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瑞舒伐他汀与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2015-01-23胡畔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8期
关键词:氟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瑞舒伐他汀

胡畔

对比瑞舒伐他汀与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胡畔

目的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与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75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氟伐他汀治疗, 连续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 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临床有效率治疗组为96.0%, 对照组为74.6%,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氟伐他汀都能够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 但是瑞舒伐他汀临床效果更好, 能显著提升临床有效率, 值得广泛应用。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一种, 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1]。他汀类药物主要的功效为降脂、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抗血栓形成等, 对于冠心病具有明显预防作用, 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病死率, 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生存率[2]。本文主要对瑞舒伐他汀与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比研究本院所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本院进行治疗15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其中, 治疗组男40例, 女35例;年龄48.5~73.4岁, 平均年龄(61.2±4.5)岁。对照组中, 男42例, 女33例;年龄49.5~72.5岁, 平均年龄(60.5±5.7)岁。在实施试验前1个月嘱咐患者禁止服用所有调脂药物。排除标准:家族中具有高胆固醇血症病史者;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且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者;伴有肿瘤、肝肾衰竭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不愿意参与此次试验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 主要内容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钙离子抗结剂等。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瑞舒伐他汀, 1次/晚, 服用剂量为10 mg/次。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氟伐他汀, 服用1次/晚, 剂量为40 mg/次。所有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8周,经过治疗后, 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 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指标测定方法为采血前12 h禁食, 早晨采取3 ml血液, 离心后检测LDL-C、HDL-C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下移的ST段和倒置的T波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心电图改善明显;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对比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LDL-C、HDL-C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4.12±0.53)nmol/L、(1.03±0.12)nmol/L、(5.32±1.02)nmol/L, 治疗后临床指标分别为(1.20±0.11)nmol/L、(1.87±0.05)nmol/L、(0.91±0.15)nmol/L;对照组治疗前LDL-C、HDL-C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4.15±0.55)nmol/L、(1.02±0.13)nmol/L、(5.28±1.23)nmol/L, 治疗后临床指标分别为(1.79±0.21)nmol/L、(1.41±0.15)nmol/L、(1.87±0.23)nmol/L。从上述指标可以发现, 治疗前两组临床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指标都显著改善, 且治疗组患者改善的情况更好,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 经过统计发现, 治疗组显效45例, 有效27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6.0%, 对照组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26例、30例和19例,总有效率为74.7%,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小结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诱因, 引起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物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OC)还原酶抑制剂, 部分结构能够同HMG-CoA竞争同酶的活性部位相结合, 从而具有了抑制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合成的功效, 使胆固醇的水平显著降低[3]。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 他汀类药物种类繁多, 在进行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合适的药物[4]。本文试验中,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显著好于对照组,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74.7%(P<0.05), 充分证明理论瑞舒伐他汀疗效要显著好于氟伐他汀。

综上所述, 瑞舒伐他汀作为新型、高效安全的他汀类药物,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 值得广泛应用。

[1]闫玉成.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25):296-297.

[2]张香素, 史彩萍, 饶胜国.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2010, 50(49):38-39.

[3]姚卫锋, 陈新军.瑞舒伐他汀冠心病患者降脂疗效观察.当代医学, 2010, 16(31):144-145.

[4]张建华.瑞舒伐他汀在缺血性心肌病治疗中对心室重塑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5):112-11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101

2015-04-29]

136200 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

猜你喜欢

氟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瑞舒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分析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
丹红注射液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21例临床观察
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降脂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