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表证疼痛多营分
2015-01-23左彬荣乐毅敏
●左彬荣 乐毅敏
1 表证的定义
所谓“表”是与里相对的一个概念,也是指躯体较浅的皮肤、肌肉、腠理、经络等统称,表证是指疾病病变部位偏肌表,病情较轻,临床十分常见,但历代医家对表证的论述都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肖相如[1]认为只有寒邪才能束缚卫气,他邪不能束缚卫气,特别是热邪不可能束缚卫气,不可能导致“恶寒”。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对表证的定义为:“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其实表证的范围很广,从病位来说,六经皆有表证,非太阳经独有;从病因来说:六淫都可犯表,非独寒邪;虽然有一份恶寒多有一份表证,但并不是说有恶寒就一定是表证,如肠痈,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等发病时恶寒也非常明显。对于表证的认识可从认识寒邪犯表开始,寒邪犯表作用于体表,其症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质红苔薄,脉浮。我们认识清楚寒邪犯表所出现症状的机理,对我们临床选方用药、药物加减会很有指导意义,这时该助卫发汗就助卫发汗,该通营就通营,那么身体受凉后恶寒身疼的机制是什么,可先从营分的认识开始。
2 营分的认识
卫气营血之名始见于《内经》。汉代张仲景又将其引入《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在外感病领域辨证的先河。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继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叶天士《温热论》有云:“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入营尤可透热转气。”指出了卫气营血的四个阶段的传变规律,营分认为是血分的浅层,而《伤寒论》在外感病论治时营卫主表,气血主里。针对这个问题,江西中医泰斗姚荷生先生曾从病因、病位、病机三位一体、寒温沟通的高度提出了温病犯营也有表证,并与伤寒犯营遥相呼应的学术见解[2]。不管是伤寒还是温病的卫气营血均来源于人体的水谷精微,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灵枢·营卫生会篇》有云:“何气为营?何气为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气来源于机体化生的水谷精微,出于中焦,行于经脉中,濡养四肢百骸。人体的物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为何疼痛多在营?
3 论疼痛多在营
疼痛是很多疾病的一种伴随症状,虽然导致疼痛的机理甚多,但总离不开“不荣则痛,不通欲通则痛”,不通不是疼痛产生的直接机理,其直接机理是邪正相争,如冠心病某一段动脉狭窄,人体正气就会对抗导致动脉狭窄的病因,邪正相争就会疼痛,寒犯机体卫气营血会导致各自不同的临床表现。
寒犯卫分多恶寒,卫气行止则恶寒,《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9条“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这里关键的几个字是“弦则卫气不行则恶寒”,就是说寒邪凝营可稍有点怕冷,但不会像卫气郁闭那样的恶寒较甚,甚至覆衣加被都不能缓解。肺合皮毛,卫气出于上焦,温煦皮肤肌腠。所以产生畏寒与恶寒症状的机理在于卫气的循行功能正常与否[3]。寒犯气分多表现:咳嗽、气喘、喷嚏、鼻塞。寒犯营多疼痛,《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4条:“……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黄汗就是入营分,与黄疸郁热在里一样,故疼痛与营分关系大,且《伤寒杂病论》中的全身皮肤有点麻木不仁的周痹,是营滞、营瘀的一个重要的证据,故其多表现为痛。而血分多表现为里证。
我们先从麻黄汤和三拗汤的鉴别来谈谈痛多在营,三拗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三拗汤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三拗汤所治为外感风寒之邪,以致毛窍闭塞,肺气不宣,病位在肺。[4]其发病开始多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接着就咳,很快就喘,咳是气往上逆,喘更是气往上逆,这一系列都是气分的病变。而《伤寒论》第35条的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证虽然也有咳喘,但全身疼痛的症状非常明显,而三拗汤疼痛的症状少见,麻黄主入气分,桂枝虽然也入气分,但以压倒性的优势主入营分,三拗汤与麻黄汤的主要区别在于全身的痛与不痛,而三拗汤没有桂枝,故伤寒表证的疼痛,尤其是骨节痛、腰痛,其主要机理是寒凝营阴。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30条有云:“……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这里的阳主要指卫,阴主要指营,《伤寒论》第12条可据“脉阳浮而阴弱,阳浮则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瑟瑟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其阴阳主要指营卫,一个桂枝汤不太可能涉及到肾阴肾阳。
临床事实说明,在宣通卫阳之前若只利水消肿,结果通利了水道,但阳气仍不通,且水仍可以阻遏卫阳,因卫阳的不宣通,致使津液不流通,停聚在体表形成的水气,一受外寒,进而体表的津液凝而为水,治疗时我们必须在宣通卫阳的基础上行水,否则阳气不通就会留下恶寒。而阴前通则痹不仁,这个骨节痛不能光利水,要在温通营气的基础上去利水,如果只懂得利水,就会留下阴气不通痹而不仁,所以治疗时要用温通药解决营滞、营瘀,再行利水。所以恶寒多涉卫分,疼痛多在营分。
4 六淫营分疼痛的特点
风邪:易上受,故其疼痛以上部为主,多出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风性数变,其疼痛多呈游走性;风性主动,其疼痛多为抽痛;其症多伴有瘙痒,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风邪往往多夹杂他邪而致病等。寒邪:寒为阴邪,寒性凝滞,易使气血凝结运行不畅,其疼痛多为全身性的,以项背明显;寒性收引,易敛气机而挛急作痛;其伴症有:恶寒发热,无汗,腹冷痛等。湿邪:湿性重浊,其疼痛多为重痛,甚至首如裹,且多固定不移,湿滞经络关节,多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关节疼痛重着或屈伸不利,因湿性黏滞,故其病程多较缠绵难愈。其伴症有:身体困重,四肢酸楚,小便浑浊,大便溏泄等。燥邪:燥是以消耗津液为主,一般头不痛,风燥可以有点头昏,但不痛,若燥伤到了阴血,那就是里证(表证多不太伤阴),伤及营阴就会出现头部微微的昏痛。其伴症有: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痰难咯,大便干涩不畅等。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易挟湿,其痛也多为一种困重感。暑热证非单纯的阳证、热证、实证,而常伴有气虚、阴伤的证候[5]。其伴症有:发热、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甚至突然昏倒等。火邪:“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火性炎上,其疼痛以头面部多见,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且疼痛多较剧烈,表现为重痛、刺痛、灼痛、剧痛等;火热易生风动血,故其易出血和抽痛;火邪易致阳性疮痈,故临床易多表现为红肿热痛。其伴症有:高热恶热,口渴欲饮,神昏,皮肤发斑。
[1]肖相如.《伤寒论》表证的相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J].河南中医,2007,06:1 -3.
[2]刘英锋,黄利兴,占 玮.寒温沟通论营分(上)——历史的回顾[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07:976 -979.
[3]沈宏春,罗永兵,王浩中,等.辨识畏寒与恶寒病机的关键是卫气[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2:109 -110.
[4]范欣生.三拗汤方证与应用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06:1 -3.
[5]林国盟.论疼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意义[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