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实践社群知识流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015-01-23李思齐石翠翠袁煜徐佳斌

企业导报 2015年1期

李思齐++石翠翠++袁煜++徐佳斌++骆翔

大学生实践社群知识流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李思齐  石翠翠  袁煜  徐佳斌  骆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管理系,江苏  南京  211156) 摘  要:大学生实践社群是提升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平台。以大学生实践社群为研究对象,从知识发送者的知识发送能力,知识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和高校的组织氛围三个方面分析其对大学生实践社群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知识发送者的知识发送能力,知识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和高校的组织氛围对大学生实践社群知识流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实践社群;知识流动效率;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实践社群的知识流动研究”201413655013Y)。

引言:当今互联网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知识的广泛交流、共享与运用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各个组织,群体与个人间的知识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提升知识,促进创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如何促进知识的有效流动,促进知识的有效共享,是不少组织追求的目标。实践社群,作为知识交流平台,在推进知识共享和知识流动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实践社群在促进大学生知识共享和知识流动,提升大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大学生实践社群的知识流动效率,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实践社群为研究对象,从知识主体和组织情境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实践社群知识流动效率的因素,希望能为提升大学生实践社群的知识流动效率提供参考,为高校相关部门提供借鉴。

一、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实践社群。一些大学生凭借共同的兴趣、目标和话题,聚合在一起,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效促进知识共享和流动,实现彼此间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这种由大学生自我选择加入,围绕一个共同目标,通过各种方式交换学习经验、技能和诀窍等从而提升知识和技能的非正式组织就是大学生实践社群。在大学生实践社群内,社群每位成员所具有的知识聚合在一起,融合成一个知识网络,社群成员共同分享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有效流动。

(二)大学生实践社群知识流动。知识流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知识具有稀缺性,并不是公共产品,不可能均匀分布在所有主体中,必须通过交流和交易才能更有效的实现价值。关于知识流动,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从各自角度对其研究。Boisot认为,知识流动包含知识扩散、知识吸收、知识扫描和问题解决四个阶段。Zhuge指出,知识流动是知识在人们之间流动的过程和知识处理的机制。华连连和张悟移认为,知识溢出是知识流动的初级形式,知识扩散和知识转移是知识流动的高级形式,知识共享是知识流动的最终目标。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实践社群知识流动,是大学生在实践社群内,通过各种知识交流活动,实现知识在大学生之间的流转。

(三)知识流动效率。知识流动效率是在知识流动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知识在知识发送方与知识接受方之间成功流转,并使知识接收方感到满意的程度。关于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因素,有学者研究发现知识的缄默性、知识的复杂性、组织激励、知识发送意愿、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差距、交流平台、地理距离等,均会影响知识流动效率。由于在大学生实践社群知识流动过程中,涉及到知识主体和组织氛围,因此,本研究主要从知识发送者的知识发送能力,知识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和高校的组织氛围三个方面研究大学生实践社群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因素。

二、数据搜集和变量测量

(一)数据搜集。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选择江苏省内高校进行调研。本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387份,剔除无效问卷49份,共获得有效问卷3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7.6%。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男性占62.4%,女性占37.6%;大一占47.9%,大二占27.8%,大三占16.0%,大四占8.3%;理工类学生占60.9%,人文社科类学生占39.1%。

(二)变量测量。本研究尽量采用前人已经验证并使用过的量表,这些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包含的量表有知识发送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组织氛围和知识流动效率。研究变量采用Likert5级量表测量,分别从“完全不同意-1至完全同意-5”记分,分值越高表明被调查者越赞同测量项目的观点。

三、变量的信度效度检验和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为保证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使用Cronbach's 值来进行信度检验,通过SPSS17.0软件分析,变量知识发送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组织氛围和知识流动效率的Cronbach's ?值分别为0.824,0.755,0.775和0.749,均大于0.7,表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还发现各变量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说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效度。因此,适合进行回归分析。

(二)结果分析。将知识发送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氛围作为自变量,知识流动效率作为因变量,由于所调研对象存在性别、年级等差异,本研究将性别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变量性别和年级对知识流动效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63(p>0.05)和-0.022(p>0.05),说明性别和年级对知识流动效率影响不显著。知识发送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氛围对知识流动效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

0.378(p<0.001),0.168(p<0.01)和0.217(p<0.001),F值为

53.611(p<0.001)表明知识发送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氛围对知识流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流动效率,提升大学生的知识共享水平是目前许多高校追求的目标。本研究以大学生实践社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实践社群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因素,对江苏省内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发现知识发送者的知识发送能力、知识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和高校的组织氛围对大学生实践社群的知识流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在大学生知识交流过程中,良好的知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调节能力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实践社群的知识流动,提高实践社群的知识流动效果。同时,大学生要接受和理解其他同学的知识,也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知识吸收能力,通过自身知识,思考、理解和吸收其他同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创造良好的知识交流氛围,如构建知识交流平台,制定措施奖励积极进行知识交流的大学生,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企业实训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这些都会提高大学生实践社群的知识流动效率,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Boisot M H. Is your firm a creative destroyer? Competi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flows in the 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of firms[J]. Research policy, 1995, 24(4): 489-506.

[2] Zhuge H. A knowledge flow model for peer-to-peer team knowledge sharing and management[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2, 23(1): 23-30.

[3] 华连连, 张悟移. 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J]. 情报杂志, 2010, 29(10): 112-117.

[4] 吴丙山, 张卫国, 罗军等.实践社群中的知识管理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160-166.

[5] 张庆普, 李志超. 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3,(1):88-92.

[6] 李顺才, 邹珊刚. 知识流动机理的三维分析模式[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2):39-43.

[7] 郑海航, 付彦. 基于实践团队的企业知识共享探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