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脲与干扰素联合方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1-23安冬颖
安冬颖
羟基脲与干扰素联合方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安冬颖
目的研究分析羟基脲与干扰素联合方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3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 根据用药情况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7例。观察组采用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 对照组应用马利兰治疗,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04%,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7%,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0.1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42%,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基脲与干扰素联合方案治疗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羟基脲;干扰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临床常见的髓系增殖性肿瘤之一, 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主要考虑与基因突变有关[1]。临床多给予骨髓抑制剂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进行治疗。目前临床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用药方案多种多样, 本文设计对比分析不同药物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效果, 旨在探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更为合理的用药方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34例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情况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7例。观察组男37例, 女30例, 年龄33~74岁, 平均年龄(48.13±9.91)岁;对照组男36例, 女31例, 年龄34~73岁, 平均年龄(48.57±9.88)岁。纳入标准:①符合WTO制定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标准[2], 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完成随访, 临床资料完整;③患者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④排除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精神异常等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方案:羟基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100 mg/次, 2次/d;干扰素(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300万U/次, 隔日1次, 皮下注射,用药期间监测血常规, 根据结果酌情调整药物剂量, 当血小板<700×109/L时, 停用羟基脲。对照组给予马利兰(Excella GmbH)4 mg/(m2·d), 1次/d口服。全部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复方丹参注射液, 在治疗期间每周复查1次血常规。两组治疗时间均达到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3]缓解:临床表现﹑血象以及骨髓象均恢复正常;显效:血小板计数下降幅度>50%, 临床表现等明显减轻;有效:血小板计数下降>30%, 临床表现等有所减轻;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加重。总有效率=(缓解+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在接受3个月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4%(缓解29例, 显效21例, 有效11例, 无效6例),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15%(缓解20例, 显效15例,有效12例, 无效20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 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恶心1例, 皮疹1例, 红斑2例)出现不良反应, 尚未出现重度肝肾功能等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42%(恶心3例, 皮疹3例, 红斑4例, 骨髓抑制1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作为常见的血液系统增殖性肿瘤,发病率为 1/100万左右, 由于其没有特异性临床症状, 因此,漏诊误诊率较高, 发病率远高于此。在现有医疗水平下, 临床尚未明确其发病原因, 但是多项研究证实其发病机制与LAK2V617F突变具有密切关联。目前临床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尚无根治性方法, 其主要以促进血小板恢复正常﹑防止并发症为主要治疗目的, 传统治疗药物以羟基脲﹑马利兰等为主。羟基脲作为骨髓增生抑制剂, 能够降低核苷二磷酸还原酶的活性, 阻碍核苷酸转化还原成脱氧核苷酸, 抑制嘌呤﹑嘧啶碱基生物的合成, 选择性抑制DNA合成,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均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的首选药物, 最近研究发现虽然其能够通过有效抑制DNA合成发挥抑制骨髓增殖的作用, 但是长期服用能够增加其变成急性白血病的风险, 而马利兰作为烷化剂药物, 能够阻滞巨核细胞增生﹑减少血小板数量, 但是其能够增加继发第二肿瘤的风险, 因此, 探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在近年来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干扰素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 不仅能够减少巨核细胞合成, 对造血克隆产生抑制作用, 而且能够调节免疫能力, 但其具有起效慢﹑治疗时间久的缺点, 不过最近相关研究发现羟基脲与干扰素合用能够在抑制骨髓细胞的同时调节免疫能力, 不仅能够协同治疗慢性粒细胞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而且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羟基脲和干扰素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1]吴文, 高晓东, 徐岚, 等.羟基脲联合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3, 19(4):224-227.
[2]王凌云, 徐秀月, 宋军利.干扰素联合阿司匹林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维持治疗中的应用.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2, 15(4): 204-206.
[3] 许能文, 李琳洁, 裘红英, 等.干扰素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或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5(12): 1819-182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86
2015-08-11]
122300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血液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