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6例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回顾性分析

2015-01-23王萍钟亚平高红秀徐玉秀王萌任晓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0期
关键词:血液病回顾性革兰

王萍 钟亚平 高红秀 徐玉秀 王萌 任晓艳

46例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回顾性分析

王萍 钟亚平 高红秀 徐玉秀 王萌 任晓艳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的特点、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病因。方法对2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5例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9.57%, 感染部位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感染原因主要是与化疗、粒细胞、抗生素的使用、卫生状况等有着直接关系。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是院内感染高危人群, 提升恶性血液病治疗效果、降低粒细胞缺乏时间、改善卫生状况等都是降低其院内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方法。

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回顾性分析

恶性血液病患者长时间的化疗、放疗过程中, 会造成其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大大下降, 由此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感染, 是当前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1]。为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感染部位和病原菌状况, 对本院46例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35例, 其中发生院内感染46例, 男30例, 女16例。恶性血液病诊断分型方法均采用英美协作组(FAB)公布的分型标准诊断。院内感染病例按照卫生部(现卫计委)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2]。

1.2 方法 对以上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院内感染情况调查,并进行感染菌培养与检测。采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并按照CLSI(2009) M100-S19E 判断标准进行判定。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率、感染部位 在以上2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 发生院内感染46例, 院内感染率19.57%。送检血、尿、粪等标本105份, 培养出菌株67份。院内感染为消化道感染7例(15.22%), 血液感染6例(13.04%), 皮肤感染3例(6.52%),呼吸道感染17例(36.96%), 泌尿系统感染5例(10.87%), 部位不明8例(17.39%)。

2.2 病原菌分布情况 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构成情况如下:105份标本共培养出菌株67份,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3株(19.40%), 肺炎克雷伯菌12株(17.91%),大肠埃希菌10株(14.93%), 鲍曼不动杆菌7株(10.45%), 阴沟肠杆菌5株(7.46%), 表皮葡萄球菌4株(5.97%), 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8.96%), 光滑念珠菌3株(4.48%), 热带念珠菌2株(2.99%), 曲霉菌5株(7.46%)。

2.3 病原菌耐药情况 革兰阴性菌对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环丙沙星以及氨苄西林等均有不同程度耐药性, 且对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于利奈唑胺以及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

3 讨论

恶性血液病发病率较高, 院内感染主要为真菌感染以及双重感染为主要类型。多数情况下, 感染部位通常都发生在下呼吸道与消化道。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低, 并且在化疗和放疗后易发生骨髓抑制, 并对皮肤黏膜造成损害,因此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4]。

本文2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9.57%,考虑到本次回顾性分析中有部分病例病情较轻, 且包含短程化疗患者及未化疗患者, 所以患者骨髓抑制程度较低, 因此院内感染率相对较低。

同时在本次研究中, 院内感染患者的主要感染部位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 部位不明的例数也占到了较多的比重。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 其清除口腔以及呼吸道分泌物的能力较低,而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会对患者呼吸道纤毛黏液、纤维素等细菌清除系统带来较大的破坏作用。而作为患者与外界直接相连的呼吸道, 在空气气沫传播的过程中, 非常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

在未取得病原学检测结果前, 对以上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要兼顾到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5]。而在接受化疗后, 患者通常会伴有严重的粒细胞缺乏, 从而引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等化疗后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在获得相应病原学依据后, 可以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从而有效减少菌群失调以及二重感染, 达到良好的病情控制以及预防感染的目的。

从上述分析来看, 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 且其病原菌构成情况较为复杂, 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为了对院内感染进行有效控制, 作者在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以及本院治疗经验基础上, 提出下列措施:①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力, 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 对各种免疫抑制剂慎重选用。②在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间, 应及早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从而有效减少粒细胞持续缺乏的时间,同时对患者进行单间隔离或者进入层流净化病房。③加强院内的环境卫生以及消毒管理, 做好患者家属的卫生宣教工作,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皮肤黏膜以及肛门清洁卫生, 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鼓励患者尽早出院。

[1]李鹏, 陈立兵, 杜明梅.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2):2834-28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华医学杂志, 2001, 27(5):314-320.

[3]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3-150, 157-166, 217-237.

[4]杨柳, 舒航, 吴冠宇, 等. 13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4, 33(4):325-327.

[5]叶丽, 孙自敏.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回顾性分析.白血病·淋巴瘤, 2013, 22(9):558-55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024

2015-06-02]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血液病回顾性革兰
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回顾性分析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儿童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如何救治
儿童血液病和恶性肿瘤
重视儿童血液病和肿瘤的防治
说说《通知》中所列的四种血液病
后牙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回顾性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ICU与非ICU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与耐药性差异
2011—2013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240例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