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静脉穿刺输液护理对策效果分析

2015-01-23蔡红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3期
关键词:穿刺针粘贴输液

蔡红晶

小儿静脉穿刺输液护理对策效果分析

蔡红晶

目的 提高小儿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方法 2000例留观输液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0例。观察组对输液患儿头部固定方法、输液贴粘贴方法进行改进, 并对如何保护输液部位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仍沿用传统的输液贴粘贴方法, 对输液部位保护不予干预, 顺其家属自然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输液不成功的原因及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输液失败者23例, 对照组62例;对输液部位保护不利致输液失败者, 观察组9例, 对照组37例,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确固定患儿头部, 改进输液贴粘贴方法及加强对输液部位的保护, 可减少静脉穿刺失败及输液过程中因穿刺针完全或部分穿透血管壁、移位, 而导致的药液渗漏和脱针, 顺利完成输液。

小儿;穿刺输液;输液贴;脱针

临床小儿静脉穿刺输液有较成年人血管细、合作性差的特点, 常会发生输液穿刺失败[1,2], 输液过程中发生穿刺针完全或部分穿透血管壁及脱落等意外, 导致重新穿刺, 不但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也易引起家长不理解, 甚至发生护患纠纷[3]。总结小儿穿刺输液失败的原因, 改进输液贴粘贴方法,从固定患儿头部及加强巡视保护输液部位等方面入手,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4年7月本院儿科门诊留观输液患儿20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0例。观察组年龄<3岁者587例, 3~6岁247例, >6岁者166例。对照组年龄<3岁者572例, 3~6岁者272例, >6岁者156例;观察组呼吸道感染者884例, 消化道腹泻者109例, 其他7例。对照组呼吸道感染者900例, 消化道腹泻者92例、其他8例。两组患儿年龄、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输液器均选用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全部为一次性5.5号静脉输液头皮针, 均由两名高年资护理人员操作。对照组仍沿用传统的输液贴粘贴方法,对输液部位保护不予干预, 顺其家属自然管理。 观察组对输液患儿头部固定方法、输液贴粘贴方法进行改进, 并对如何保护输液部位进行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头部固定方法 患儿平卧于治疗床上, 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嘱家长作为助手协助护士, 站立于床的一侧, 两前臂分别置于患儿身体两侧并加紧患儿双臂, 使其不能活动,双手固定患儿头部两侧, 避免其头部晃动。必要时护士先给予动作示范。

1.2.2 改进输液贴粘贴方法 传统的方法是穿刺成功后先用带棉纱的输液贴粘贴于穿刺点及针柄处, 第2条粘贴通过针柄下交叉于第1条之上, 第3条粘贴贴于头部。改进后的方法是:穿刺成功后用带棉纱的第1条输液贴固定于穿刺点和针柄, 盘半圈管后第2条固定于第1条之前(不通过针柄后方), 第3条固定于头皮针连接管于同侧耳廓外缘处。

1.2.3 护理干预措施 对于因发热在体温上升期手足发凉、血管充盈度差的年龄较大儿童, 可先给予短暂热敷, 使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 可提高手背、足背穿刺成功率。 对输液部位加强保护。护士多巡视, 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宣教工作。当家长变换患儿体位或患儿哭闹时, 及时给予指导, 避免输液管自针柄下方通过、将头皮针翘起造成穿刺针完全或部分穿透血管壁导致的药液渗漏或脱针。另外, 患儿哭闹出汗时,要及时给予擦拭, 必要时重新固定头皮针, 以免输液贴与皮肤因出汗分离导致脱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输液不成功的原因及发生情况。

1.4 穿刺输液失败的判断标准 ①穿刺输液时穿刺针未进入血管内。②输液过程中穿刺针完全穿透或部分穿透血管壁产生的渗漏和某种原因导致的脱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输液不成功23例, 对照组62例,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头部固定原因致输液不成功者,观察组10例, 对照组17例,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血管充盈差致输液不成功者, 观察组4例, 对照组8例,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输液部位保护不利致输液不成功者, 观察组9例, 对照组37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士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输液失败除与小儿本身血管因素、易哭闹不合作有关外, 也与护士本身操作方法及家长配合有关。该研究中, 输液失败观察组23例, 对照组62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输液部位保护不利而造成穿刺输液失败者, 观察组9例, 对照组为37例,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穿刺成功后, 对输液部位的保护非常重要, 而保护不利主要是因为使用传统的输液贴粘贴方法, 当患儿哭闹或体位变动时, 易使输液管自针柄下通过, 将针头翘起, 造成穿刺针完全或不完全穿透血管壁导致渗漏或者脱针。通过改进输液贴固定方法后, 因最后1条胶贴固定于耳廓上, 一者当患儿变换体位或是头部晃动时对穿刺部位影响较小, 二者耳廓不易有汗液,因而由于出汗造成的粘贴与皮肤分离现象减少。可见合理改进输液贴的粘贴方法, 对保护输液部位是非常重要的。从年龄组分析, 属固定方法失败者大部分在<3岁年龄组内, 与患儿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有关, 另外两种原因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通过家长协助护士正确固定患儿头部, 改进输液贴粘贴方法及加强对输液部位的保护, 可减少小儿静脉输液穿刺失败及在输液过程中因穿刺针完全或部分穿出血管壁、移位而导致的药液渗漏和脱针, 明显提高穿刺输液成功率。

[1] 万玉莲.浅谈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对策.中国保健杂志, 2009, 17(22):1045.

[2] 李淑明, 刘志红, 张双兰.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山东医药, 2006, 46(31):86.

[3] 梁镝敏, 陈凤华.两种小儿手背静脉输液固定方法的应用及效果分析.河北医学杂志, 2009, 15(3):731-7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129

2015-01-27]

132500 吉林省蛟河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穿刺针粘贴输液
帖脸谱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猫头鹰》小粘贴
A ski trip to Japan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What Would I Change It To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颈枕输液袋
静脉壶插入法在血透结束后穿刺针拔除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