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影响

2015-01-22汤志华钟慧容武圣强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苏联党建

汤志华+钟慧容+武圣强

〔摘要〕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很长一段时间受苏联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末《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自苏联传入中国以来,该书的研究主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对中共党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只有全面地考察《教程》给中共党史研究带来的影响,才能够对《教程》有客观的评价,才能进一步地推进当代中共党史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关键词〕苏联;《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共党史;党建

〔中图分类号〕D239;D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5-0100-05

①这本书全称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历史简明教程》,俄文为:Краткий курс истории ВКП(б),最初书名是《联共(布)党史通俗教程》,也叫《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简称《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由联共(布)中央审查,由斯大林亲自主持编写,于1938年10月正式出版。1939年在中国就出现了4种不同的中文译本,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中共党史的学习、研究与教学影响很大。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4年俄罗斯教育部再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来,学界对这一著作再次表现出关注。相关评论参见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第4章“2.社会主义范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章世鸿《重新审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炎黄春秋》2003年第4期,等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A类课题)“《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3JD71003)

〔作者简介〕汤志华,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慧容,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4;

武圣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讲师,北京100875。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①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有着深远历史影响的一部著作。自20世纪30年代末《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为《教程》)传入中国以来,《教程》对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近年来,对《教程》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探讨了《教程》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关系,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教程》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对中共党史编撰的影响。事实上,《教程》对中共党史的学习、研究与教学影响深远,〔1〕在中共党史研究的研究主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一、《教程》对中共党史中共党史记录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称,这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对于“中共党史”的提法,在中国共产党内经历了一个过程。蔡和森在1926年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称为“中国共产党史”,瞿秋白在《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中称之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在1942年《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正式把它称为“中共党史”,简称为“党史”,后来这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提法。参见宋学琴《中共党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6页;牛崇辉《论蔡和森对创立中共党史学的伟大贡献》,《世纪桥》2012年第20期;胡孝四《论蔡和森的唯物史观》,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研究主旨的影响

对于《教程》对中共党史研究主旨的影响,主要从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两个方面来阐述。

任何一门学科创立的首要任务,都是确立研究对象,也就是明确学科的研究客体。《教程》在“导言”中这样描述: “本书(即《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对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历史的简要描述。”〔2〕它框定了联共党史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观点。随着《教程》的正式出版并被引入到中国,其对中共党史研究对象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中共党史研究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的学科。〔3〕中国共产党历史简称为中共党史,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党史研究也开始了。中共成立初期的党史研究与其说是学术研究,还不如说是当时的中共党内领导人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需要,进行宣传、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下的情况介绍与工作汇报。但早期的中共领导人也对此进行了初步且有益的探索。如蔡和森在写作《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时,初步阐释了中共党史研究的目的、任务和对象。他还在《党的机会主义史》里以党内生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机会主义的形成、发展阶段及产生原因与危害。〔4〕正是在《教程》这套思路的影响下,毛泽东在1942年《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党史研究对象的认识:“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作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进行的客观研究,不只是研究的那一部分,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我们要用这样的研究来使我们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进步。”〔5〕随着党史学界与理论界的不断努力研究与探索,使得中共党史研究“以中国共产党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但重点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决策过程及其机制”在学界基本达成了共识。〔6〕

在斯大林主持编写《教程》之前,苏联历史 学家也曾编写过联共党史教科书,斯大林都不满意,“或者因为它们没有联系我国的历史来说明联共(布)党史;或者因为限于平铺直叙地描写事件和派别斗争的事实却没有给予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或者因为有结构不正确,对历史事件分期不正确的缺点”。〔7〕为此,联共(布)中央专门成立特设委员会负责《教程》的编写。《教程》出版后,长期作为苏联唯一的党史教科书,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决定了此后苏联史学概念体系的所有内容,主导了在上个世纪40-60年代的苏联史学、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向,而且一直影响到苏共二十大以后的史学研究。《教程》导致苏联历史进程理论和方法论的僵化与长期停滞不前,致使苏联史学界内公式化、教条主义以及一些空谈占据统治地位。它阻碍了苏共党史学科的健康发展。诚如H·H·马斯洛夫所认为的:“苏共二十大以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彻底崩溃,作为其思想体现的《教程》被抛弃之后,才有苏共党史史料学、历史编纂学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著作问世。”〔8〕然而,直至苏联共产党(布)丧失政权、苏联解体,苏联党史都没有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如张静如先生所认为:“它(编者按,指《教程》)不是按照历史学科而是按照理论学科的要求来撰写苏联共产党历史的,弄错了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长期弄不清楚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阻碍党史研究正常发展的内在因素。”〔9〕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受此影响,该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并没能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新中国成立后,党史学科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史学界关于中共党史学科研究进展顺利,成果颇丰。张静如明确指出,党史学科首先是历史学科,“应将中共党史视为一门历史学科纳入中国现代政党史的范围,主要采取历史学研究的方法从事研究的观点被普遍接受”。〔10〕谢萌明、周一平也认为,应把中共党史划归到历史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党史学理论、党史史料学和党史学史三部分。〔11〕

二、《教程》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历史分期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中共建党逐步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共党史研究也就开始了。学界一般将1938年以前的中共党史研究称为萌芽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又加上战争环境的影响,使得该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主体多为中共领导人,其研究也多为介绍情况和工作汇报。这时期的党史著作自觉地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与方法,但却不能达到党史分期的理论自觉。尽管也有个别党史著作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初步分析。如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初步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阶段,指出了从中共成立到党的三大是宣传时期,中共四大则开始向群众组织发展……〔12〕而随着《教程》传入中国,其关于联共(布)党史的分期方法对中共党史的分期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了纠正苏联党史著作中“对历史事件分期不正确的缺点”,在《教程》编著过程中,斯大林对联共党史进行了分期,并拟定了编写大纲。他把1883年至1937年的联共(布)党史分为十二个时期:为在俄国建立社会民主工党而斗争时期(1883-1901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时期即党内布尔什维克派和孟什维克派的出现时期(1902-1904年)、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在日俄战争和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1904-1907年)、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在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即布尔什维克正式形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时期(1908-1912年)、布尔什维克党在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前工人运动高涨时期(1912-1914年)、布尔什维克党在帝国主义战争时期即俄国第二次革命时期(1914-1917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在准备和进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17年4月-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年)、布尔什维克党在过渡到恢复国民经济的和平工作时期(1921-1925年)、布尔什维克党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时期(1926-1929年)、布尔什维克党为实现农业集体化而斗争时期(1930-1934年)、布尔什维克党为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实施新宪法而斗争时期(1935-1937年)。〔13〕这种分期方法突出了十月革命的作用,强调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苏联中心论。

《教程》的党史分期方法对中共党史的分期研究影响很大。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依据不同时期党的任务、打击的目标和党的路线政策的发展变化,把中共党史分为大革命时期、内战时期和抗日战争三个阶段。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三十年》里将该时期的中共党史分为四个时期: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1-192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1949)。〔14〕改革开放以来,张静如(1990)尝试了对党史进行“分期”,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个阶段,具体包括萌生期(1924-1935年)、初建期(1936-1949年)、成型期(1949-1965年)、挫折期(1966-1976年)和复兴期(1977-)五个时期。同样对分期问题进行探索的学者周一平(2010)把党史研究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49-1978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三个阶段,并将1921-1949年、建国后17年、“文革”十年这三阶段的党史研究分别称为“初创期”、“飞跃期”和“破坏期”,而把新时期以后的党史研究称为“成熟期”。〔15〕

三、《教程》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影响

在早期的中共党史著作中,对于党史研究的重点及内容与《教程》传入之后有了很大变化。早在建党初期,蔡和森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发展线索的基础上,就提出注重从思想路线、组织工作、重要会议、党内生活、党内精神面貌等多角度研究中共党史;他还在《党的机会主义史》里着重研究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发生、发展以及给革命带来的严重危害。〔16〕

《教程》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著史思路,对苏联党史研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历史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宣扬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理论,批判布哈林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在生产不发展的情况下急于改变生产关系。〔17〕《教程》过分渲染领袖个人作用和党内斗争残酷性,这使得一段时期苏联党史的研究工作尤其突出“斗争史”。苏联党史集中在对俄国革命运动史和布尔什维克史的研究,把阶级斗争、政治斗争作为当时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关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1934年8月,斯大林、基洛夫和日丹诺夫连续联名著文认为,历史教科书应突出强调法国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之间的区别和深刻的对立性。〔18〕

《教程》对苏联党史研究的侧重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教程》充满着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思想,尤其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党史研究过于突出党内路线斗争、突出个人,把中共党史变成了路线斗争的历史、领袖个人的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党史研究领域不仅研究深入、思想活跃、领域开阔、成果辈出,而且党史学科理论建设体系基本形成。党史学界在这个时期也不断反思。比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首届研讨会于1987年11月在上海召开;时隔不久,《世界历史》编辑部于1988年4月底在北京召开了关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考察——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到《改革新思维》的学术座谈会。其中,中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北京市党史学会、《求是》杂志社、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和《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于198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中共党史教学和研究的座谈会”最为突出。这些都为新时期中共党史研究内容的不断反思奠定了基础。

四、《教程》对中共党史研究方法的影响

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形成学科研究方法体系是中共党史学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早期的中共党史著作对研究方法涉及不多。但由于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及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从而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运用到党史研究中”,使得“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其著作中得以体现。比如蔡和森、瞿秋白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中国共产党在萌芽与起步阶段的成绩与不足进行了较为中肯的评价,为以后的中共党史研究奠定了唯物史观方法论基础。但是,李立三在《党史报告》中则出现了迷信与盲从共产国际的倾向,〔19〕这也无形中为中共党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照搬《教程》中的研究方法埋下了伏笔。

从史学方法论的视角而言,《教程》中有相当部分用史实为政治作诠释,并采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和“上纲上线”的阶级分析法,充斥着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争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权力话语”;它还美化、神化个别领导人,尤其是神化斯大林,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都对当时的党史研究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受苏联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经验化的影响,加上中共党史理论界一段时间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误解,致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共党史研究是以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为主线的研究模式存在。

因此,对于当前中共党史的研究,研究者“一定要详细占有资料,认真分析材料,得出恰当的结论;研究中共党史,也应当把中共党史的发展放到不同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去考察,放到阶级斗争、思想斗争以及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环境中去考察。研究中共党史,还应求助于历史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20〕同时,研究者还要吸收中国传统治史的方法和现代西方有关史学理论与方法中有用的部分,“强调努力扩大中共党史研究范围,加强与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心理史学、社会史学、口述史学、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等新史学方法引入中共党史研究,开拓出新的学术思路。”〔21〕上述这些,为中共党史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一切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中共党史研究都应该大胆地吸取、借鉴和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共党史研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教程》的负面影响带给中共党史研究方法论的教训意义。

综上所述,《教程》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 国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真理与谬误常常混杂在一起,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求实与求真的态度加以甄别,并且进行科学的分析,而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态度对待它。当拨去附在它身上的“百科全书”、“百年终结”和“圣经”等诸如之类的光环后,如果我们能以“同情地理解、客观地评价与批判地超越”“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与批判地超越”是方克立先生对新儒学研究所持的态度,笔者拿来用于评价《教程》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影响与看法。见邵汉明《现代新儒学研究十年回顾——方克立先生访谈录》,《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363页。的心态来考察《教程》给中共党史研究带来的影响,才能够对《教程》有客观的评价,才能进一步推进党史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而这也恰恰是史学理论工作者责任与担当的体现。换句话说,今天我们需要以“一元统领”的原则与“多元互动与范式共生”方针,看待《教程》与当前中共党史研究的影响与启示,以达到中共党史研究创新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71-375.

〔2〕〔13〕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44.

〔3〕〔6〕〔16〕宋学勤.中共党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45,44-46.

〔4〕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7.

〔5〕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J〕.教学与研究,1981,(4).

〔7〕斯大林.论联共(布)党史教科书——1937年给联共(布)党史教科书编者们的信〔A〕.联共(布)关于宣传鼓动的决议和文件〔C〕.人民出版社,1953.388.

〔8〕H·H·马斯洛夫.《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百科全书〔J〕.苏共历史问题,1988,(11).

〔9〕吴家林,等.《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中共党史教学和研究的影响(座谈会发言摘登)》〔J〕.中共党史研究,1989,(1).

〔10〕张静如.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11〕谢萌明.党史理论纵横〔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12〕周一平,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研究〔J〕.史林,1992,(2);曾长秋.蔡和森与中共党史学的创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4〕〔19〕〔20〕杨牡丹.中苏两部党史著作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张静如,唐曼珍.中共党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周一平.中共党史学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5.

〔17〕中国学者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J〕.党建,1988,(5).

〔18〕洪认清.延安时期苏联史学的传播及其影响〔J〕.史学史研究,2012,(4).

〔21〕王跃,王炳林,齐卫平,丁俊萍,丁晓强.张静如学术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石本惠)社会科学研究20145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苏联党建
武装保护苏联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研究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社长/总编荐书录
雾在做迷藏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