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运用
2015-01-22陆健
陆健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习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其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历史教学要注重地方历史知识的教育,充分有效地利用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给历史教材注入新鲜血液,使历史课程成为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祖国历史由无数个家乡历史构成,每个地方都蕴藏着大量的历史资源,因此开发利用好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具有较重大的意义。
一、依托历史教材,寓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于乡土历史资源中
我在上必修一《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学生对日寇侵华义愤填膺,为国共合作抗日取得胜利而欢欣鼓舞。为了让他们能直接感受到那个烽火岁月,我放映了我们学校在抗战中的历史图片。学校四合院是原抗大九分校旧址,抗战爆发,南通沦陷。1942年5月,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在此成立抗大九分校,亲任校长,宣传抗日真理,许多青年学生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奔赴抗战前线,为挽救民族危亡,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通过这样的讲述,以及图片实物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把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有机统一起来,寓爱国之情于历史教材中,也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
二、结合历史教材,注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充分发挥,探究历史问题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历史课程的要求之一。在上必修一中的《近代中国政治制度》时,我围绕“宗法制度”这一内容,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历史作业——制作简易家谱,要求调查出曾祖以来的家庭成员的姓名、生卒时间、职业等。学生积极开展了这一活动,通过问询家里老人,最终都交出了满意的答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提高了对历史的兴趣,他们明白了历史就在身边,自己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初步培养了运用历史思维、历史知识去指导历史实践的能力,学生成为历史课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合作探索,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再如上必修二《古代商业发展》中的“宋代时期对外开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家乡人都知道的地方“老虎尾巴”。北宋时期,启东尚未成陆,有一艘刚出海的货船,被大风刮沉于海中,货主为了打捞失物,筑一泥坝进行打捞。时间长了,捞货的泥坝就成了“老虎尾巴”。学生对家乡的历史知识更熟悉,也感到亲切,乡土历史教学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整合历史教材内容,筛选重点的乡土历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要为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条件,通过访问、调查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位于家乡秦潭海边的“挡浪墙”,它由张謇出资聘请外国专家历经多年艰辛修筑而成,并站在遗址前设计了历史活动过程:一是组织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参观、拍照纪念。二是调查询问当地老人。三是回去查阅历史资料。四是写出历史调查报告。最终,学生不仅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所折服,更得出了“一部启东成陆史就是一部启东人民不断开拓进取与自然抗争的奋斗史”这个结论。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历史教材的内容,而且让学生体验了家乡名人的情怀,培养了调查研究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因为每个地区都蕴藏了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引入大量乡土历史资源,可能会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分主次,所以一定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必须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历史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内涵。二是必须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要求,注重现实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三是要选用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乡土历史内容,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收效明显。四是课程资源选择要符合科学性原则,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没有经过实际调查和进行认真的辨别、筛选,决不能在课堂上使用。
总之,通过历史教材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与高效,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知历史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爱国从爱家乡开始,爱家乡从乡土历史课程教育中做起。只要教师运用乡土史课程资源得当,作为对历史教材的有效补充,善于整合,一定会对中学历史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江苏省启东县志编委会.启东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