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牧草种群对云南生态的影响效应

2015-01-23王科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74200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草场牧草云南省

王科(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74200)

野生牧草种群对云南生态的影响效应

王科(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74200)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西部,由于高原、高山和河流的分布而形成若干高山、峡谷;草场植被也因地形山势而垂直分布:山谷地区为低热高草草地、中间为森林草场、林带上限为高山草甸,这就是云南省“立体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独特的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草原分布概况。云南省地形复杂多变、气候温暖,多数地区又因雨量充沛,且土壤宜于各类植物生长,所以植物种类繁多,享有“植物王国”的美称。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云南省植物有着多样性、多群落、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就是乔、灌、草的相结合,三者处于最佳状态位置,最充分地利用了环境中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又根据植物种间化学分泌物的相生相克关系和对养分的不同要求,进行最佳的群落配置,组成彼此协调一致、互相补充而共存的整体,能更充分地发挥了林草生产和土地资源的潜力,建立有着有效的生态系统。

牧草,人们想象中只能用来饲喂牲畜,其实牧草还有它广义的一面,因草地跟森林一样,通过牧草叶面的蒸腾作用,把水分蒸发到空中,提高空气湿度,而湿空气在空中遇到冷气流时,更形成雨滴落下。不难理解,雨水经过树冠、灌丛和草层的截留,缓慢地落入草层下面的地面,就不致冲刷地面,又经草层拦截,就不致形成径流,且雨水在草层中停留时间长,从而增加了渗透率。根据土壤剖面图,草根多分布于0~40cm乃至60cm的土壤表层,而树根多分布于40~300cm的土壤深层,灌丛根系又在草、树两者的中间,这样的乔、灌、草相结合,就能上下深浅地固持土壤,这就具体地说明了牧草种群在减免冲刷、径流和增加入渗率以及固持土壤上,就是保持水土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又因草场与森林一样,也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止风沙、吸附灰尘、减免噪音、保护环境的作用,所以乔、灌、草的科学结合、配置,发挥了最大的生态效益。

在云南省许多草被稀疏的荒山上造林,常被大雨冲走,或被泥土淤埋所种的树苗和种子而失败,即使活下来,又在干旱季节,因根浅、日晒、土干而死,以致种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如能先种草,利用牧草的保水、固土和肥地作用,再去种树造林,则很容易成功。

云南有着许多自然优势,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比如空气质量,跟其他一些省份城市相比,许多城市因雾霾等因素影响,天空一片灰蒙,看不清东南西北。而云南的天空仍然是清晰的、蔚蓝的,这与云南的植物种群净化了空气是分不开的。云南有着2.24亿亩的草场面积,占全省面积5.74亿亩的39%,野生饲用牧草达3千余种,优质牧草近800种,不时还有新的物种发现。

但有部分牧草种群也存在悄然减少或消失,所以保护这些牧草种群就显得尤为重要。

牧草种群的消失,在某些地方可以表现。比如水土流失,云南很多地方不时出现的泥石流,就是因为牧草不能很好地覆盖土壤,也没有太多的根系固定土壤而造成的后果。在西双版纳外还出现过野象到农田抢食庄稼,甚至袭击村庄的事件,这些现象说明:人类过分开荒种地,占据了大量草场,草场种群数量减少,已不能供给其正常生活,不得不与人类夺食的后果。

一个生态系统如果彻底遭到破坏,即无生态系统可言,再恢复或由新的种群演替,需要经过很漫长的时间,如何正确的、合理的利用生物资源是一个重大问题。虽然生物资源可以再生或更新,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加以利用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加限制地利用、破坏生物资源或破坏生态平衡的实例,确实不胜枚举。

牧草不但是家畜的饲草,也是很多野生食草动物的粮食,有部分野生牧草同时也是重要的中草药。如柴胡、桔梗、龙胆草等;有的还是名贵的花卉植物,如云南特有的莲瓣兰;大部分还是蜜蜂的蜜源植物,所以牧草种群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据专家分析,一个种群的消失会影响到近三十多个种群的生态链。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特别是放牧方面,对草场过度使用,一些优良牧草因适口性好、牲畜喜食而过度啃食,造成部分优良野生牧草种群数量减少或消亡,而一些劣质牧草种群由于适口性差,牲畜多不喜食,而大量保留下来,使得草场种群结构遭到破坏,植被单一、草场等级质量下降,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

牧草种群对生态影响之大,所以保护牧草种群显得相当重要。云南省虽有专门的植物研究所,可重点偏向于乔木、灌木的研究。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虽对草场专门研究,可也偏向于局部的人工草场,对大自然的野生草场还不能有所顾及。自然野生草场还处于如“小草”之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云南省除西双版纳自然国家公园、玉龙雪山等景区的植被相对得以保护外,很多地方或多或少都遭到了破坏,所以保护生态、防患于未然,克不容缓。保护生态,就应注重牧草种群的保护。

云南省于2011年实施了草原补贴机制;并于2014年10月1日起,禁止在25°以上陡坡新开垦种植农作物,已种植农作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逐步退耕,植树育草,把草原保护提为了重要议程。但缺乏具体的保护单位,面对茫茫大山,保护难以到位,效果不是很显著。野生动物有野生动物保护站,是否可效仿成立专门的牧草种群保护机构,对野生自然草场实行相应的保护措施,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就着本人的观点,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各界同仁共同探讨。

1 对草场进行合理利用

建立合理的放牧管理方式,对草场进行划区轮牧,部分草场实行禁牧。

(1)使草场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提高产草量,减轻载畜承受能力。

(2)使草场免于牲畜过度践踏和过度啃食,提高草场植被种群的覆盖度,利于天然补种,牧草种群得以自身修复。

2 牧草引种建立严格的检疫检验制度

(1)对外来种源,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法,杜绝外来种源携带病源侵入、侵害云南省草场种群,而导致草场种群退化消失。

(2)不盲目引种,不引种有害物种。如云南省林业方面引进的蓝桉品种,虽然能在桉油上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对生态破坏程度却远远大于利用价值。

(3)引种时进行严格的检验,不夹带有害物种,云南省大量蔓延生长的紫茎泽兰就是外来侵入物种,这些物种生长速度极快,很容易占据草场,与本地当家种群争水争肥,造成当家品种退化。

3 保护牧草种群

对一些濒临灭绝的牧草种群,进行人为干预,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有的可用扦插培育和采种繁育等方法,进行驯化保种,得到一定种源数量后,对草场逐步进行品种补充,保住牧草种群。

4 充分利用农作秸秆

牛羊提倡圈养方式,减轻草场压力,使草场得以恢复,对恢复生态有着巨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草地绿草如茵,空气清新,有着与森林媲美的生态效应。从无论山脚到山顶,只要有土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在3km以上海拔的地方,树木都无法生存,而小草能形成高寒草甸独占一方,一些湿地也唯草居尊。草群对生态的作用是巨大的,试想,如果没有草群的叶面蒸腾作用的参与,水循环渠道被阻塞,这样就失去了涵养水分的作用,随之而来的就是气候干燥,雨量下量,一旦出现暴雨,造成水土流失,土壤中腐殖质也逐渐减少,结果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变成荒山秃岭。因此,保护牧草种群,保护住我们云南“植物王国”的贵冠,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草场牧草云南省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祁连草场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草场有多远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雪峰下的草场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