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抗战的艺术呈现

2015-01-22李光荣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

〔摘要〕在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作家从寻找抗战力量开始,到描写抗日战斗,直至亲身上战场感受战争,最后对战争进行了人本思考,其作品具有与一般抗战文学不同的特点。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作品的艺术色彩,西南联大文学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抒写抗战内容,创作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作品,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水平,取得了描写抗战的最高成就。认识西南联大文学的成就,或许能够充实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中关于抗战文学的贫乏内容。

〔关键词〕西南联大;抗战文学;文学抗战

〔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5-0192-07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位点建设项目(2014XWD-S0501)

〔作者简介〕李光荣,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41。通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给人的印象是,伟大的抗日战争并没有产生出多少优秀的抗战作品(直接描写抗战的文学作品),抑或抗战文学在抗战时期并不是文学主流。而事实上,在文学史介绍的作品之外,还有大量优秀的抗战文学作品存在。西南联大文学就是一例。笔者检视西南联大文学,发现了许多“纯粹的”抗战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内容上直接描写了抗战活动,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是相当出色的。有的作品在当时即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量作品今天读来仍旧感人。可是在已有的文学史著作中,这些作品只有少数被载入,还不一定作为“抗战文学”被介绍,绝大部分则未被提及,即使像穆旦、杜运燮这样在改革开放以来倍受关注的作家,反复得到肯定的是对现代派诗歌的贡献,很少有学者论述他们在抗战文学方面的建树。这就引起了笔者对于文学史撰写的思考:是文学史家不了解这些作品,还是他们认为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达不到进入文学史的水准,或者这些作品被某种观念遮蔽了?无论哪种情况,笔者都有必要把自己对于西南联大抗战文学的拙见呈献给大方之家,若能引起文学史家的重视,或许能够充实文学史著作中关于抗战文学的贫乏内容。

一、寻找力量

结论

日本军队的侵略迫使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军事抗战、政治抗战、思想抗战、文艺抗战等全面出击,构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特有文化现象。文艺抗战的成果习称抗战文艺,文学形式则称抗战文学。抗战文学的实用意义是“用文学精神提起大家的情绪”,〔28〕所以要有鼓动性,但既是文学就应以文学性为基础,在讲求作品“价值”的同时注重“效率”。〔29〕抗战初期,文学以牺牲艺术去作宣传,因而失去了文学性,抗战中期以后,虽然有田间、艾青等作家创作抗战作品,但许多著名作家则退入内心、深入历史探寻被侵略的根源又脱离了现实战争,即便是抗战作品,也由于作家很少亲历战场而缺乏实地感,这样,抗战文学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高度——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对抗战文学的描述贫乏甚至欠缺的原因。

但是,在战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西南联大,抗战文学的情形并不是这样。西南联大作家既发挥了文学抗战的社会功能,又保持了文学的艺术性,即创造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抗战文学,实现了价值和效率的并重,成为文学抗战的艺术范例。他们的作品融会了作家的人生经历,并经过作家的独立思考,又渗透了作家的艺术修养,既不同于国统区作家创作的抗战文学,也不同于延安作家的抗战文学,更不同于沦陷区作家的抗战文学,因而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特殊贡献。在西南联大抗战文学的几类作品中,抗敌力量的寻找“发现”了大后方农民,认为农民是抗战的主要力量;战斗描写歌颂抗战英雄,预示了抗战胜利的必然;参战体验的抒写说明战争的残酷惨烈,产生出制止战争的思想;战争思考揭示了人类战争的非人道性,进而发出反对一切战争的呼吁。而且,西南联大作家在表达这些内容时总是以艺术的方式来呈现,使作品具有文学的美感,因而蕴涵着长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兆吉编.西南采风录:第261首〔C〕.商务印书馆,1956.68.

〔2〕闻一多.西南采风录·闻序〔C〕.商务印书馆,1946.3.

〔3〕闻一多.时代的鼓手〔A〕.闻一多全集:第2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01.

〔4〕叶华.鼓〔N〕.文艺新报.1945-11-1.

〔5〕穆旦.在原野上行走——三千里步行之二〔A〕.穆旦诗全集〔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84.

〔6〕王佐良.穆旦的由来与归宿〔A〕.王佐良文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65.

〔7〕沈从文.湖南的西北角·序言〔A〕.沈从文全集:第1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55.

〔8〕沈从文.《湘西》题记〔A〕.沈从文全集:第11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28-329.

〔9〕萧乾.《湘西》编者按〔N〕.大公报.1938-08-13.

〔10〕李光荣编选.西南联大文学作品选〔C〕.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327.

〔11〕杜文慧.二戆子(书评)〔N〕.大公报.1940-04-28.

〔12〕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

〔13〕杜运燮.露营〔A〕.西南联大文学作品选〔C〕.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73.

〔14〕杜聿明,宋希濂等.正面战场·远征印缅抗战〔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28.

〔15〕穆旦.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A〕.穆旦诗全集〔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211、212-213.

〔16〕唐湜.穆旦论〔A〕.王思圣编.“九叶诗人”评论资料选〔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9.

〔17〕杜运燮.给永远留在野人山的战士〔A〕.西南联大现代诗钞〔C〕.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255、257.

〔18〕穆旦.野外演习〔A〕.穆旦诗全集〔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197.

〔19〕穆旦.农民兵〔A〕.穆旦诗全集〔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203.

〔20〕〔23〕穆旦.退伍〔A〕.穆旦诗全集〔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181,180.

〔21〕穆旦.胜利〔A〕.穆旦诗全集〔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248.

〔22〕杜运燮.林中鬼夜哭〔A〕.杜运燮60年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4.

〔24〕杜运燮.被遗弃在路旁的死老总〔A〕.杜运燮60年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7.

〔25〕郑敏.诗人与矛盾〔A〕.杜运燮等编.一个民族已经起来〔C〕.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33.

〔26〕李光荣.抗战文学的别一种风姿〔J〕.〔韩〕韩中言语文化研究:第9辑,2005.345.

〔27〕杜运燮.自序〔A〕.杜运燮60年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3-4.

〔28〕闻一多.在一次时局座谈会上的发言〔A〕.闻一多全集:第2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385.

〔29〕参见闻一多.诗与批评〔A〕.闻一多全集:第2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潘纯琳)社会科学研究20145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为西南联大文化遗产转化插上“数字翅膀”
西南联大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西南联大:8年与80年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中的兼容与自由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中的大师巨匠
大师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