2015-01-23王桂芝李梅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2期
关键词:非手术妇产科溶栓

王桂芝 李梅荣

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临床分析

王桂芝 李梅荣

目的 研究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方法 分析18例妇产科术后发生DVT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17例患者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后下肢疼痛, 肿胀消失, 临床治愈出院;1例手术治疗后, 继续给予非手术疗法治愈。18例患者均采用一般处理后, 其中5例应用肝素抗血小板凝集治疗;12例采用抗凝加溶栓治疗;无一例发生肺栓塞。所有患者随访3年无复发。结论 重视妇产科术后DVT的高危因素及发病原因, 术中规范操作, 术后及早活动, 尽量少用止血药物, 可预防术后DVT的发生。及时综合治疗, 疗效满意。

妇产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防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产科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 DVT若未及时治疗, 导致深静脉功能不全, 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致残。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危机生命。现将本院妇产科手术后并发DVT18例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12月行剖宫产术5723例,子宫肌瘤剔除术及子宫切除术1289例, 术后并发DVT 18例,其中剖宫产术后7例, 妇科手术后8例;应用止血药15例;2例阴式子宫切除术后;输血病例2例;1例服用避孕药9个月, 肥胖者8例,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9例。患者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50.2岁, 体重48~99 kg, 平均体重65.9 kg;发病时间为术后3~25 d, 手术时间2~4 h。临床表现:18例患者均有一侧下肢疼痛、站立及行走时疼痛加重,重者肿胀、增粗, 小腿压痛, 皮肤苍白或青紫, 皮温低。术后持续低热15例, 外周血象偏高。其中左下肢12例, 右下肢6例。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 不难作出诊断。超声多普勒、CT、核磁共振、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可确诊。患者术后出现下肢疼痛、肿胀, 发热, 红斑, 浅静脉扩张及低热等所有病例均行超声检查[1]

1.2 治疗方法 非手术疗法:①一般处理: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 气压理疗及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症状缓解, 可行轻便活动。应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促进静脉回流和消肿。②抗凝治疗 一般以低分子肝素钠5000 U, i.h., q 12 h, 连用7 d。较重患者在用肝素的基础上, 后3 d加用华法林8 mg, q.d., 维持量2.5 mg。以使凝血酶原值保持在30%左右为标准, 维持治疗2个月。应用肝素时以维持凝血时间超过正常值2倍为标准。③发病72 h内且无出血倾向者行溶栓治疗。用尿激酶20万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 q.d., 10~15 d为1个疗程。④抗血小板疗法:以低分子右旋糖注射液500 ml加丹参针12 ml静脉滴注, q.d., 疗程7~10 d。潘生丁25 mg, 阿司匹林50 mg, t.i.d., p.o, 二药合用效果好。手术治疗:适用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且病程≤48 h者。本组1例为剖宫产术后发生DVT,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 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

2 结果

18例患者中17例患者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后下肢疼痛,肿胀消失, 临床治愈出院;1例手术治疗后, 继续给予非手术疗法治愈。18例患者均采用一般处理后, 其中5例应用肝素抗血小板凝集治疗;12例采用抗凝加溶栓治疗;无一例发生肺栓塞。所有患者随访3年无复发。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及高危因素 DVT形成的3大因素是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2]。妇产科手术后发生DVT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盆腔静脉丛多, 静脉管壁薄, 无筋膜外鞘保护, 膀胱、子宫及直肠静脉丛相通, 血液流动缓慢,易于瘀滞。②产后2周及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严重贫血、“三高”人群及妊娠合并症均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③术前禁食、清洁灌肠, 术中失血, 术后腹部加压及下床活动晚均可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血流缓慢。④术前麻醉使静脉扩张, 下肢肌肉松弛, 血液易瘀滞;手术刺激、组织损伤,手术时间长, 使血小板变性、凝集, 粘稠度增高, 易形成血栓。⑤术后长期应用止血药, 术前、术后长期口服雌孕激素、输入库存血液, 易发生血栓。⑥抗生素、高渗糖及氯化钾均使血管壁损伤。各种因素互相作用于同一患者, 形成血栓的危险性更大。本组研究发现, 高龄、肥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贫血、长期使用雌孕激素、感染、产后输血是DVT的高危因素。本组15例术后均用止血药, 2例患者术前应用止血药及避孕药, 2例有输血史, 有1例患者为65岁以上且肥胖合并糖尿病行子宫切除术时, 损伤盆腔静脉, 1例手术治疗的患者, 23岁, 足月妊娠, 肥胖, 体重99 kg, 于术后2 d发病。

3.2 预防和治疗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 进行高危因素筛查,合并妊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长期服用雌孕激素患者, 应警惕术中术后少用止血药, 鼓励患者术后及尽早活动, 是主要的预防措施。确诊后应立即治疗, 经一般处理,术中术后补足液体量, 可明显降低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病率[3]。排除治疗禁忌证, 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早采用祛聚,抗凝和溶栓或手术治疗。抗凝是治疗DVT的主要治疗方法。本组及时用抗凝治疗7~15 d,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大部分血管再通或形成侧支循环, 效果显著。随访未发现该病后遗症。对于病情严重或出现股青肿征象者, 即使病程长, 也应采用手术取栓治疗。本组1例手术治疗加抗凝祛聚疗法6个月,疗效好。随访3年未复发。故对于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是要重视高危因素, 术前积极与家属及患者沟通, 取得配合, 及早采取多种联合预防措施。早诊断, 早治疗,减少术后静脉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避免肺栓塞,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 郭科军, 薛晖.妇产科术后血症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5):336 .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17-620.

[3] 姚秀英, 周桂红, 刘鑫丽, 等.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9例临床分析.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3, 14(6):548-54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064

2015-03-16]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

猜你喜欢

非手术妇产科溶栓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老年骨折合并糖尿病治疗分析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