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实践环节是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的主要路径
2015-01-23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这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路径。
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而言,就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这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路径。
五大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实践教学环节是完成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具体的环节以及理实一体化课程。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多方面特点。
教学目标综合性。是指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而且要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要既能提升岗位操作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适应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项综合素质,如人文素质、法律意识、职业素养和道德、环保意识、诚信意识,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职业岗位,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从事职业的责任感,培育学生完成特定岗位任务所需要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社会能力。
教学内容针对性。是指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参照相关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依据职业资格标准,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或者是掌握行业、企业最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熟练掌握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实践教学内容要忠实于真实生产过程,如,建材机械类的学生,实训过程的安排不是让学生面对传统或淘汰的水泥制造设备,而是让他们去学习行业目前主流设备的操作与运用,生态建材生产工艺、环保装备最新技术应是实践教学环节选项的重点内容。
教学场所现场性。“现场性”就是指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要有职场化、情境化的氛围,要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其中,校企合作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的“校中厂”、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仿真实训环境、模拟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引入现代企业文化建立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是基础性实践教学场所;而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即“厂中校”则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场所。
教学组织双重性。这里所说的“组织双重性”,主要指实践教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实施,双方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学校主要培养学生从事职业的基础性知识和操作技能,企业主要承担培养学生面向具体岗位的技能、处理实际岗位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必备的综合素质。通常学生通过基本学习和训练,能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条件,而基础理论、操作规则、专业相关的工艺与设备以及产品的认知、基本技能,则要进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从实践操作层面进行岗位培养,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产学高度融合,这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教学手段多样性。“多样”,就是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项目教学、任务引导教学、案例教学、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训练、技能竞赛、仿真模拟实训,等等。实践教学手段要遵循教学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维度与层次的不同以及递进规律,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趋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有针对地进行设计、优化与组织,以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
五方面问题
高职院校要发挥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优势,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必须根据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个方面。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比较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而忽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其主要表现: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缺乏联系和支撑,不利于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掌握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不强,实践教学设计缺乏层次性,实践教学环节之间没有明显的梯度,实践训练强度不足,实践教学的内容更新缓慢、结构配置不尽合理,不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
实践学时安排不够。按照教育部等七部门2012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长期参照本科院校的做法,以学科驱动设置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够,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远远高于实践课时;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表面上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时达到了50%,而由于受实训条件的限制和学生总量增加的制约,有一些高职院校往往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真正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课时远未达到比例。
实践教学管理不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有许多是依托校企合作来完成,特别是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企业主导。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缺乏足够的实践经费、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校外实践环节呈现“放羊式”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规定在第三学年,学生必须离校,自行寻找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最终以所谓的“实习单位”出具报告书,来确定学生实践情况,根本达不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
实践教师素质不高。高质量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师队伍自身实践应用能力普遍不足、学历层次不高,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泾渭分明。学校引进了一批具有硕士以上层次的教师,但是,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显然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且他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原有的实践教师受制于高职院校现有教师评聘考核机制的影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寥寥无几,而来自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兼职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如何来检验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成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评价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与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传统的以考试模式来鉴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在理论教学过程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却一筹莫展。高职院校普遍的做法是理论成绩看考试,实践成绩看有没有做,至于做的效果、做的质量、做的程度,没有更多的深究;对于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态度、行为和效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有效的评价方法与手段。
五条优化路径
针对高职教育实践教育的特点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强化实践教学可以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下的路径与方法。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广义上而言,是指实践教学环节的各种要素,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的有机融合。高职教育要按照“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交替”的依托。为此,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育为主线,依托行业和地方的骨干企业,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等诸多的关系;并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是强化实践教学的基础。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投入不足、校企合作途径不畅和实训基地重建设、轻使用等问题,高校要按照立足本地实际、立足服务教学、立足服务社会的原则,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吸引地方企业资金、安排实践教学专项资金等多种方式,以校内实训基地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整合校内资源,改善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为突破口,深化产教融合,增加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数量,改善实践教学的综合条件。同时,针对实践教学教师缺乏的问题,要通过完善教师评聘考核办法,打通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相互流通的渠道,鼓励专业理论课教师接受工程实践培训,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要着力引进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教学工作,为学生配备企业学习的专职导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要以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引领,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经验,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方法、新途径。德国的“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 ”、加拿大的“能力基础型”、美国的“多元开放型”和英国的“资格推动型”等等,都可以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进行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国内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如“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一主多元”实践教学模式、“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教学模式等,高职院校可以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借鉴。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计划的保障,高职实践教学管理要围绕提升管理效能,创新管理的体制与机制。许多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应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规范实践教学管理,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可以考虑在完善院、系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在教务处设立实践教学管理科、在专业院系设置实践教学管理岗位;其次要重新梳理实验、实习、实训等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构建规范的、科学的和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教学评估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衔接,对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全面质量监控。构建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重点是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要按照“能力为本、职业导向”原则进行科学的论证,在此基础上要改革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办法,实现“从以评价教师为主体到以评价学生学习为主体、从单纯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到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两个转变”,发挥教学评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指挥棒”作用。
本文为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点课题《高职教育的政企校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3JSJG1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