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2015-01-23卞永娟
卞永娟
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卞永娟
作者结合相关文献从培养基的选择﹑接种方式及培养条件﹑初次培养24 h致病菌的选取与分纯﹑结果报告与解释等方面对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加以阐述, 进而明确病原体是进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因此, 在技术上应尽量完善试验条件, 争取快速准确找到病原微生物。
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
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细菌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肺炎克雷伯杆等), 此外还有结核分枝杆菌等[1]。当怀疑呼吸道有细菌感染时, 建议先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同时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经验用药, 等到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完成后及时调整用药。随着国家关于加强抗菌药物规范使用文件的出台, 临床越来越重视细菌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明确病原体是进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因此, 在技术上应尽量完善试验条件,争取快速准确找到病原微生物。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加以阐述。
1 培养基的选择
对于呼吸道病原体培养用的培养基应尽量满足各类细菌的生长条件。通常选用包括哥伦比亚血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 该培养基能够使绝大多数的细菌生长, 用于细菌种类及比例的判断及革兰阳性菌的观察与分离。巧克力培养基作为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其他革兰阴性球菌, 如脑膜炎奈瑟菌及不动杆菌某些种的观察和分离, 特别是流感嗜血杆菌只在巧克力培养基上才能够生长良好[2,3]。
2 接种方式及培养条件
实验室收到标本后应尽快接种。标本应先进行培养接种,再进行涂片, 以免在涂片过程中污染, 影响培养结果。根据涂片结果将拒收的不合格标本尽快通知临床。涂片不合格,但已经接种的标本, 可报告培养的细菌种类及比例, 注明“疑似非下呼吸道标本”字样[4]。
呼吸道标本的接种方法根据具体的标本类型略有不同。①上呼吸道来源的各类拭子在培养基一区进行反复涂抹。②痰液标本的接种应选取黄粘部位进行接种, 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洗痰去掉唾液部分, 甚至将黏痰部位进行均质化后进行接种, 但整个过程应避免污染。③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应定量接种10 μl或20 μl。④组织标本应在无菌条件下研磨后接种, 若是针吸组织样本可以直接接种到血培养基上, 用接种环将组织尽量铺开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3 初次培养24 h致病菌的选取与分纯
3.1 首次观察时间为孵育后24 h, 对于生长不良的培养基应孵育48 h观察第二次, 对于无菌生长的培养基应孵育72 h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做出无菌生长的报告。特殊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等应根据目的菌的生长情况延长培养时间。即使是24 h已经生长良好的培养基也应继续培养48 h, 着重观察有无类似博德特菌等慢生长菌的出现。
3.2 标本直接涂片镜检的结果可以用以指导解释初次培养菌株情况的判断, 培养基上的初培养菌种情况应当与标本涂片结果保持一致, 若一种甚至多种生长菌在标本涂片中没有观察到, 建议对标本进行双人二次检测。
3.3 可根据以下内容识别在培养基上生长的大量细菌为潜在的主要病原体, 而不属于呼吸道正常菌群。①若一种菌株在培养基第二区甚至是更高区域生长的数量为中量或大量;②在标本涂片中为主要可疑致病菌但在培养物中数量较少;③虽然只在培养基第一象限生长, 但为纯培养物没有其他呼吸道正常菌群生长, 同时标本格兰染色显示是脓性标本。
3.4 痰涂片结果和培养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①由于痰标本在进行培养和涂片时选取的部位不一致。②某些快生长菌所占比例并不多, 但由于其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低, 能够在培养过程中迅速变为优势菌, 掩盖了其他菌的生长, 造成结果不一致。③标本从采集到接种的时间过长, 造成一部分苛养菌死亡, 特别是流感嗜血杆菌, 在涂片中看到的只是菌体残骸, 而非活菌[5]。
4 结果报告与解释
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查结果通常由涂片报告﹑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报告组成。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报告是对临床更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报告。
培养结果的参考价值一方面取决于患者的症状﹑特征,另一方面要结合痰涂片的结果判断痰标本是否合格才能进一步参考。一份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查报告包括正常菌群部分﹑条件致病菌以及该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及解释结果。正常菌群通常以半定量的形式报告, 在此处若不合格痰标本还会标注“疑似非下呼吸道标本字样”, 以提示临床医生对此报告的参考程度。
痰标本细菌学培养报告通常有阴性报告和阳性报告。临床可以参考此报告进行抗菌药物治疗, 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6]。
5 小结
在使用抗生素前, 应先收集标本, 对感染病原菌先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 然后根据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才能在临床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减少耐药菌株和菌群失调的出现, 有的放矢及时治愈疾病。
[1]陈再玲. 65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23):138-140.
[2]傅石明. 改进痰培养标本筛选方法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9):1991-1992.
[3]王惠萱, 李雪梅, 滕毅, 等. 临床痰标本检验前期处理新方法研究.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8):898-899.
[4]赖群清. 住院老人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海南医学, 2010, 21(3):59-60.
[5]陈丽华, 杜娟.痰标本直接涂片与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35):4729-4730.
[6]张旻, 卢少华. 500份痰标本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24):121-12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196
2015-06-19]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结核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