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平先生与《人寸诊补证》

2015-01-23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410007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内经经学千金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410007) 危 玲

廖平先生与《人寸诊补证》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410007) 危 玲

廖平是近代经学大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他一生勤于著述,成果斐然,有著作140余种,《人寸诊补证》为其之一。本文叙述其学术成就,评析《人寸诊补证》一书。

廖平 人寸诊补证 脉学

廖平一生研治经学,作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并形成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廖平不但是近代经学大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曾辑评医书二十余种,总题为《六译馆医学丛书》,所辑多为唐以前重要的医学著作,并采后世阐释之作附入,详加评述。廖氏校勘古医籍颇精详,对脉学、伤寒有新见。廖平虽一生坎坷,屡遭排抵、夹击,而始终心坚骨硬,他应当是学人的良师,治学者的楷模。

作者生平

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

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昼夜勤苦攻读。1874年参加院试,受四川学政张之洞赏识,录取第一,补县学生(即秀才)。光绪二年(1876年),廖平再应科试调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师从张之洞,钻研《春秋》经学。光绪五年中举,光绪十五年中进士,钦点湖北某县知事,以母年老请改教职,任龙安府(即今平武县)教谕。后历署射洪县训导,绥定府(即今达县)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和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院长,四川国学学校校长等职,为公认的晚清著名经学大师。

1898年,廖平与宋育仁、杨道南、吴之英等人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鼓吹“破约保路”。四川军政府成立后,廖平受聘任枢密院院长,后兼任四川国学院及成都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授课之余仍以治经为终生事业。1924年回井研,以多病之故,钻研医术,写成医书20多种。廖平一生著述近140部,除经学著作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1932年,为联系出版他的著作,亲赴成都,行至乐山,突发大病,卒于返家途中,享年81岁。

学术成就

廖平学术思想多变,不盲从,不固步自封。他一生著述甚丰,计一百多种,主要辑为《六译馆丛书》。

1.经学成就

廖平先生的经学思想主要在于“今古文经学之辨”。廖平认为,经今文学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经古文学派,尊崇周公,主《周礼》,可“同治中国”。两家之分歧,在于礼制,于是著《今古学考》二卷,严于今古之分。其以礼制判分今古文经,认为“经学之要在制度不在名物”,使千余年来今古之纠纷涣然冰释,为经学史上一大贡献。廖平尊崇今文经学,贬抑古文经学,认为今文经学《王制》为孔子之学;《周礼》出于王莽之时,有许多为刘歆迎合王莽之意而作。倡“托古改制”之说,使古代经学有近代政治思想色彩,曾经对清末光绪年间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康有为受其启迪,曾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以批评、否定汉儒以来的旧经学为名,实为提倡变法维新而张本,在清季振聋发聩,轰动一时。廖平先生后来又培养了经学大师蒙文通先生,为弘扬几千年来传承的中华文化不遗余力,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被尊称为国学大师。

2.医学成就

廖平先生不仅是经学大师,又是一个在祖国医学古籍整理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医学大家。廖平先生一生著述近140部,辑评中医古籍20余种,以《六译馆医学丛书》刊行于世,约数百万字,裨益于当世及后代学人。《六译馆医学丛书》中所辑多是唐代以前的珍稀医学古籍。廖平先生不仅校勘精详,而且对唐宋以来的医学大家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详加评述,考订源流,辨章学术,尤其是对脉学、《伤寒论》的研究,发前人所未尽阐,见解独到,影响深远。对研究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尤其是廖氏对《伤寒论》原貌的考证(他基本上持“错简重订”派的观点,但又有新见),对今天的古籍整理工作有着较大的借鉴价值。其主要成就如下。

认为成无己辑注《伤寒论》有过失 廖平认为,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由于不知古人著书体例,征引旧说不出姓名,使后人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出现了许多错误,即将别人的著述均笼统地归为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文,从而使人不得窥见《伤寒论》唐古本的原貌。如,他在《伤寒杂病论古本》首卷“论四首”条下的案语说:“成本伤寒序例原本抄《千金》、《外台》说论而成,考《外台》注有仲景原文二条,其引‘阴阳大论’、华佗、叔和、陈廪邱、《范汪》、《小品》、《千金》、《医心》共八家一十六首,作者姓名甚明,成本于所有姓氏俱从删削,使尊之者认为各条全出仲景,不信者则谓全出叔和,皆由成未悉著书体例,征引旧说不出姓名,致读者从兹迷惘也。”

考证唐初《伤寒论》古本原貌 廖平先生对《伤寒论》古本原貌的考证,主要是据传世的《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医门方》等存世文献而进行的。廖平通过比较《外台》,《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的有关“伤寒”的内容,认为汉代的《伤寒论》流传到唐代,就已经被分成《伤寒》与《金匮》两部分了,前者论治伤寒,后者论治杂病。唐初《伤寒论》的古本原貌共十八卷,即:《千金要方》第九卷的内容应是唐古本《伤寒论》的首一二卷;《千金翼方》第九、第十两卷应为唐古本的第三至第十卷;《千金要方》第十卷为唐古本的第十一至第十八卷,包括《金匮》在内。提出汉代《伤寒论》原貌“方证不同条”的见识,比后来的学者提出同类的观点要早很多。他指出《伤寒论》自东汉以后流传,由于其“论治”与“药方”各成体系的编排特点,必然导致《伤寒论》分《伤寒》与《杂病》(即方剂)流传的命运,出现《伤寒论》在流传、传抄过程中的版本歧化。“本出一源,传本各异”。

考证“要方”即“膏、散、圆方” 由于唐初孙思邈编撰《千金要方》时未能见到《伤寒论》古本的原貌全书,而仅仅见到的是零散条文,所以孙氏才在书中感慨不已:“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引以为憾。后代学者据此认为《伤寒论》原文在唐代就已经佚亡了。持这种观点有宋代学者、日本丹波元简等。廖平对此作了详细考证,他认为:“这十余字乃记识语,上下不承。”即从《千金要方》中这句话的前后文来看,并不能确定这里的“要方”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即“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一句具有歧义,“要方”既可能是指张仲景所著的方书即《伤寒论》,也可能具体指的是张仲景所创制的“秘方”,廖氏分析后认为是后者的可能性要大,并考证出“要方”者乃“膏、散、圆”、“摩膏”等药方。廖平对此论述甚详,提出了多种证据。

考证“五运六气”学说不出于《伤寒论》原文

廖平认为《伤寒论》原文中并无“五运六气”说。他指出今所传宋版《伤寒论》乃系于赵开美翻镂,其中并没有运气诸图,且廖氏家藏的元版成无己注解本也不载此诸图,也可以证明《伤寒论》原文中无“五运六气”说。故用“运气”来穿凿附会六经为无稽之谈。

对中医“脉学”经典著作“疑经辨伪” 廖平认为《内经》、张仲景不提倡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后世通行的《伤寒论》、《脉经》、《千金要方》中含有的“寸口三关”诊法均为后人据《难经》所羼,非仲景、叔和真经。《难经》非秦越人扁鹊所作,疑是六朝齐、梁时的作品,吕广注文不可信。《难经》倡导“独取寸口”脉法有悖于经旨,其放弃“遍诊法”而采用“独取寸口”脉法,与妇女缠足、不便诊“喉、足”有关。

《人寸诊补证》评析

1.正本清源,崇《内》抑《难》

廖平以《难经》成书为其“辨伪”的切入点,认为《难经》非秦越人(扁鹊)之作,而是后人伪托秦越人所撰之“伪书”。他指出:“考《难经》,《新唐书》乃题秦越人,原不足据。”并以实据证明:“予曾有扁鹊诊法辑本,绝无诊两手寸关尺之说,则此书之伪不必繁言而可解矣。”廖平推断:“书出齐梁以后。此书之作立意在专诊“寸口”,故除诊法以后,随手杂凑至八十一问,非其命意所在也。”廖平通过把《内经》和《难经》与张仲景、王叔和、《甲乙经》、《千金》、《外台》的比较,表明《难经》出于王叔和之后。在诊皮、诊络、诊筋、诊骨各篇,也引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孙思邈、王焘旧法来证明,唐朝天宝以前医法纯守《内经》家法,宋元后《难经》才盛行。既然《难经》出自齐梁以后,因此,廖氏认为吕广“注文”也不可信。“《四库提要》以吕注为真书,不知乃唐、宋人所伪托,通考全书文气卑弱,全不似魏晋人语。”无疑廖平试图以学统正宗为评判标准,来挑战《难经》学术价值。

2.疑“经”辨“伪”,贬“独”扬“遍”

廖平将《难经》倡导的脉诊“独取寸口”方法视为迎合世俗需要的“实用主义”产物,从而从根本上动摇《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学术地位。

廖平指出,《内经》诊脉“不分两手三部”,“以寸部分三部”为《难经》最大的谬误。廖平之所以贬斥《难经》“寸口”三部诊法,一方面是《难经》违背了《内经》的旨意;另一方面“寸、关、尺”三部方法的建立,解决了“独取寸口”脉法脏腑定位的操作问题,使得“寸口脉法”取代“遍诊脉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廖平认为诊脉“独取寸口”脉法有悖于《内经》等古经旨意而将其视为“伪法”,作为最早倡导脉诊“独取寸口”方法的载体——《难经》则难辞其咎。如《内经脉学部位考》记载:脉以寸口为主,人迎动脉三部九候乃其合也;寸口脉以五脏为主,六腑乃其合也。《难经》中寸口是也。后人失其意旨,遂费动脉。故仲师曰:按寸不及人,握手不及足,人迎跗阳,三部不应,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可哀也!至于左右脉体的区别,廖平认为“以大小言,则脉体有不同,可以左右分;若以迟疾言,则息数本相应,不可以左右分。矧左表右里之说,既非经旨,亦非病征,乌足信哉?……自叔和至今,凡阴受其殃者,不知几多人矣。”

廖平认为“独取寸口”诊法的流行与中国古代妇女缠足陋俗有关。于是,“六朝以后伪法专诊寸口,诸古法全绝”。无疑廖平的观点涉及了中医学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即长期以来一直当作中医脉诊进步的标志——“独取寸口”受到了怀疑和挑战。廖平的脉学观点尽管不完全正确,有些观点是偏激的,片面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如“祖《内经》者为真,祖《难经》者为伪”等等。其逻辑支点还是囿于中国传统文化“托古改制”的精神思想,而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廖平尽管是以《内经》为价值取向,但是他敢于向一直被尊奉为中医圣典的“脉学”医籍提出挑战,这种创新精神,革命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唤起了后世学术的平等性。人们已经开始怀疑圣人、圣典的权威性了。复旦大学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周予同先生指出:“学术发达之有待怀疑精神。”廖平对中医脉学经典著作“疑古辨伪”的精神和方法,反映出他谋求中医脉学创新、发展的愿望和追求,这对中医脉学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

Introduction on D r.LIAO Ping and his Ren Cun Zhen Bu Zheng

WEILing
(Hunan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Hunan 410007,China)

LIAO Ping was not only a master on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but also a renowned scholar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He spent hiswhole life on w riting over 140 booksw ith great achievement.Thisarticle is to discusshisacadem ic progressw ith hisbook of Ren Cun Zhen Bu Zheng.

LIAO Ping;Ren Cun Zhen Bu Zheng;sphygmology

R241.1

A

1006-4737(2015)04-0060-03

2015-04-24)

猜你喜欢

内经经学千金
虎家“四千金”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日本经学史著分期分派说述评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经学与当代中国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千金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