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巯咪唑治疗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疗效观察
2015-01-23苏丽红
苏丽红
甲巯咪唑治疗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疗效观察
苏丽红
目的观察甲巯咪唑治疗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 应用甲巯咪唑口服治疗。随诊观察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情况。结果36例患者治疗8周后, 显效32例,有效3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治疗期间白细胞减低2例, 轻度皮疹2例, 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在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中应用甲巯咪唑口服对改善患者甲亢症状﹑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方面有显著疗效, 值得在治疗中广泛开展。
甲巯咪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控制效果不理想,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增高, 引起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可导致患者出现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或出现甲状腺危象, 而临床上甲亢危象的病死率在20%以上, 故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应及时治疗, 避免病情进展加重。本研究通过对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就医的36例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临床资料回顾研究发现, 应用甲巯咪唑治疗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36例, 入院后经询问病史﹑甲状腺彩超﹑检测甲状腺激素等相关检查后明确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诊断, 36例患者资料均符合第8版《内科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诊断标准[1]。患者有易激动﹑失眠﹑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突眼﹑眼胀痛﹑畏光﹑流泪等高代谢症状和体征, 超声见甲状腺轻中度肿大,血清总四碘甲状腺激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增高, TSH降低。如患者伴有中性粒细胞<1.5×109/L﹑严重肝功能损伤﹑妊娠等情况则不入选本组研究。36例患者中男17例, 女19例, 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41岁。患者就诊前1个月未服用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或行其他抗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甲状腺超声﹑血清TT4﹑FT4﹑TSH检测后明确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诊断, 患者同意接受甲巯咪唑药物治疗,且无药物治疗禁忌证。所有患者均给予甲巯咪唑10 mg/次, 3次/d口服, 每4周复查甲状腺激素水平, 当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达到正常后减量, 以维持剂量5~10 mg/次, 1次/d口服, 维持剂量服药时间为12~18个月, 维持期间每2个月检测一次血清抗甲状腺激素水平。服药期间同时服用鲨肝醇﹑利血生等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每4周复查一次血常规﹑肝功能。注意患者症状体征的缓解情况及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分为3级评定。显效:治疗后患者甲亢高代谢症状体征消失﹑血清TSH和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甲亢高代谢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清TSH和甲状腺激素基本正常;无效:患者甲亢症状﹑体征无缓解或反而加重﹑甲状腺激素未见降低或较治疗前增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36例患者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显效32例, 有效3例,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
药物副反应:治疗期间白细胞减低2例, 白细胞(3.5~3.8) ×109/L, 但其中性粒细胞未低于1.5×109/L, 未停用甲巯咪唑治疗, 经服用鲨肝醇﹑利血生后好转;肝功转氨酶轻度升高5例, 未影响治疗, 经服用保肝药物后好转;轻度皮疹2例,经抗组胺药物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内分泌科常见的疾病, 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 造成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和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 女患者明显多于男患者,临床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女性甲亢的发病率已达2%, 且有不断上升趋势, 由于其使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 多数患者还常常同时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2],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目前临床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 抗甲状腺药物﹑131I﹑手术治疗。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是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131I和手术治疗则是通过破坏甲状腺组织, 减少甲状腺激素的产生来达到治疗目的。目前我国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首选抗甲状腺药物。
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有硫脲类和咪唑类两种, 因硫脲类血浆半衰期短, 虽起效快, 但需6~8 h给药1次, 且其肝脏毒性较咪唑类大, 故而临床除了妊娠T1期甲亢﹑甲状腺危象外,倾向于优先选择咪唑类药物。甲巯咪唑为咪唑类抗甲状腺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 从而阻碍吸聚到甲状腺内碘化物的氧化及酪氨酸的偶联, 阻碍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合成[3]。动物实验观察到甲巯咪唑除阻碍甲状腺激素合成外, 还有轻度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 降低血循环中甲状腺刺激性抗体的水平, 使抑制性T细胞功能恢复正常。由于其半衰期较长,给药方便, 患者依从性好。口服后由胃肠道迅速吸收, 吸收率约70%~80%,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细胞, 但浓集于甲状腺,其生物学效应能持续相当长时间。不良反应较多见皮疹及白细胞减少;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症较少见[4]。
本临床研究发现, 在应用甲巯咪唑常规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 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7.22%, 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应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能显著改善甲亢症状﹑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 临床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轻, 值得在治疗中广泛开展。
[1]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689-691.
[2]胡景胜, 耿纪录, 吕朝晖.内分泌科疾病分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200, 204.
[3]陈财洲.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6例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1(15):2336-2337.
[4]周伟荣, 李伟伟, 姚琼.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观察. 当代医学, 2011, 17(23):96-9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100
2015-08-17]
132013 吉林省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