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羊只越冬应注重的防疫保健措施
2015-01-23吴海民甘肃省靖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30600
吴海民(甘肃省靖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730600)
浅谈羊只越冬应注重的防疫保健措施
吴海民(甘肃省靖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730600)
当前正值冬季,是靖远县一年中养羊出现困难较多的时期,如气温低,不利于保暖;青绿饲料缺乏,使羊只营养不全面等。同时冬季也是羊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的高发季节,给养羊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为保证羊只顺利越冬,在加强保温和提供优质全价饲草料的前提下,针对冬季养羊危害严重的常发主要疾病,浅谈冬季应注重的防疫保健措施,以供养羊场户参考。
1 注重主要传染病的防治
1.1 口蹄疫
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O型、A型和亚洲I型,但羊感染发病的症状不明显,成年羊致死率不高,不易被察觉。在产羔季节发生该病,羔羊的成活率极低,给养羊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1.1.1 症状
羊一般出现跛行,典型症状者是蹄部,特别是蹄冠和趾间发生水泡烂斑,口腔也出现水泡烂斑,成年羊多呈良性经过,病死率较低。
1.1.2 防治
以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圈舍及环境进行消毒,查清疫情和消灭病原。选择与当地流行毒株同型的口蹄疫疫苗接种羊群。发现疫情应立即上报,尽快确诊,实施隔离封锁措施。给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未发病羊群进行紧急接种。对病羊和同群羊全部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环境严格进行彻底消毒。
1.2 小反刍兽疫
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该病是2007年由国外传入的一种新病,2014年在全国多处爆发该病疫情,给养羊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经确诊后,国家采取了果断积极的防疫措施,对疫区和周边地区紧急免疫,限制羊只流动,收效明显。
1.2.1 症状
典型症状是羊只突然发热,流鼻液,眼流分泌物,发生眼结膜炎,口腔糜烂,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1.2.2 防治
养羊场户要做好小反刍兽疫疫苗接种工作,对新调入羊只、新生羔羊做好补免;加强饲养管理、日常消毒,消灭病原,落实门禁制度,严禁外来人员、车辆,尤其是严禁贩运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区域。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或绵羊疫情时,应立即上报,实施隔离封锁措施。确诊后,扑杀疫点内的所有山羊和绵羊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羊群进行免疫,建立免疫隔离带。
1.3 羊痘
分绵羊痘和山羊痘两种,分别由绵、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是各种动物痘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对羔羊致死率高。绵羊痘只发生于绵羊,不传染山羊及其他动物;山羊痘只感染山羊,不传染绵羊。
1.3.1 症状
本病以无毛或少毛的皮肤粘膜上发生痘疹为特征。典型病例是初期出现丘疹,后变为水泡、脓包,最后结痂脱落而痊愈。病羊或带毒羊为传染源,该病对绵羊的危害严重,呈地方性流行。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精神不振,食欲差,并伴有可视粘膜脓性炎症,经1~4d出现痘疹,如无继发感染,一般3~4周即可痊愈。但当有继发感染时,痘疱则发生化脓和坏疽,成为恶性经过,死亡率可达20~50%。
1.3.2 防治
对发病区和受威胁区的羊应定期预防接种羊痘疫苗,大小羊一律皮内注射0.5ml,免疫期为1年。平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较好膘情,注意防寒保暖。不到疫区购羊及其产品。发生疫情时,应立即上报并隔离封锁,对发病羊只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消毒,对受威胁羊紧急接种羊痘疫苗。
1.4 羔羊大肠杆菌病
该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6周龄前的羔羊多发,呈地方性流行。当气候突变、羔羊营养不良、圈舍潮湿、通风不良、污秽等,均会诱发本病。
1.4.1 症状
分败血型和肠型两种。败血型多发于2~6周龄的羔羊,病羔体温高达41~42℃,精神沉郁,四肢僵硬,运动失调,视力障碍,流口水,常继发肺炎,很少腹泻。肠型多发于2~8日龄的新生羔,以排黄色、灰色、带有气泡或混有血液的液状粪便为主要特征,腹痛、卧地,后期极度消瘦、衰竭。致死率常在15~75%。
1.4.2 防治
以加强饲养管理为主,保持羊舍干燥,防寒保暖,环境卫生清洁。治疗可用土霉素(0.2~0.5g),胃蛋白酶(2g)一起灌服,每日1次,连服3~5d。也可用磺胺类药物等。对已脱水的病羊,可进行补糖、补液等对症治疗。
1.5 羔羊痢疾
本病主要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死亡率很高。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
1.5.1 症状
以剧烈腹泻和小肠溃疡为特征。初期患羔精神不佳,不愿吃奶,随后发生腹泻,粪便臭,色呈黄白、灰白或带血液,个别出现腹胀。严重时,病羔四肢瘫软,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常在数小时内死亡。
1.5.2 防治
重点是加强饲养管理,在该病常发地区每年注射羔羊痢疾疫苗。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在羔羊出生后数小时内,每只羔羊口服土霉素0.2g∕日,连用3d,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治疗可用土霉素0.2~0.5g灌服,每日2次;或用磺胺脒2.5g,次硝酸铋6g,加水100ml,1d2次,每次4~5ml。腹泻脱水羔羊,每天补液1~2次,口服补液盐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20~100ml。
1.6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该病俗称“红眼病”,是以立克次体为主的多病原引起的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冬季暖棚通风不畅、氨气浓度较高的环境多发。
1.6.1 症状
病羊全身症状不明显,多数体温正常。病初结膜发炎,怕光流泪,结膜潮红充血,角膜发炎,严重者形成云翳、结膜白斑等。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失明。
1.6.2 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保持羊舍通风良好、干净卫生,定期消毒。发现病羊时应立即隔离,及时治疗,防止扩散蔓延。注意将病羊隔离在较暗处,以避免光线刺激。并对圈舍及时清扫消毒。治疗时可先用2~4%硼酸水或淡盐水冲洗眼,再用红霉素或2%可的松眼膏点眼,每日早晚各1次。对发生结膜浑浊或结膜翳的病羊,可将青霉素20~30万单位加病羊全血10ml,眼睑皮下注射,2d一次。也可用中药处方进行治疗。
2 注重寄生虫病的防治
2.1 肝片吸虫病
该病又称肝蛭病,其病原为肝片吸虫(俗称柳叶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常发寄生虫病。其显著特征是发生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严重时表现营养不良,消瘦,水肿(明显的是下颌水肿),甚至引起大批羊只死亡。
2.1.1 症状
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型多发于夏末和秋季,病初精神沉郁,体温时常升高,无食欲,偶有腹泻。而后迅速发生贫血,常在3~5日内死亡。慢性型主要由寄生在胆管中的成虫引起,病羊贫血,粘膜苍白,眼睑、颌下、胸下及腹下水肿,被毛粗乱无光泽,有脱毛现象。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极度衰竭而死亡。
2.1.2 防治
保持环境干燥、卫生,不在河滩、池塘、沟渠边放牧和饮水,防止羊只吞食囊蚴;定期驱虫,并对驱虫后的粪便进行集中堆积发酵处理,以杀死虫卵;对检出严重感染的肝脏和肠内容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中间宿主(螺蛳)。治疗可选用丙硫苯咪唑、硫双二氯酚和硝氯酚等,严格按说明使用。
2.2 螨病
该病是由疥螨或痒螨寄生于羊体表面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对养羊业危害严重。
2.2.1 症状
疥螨病始发于嘴唇、口角、耳根等皮肤柔软和毛短的部位。疥螨病则始发于被毛稠密和温湿度恒定的部位,而后再蔓延到全身。螨病羊的患部皮肤出现丘疹、结节、水泡和脓疱,逐渐形成痂皮。患羊表现烦躁不安,影响采食,日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绵羊常见患部被毛大片脱落,剧痒,皮肤裸露,贫血。严重感染时生产性能降低,加之寒冷冬季,可造成大批死亡。
2.2.2 防治
(1)定期检查羊螨病和灭螨处理。在流行区,不论发病与否,要定期用药。常用喷淋或药浴方法,根据羊只多少,选择小的或大的药浴池,一般在夏季进行。7~8d后最好进行第2次药浴。药浴可选用0.25%二嗪农(螨净)溶液、0.05%辛硫磷水溶液或1%敌百虫水溶液中的任何一种。(2)羊舍应经常保持干燥清洁,通风透光,不要使羊过于拥挤。羊舍及饲养管理用具要定期消毒。(3)从外面引入羊时应事先了解有无螨病存在,引入后应隔离一段时间,认真观察,并逐个检查,必要时进行灭螨处理后再合群。(4)平时观察羊群中有无发痒、脱毛现象,及时检出可疑羊只,隔离治疗,以免全群感染。同时,对同群未发病的其他羊也要进行灭螨处理,以防病原扩散,同时要防止饲养人员或用具散播病原。治疗还可选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此类药物为广谱性驱虫药,不仅对螨虫而且对大部分线虫均有良效,颈部皮下注射,每千克体重0.2mg;口服可按说明书用量使用。其中以注射法最好,效果稳定可靠,抗寄生虫时间较长。
3 注重营养代谢疾病的防治
3.1 羔羊白肌病
是由于饲料中缺乏硒和VE所引起的一种羔羊代谢疾病。
3.1.1 症状
其特征是骨骼肌和心肌变性,呈白色或黄白色条纹状,肝变性坏死,突然死亡。以生长快的羔羊多发,呈地方流行性,发病急,死亡快。
3.1.2 防治
硒和VE不足,尤其硒缺乏是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直接补硒来防治该病,即在母羊妊娠期给予补硒,或直接给羔羊补硒。怀孕羊可注射0.1%亚硒酸钠溶液3~5ml,每隔2~4周注射1次,共3次。2~4月龄的羔羊注射0.1%亚硒酸钠溶液1ml,间隔1个月再重复1次。也可用亚硒酸钠VE制成的复合添加剂,饲喂妊娠母羊或羔羊。但应注意,硒有毒性,不能过量使用。
3.2 食毛症
主要原因是由于羔羊早期生长发育快,尤其是1~4月龄的杂交肉羔,日增重200g以上,此时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当营养不全或缺乏时,使羔羊的营养供给失衡,引发营养代谢性疾病所致。
3.2.1 症状
发病初期,羔羊啃咬并食入母羊的毛,羔羊之间也互相啃咬被毛。当食入的毛形成毛球或团块在皱胃和肠道引起阻塞时,羔羊表现喜卧、磨牙、便秘、腹痛、胃肠胀气等,严重者消瘦、营养不良和疼痛不安,若不及时治疗,最后因衰竭而死亡。剖检病死羔羊,可见胃内有许多如鸽蛋或鸡蛋大小的羊毛球,坚硬无比。
3.2.2 防治
对小尾寒羊、湖羊以及引入的国外肉羊及其杂种等,因其羔羊生长发育快,日增重高,必须供给充足的优质牧草、全价饲料和清洁水,及早补饲,做到定时、定量。也可在圈舍中放置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盐制成的舔砖,供羔羊自由舔食。对有腹泻症状的,除对症处理外,要给予强心补液。
另外,还要做好羊的急性瘤胃膨胀、胃肠炎和支气管炎等普通病的防治。
虽说冬季是一年中养羊最困难的时期,但只要养殖场户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冬季养羊危害严重的常发主要疾病,注重并采取有效保健措施,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确保养羊业健康发展。
吴海民(1968-),男,甘肃省靖远县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