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丘陵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性及其限度
2015-01-22王国敏唐虹
王国敏+唐虹
〔摘要〕 定量定性的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农地的超小规模经营优势渐无,超大规模时机未到,而适度规模是有效的。固守“规模经营危害论”所倡导的小农生产并不可取,但也不可不顾大规模经营必需的条件而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坚定地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应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出路所在,但“度”的选择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只有富裕农民才能稳定农村。通过综合效率评价指标以及成本利润率差异分析,可以得出,25-35亩的经营规模应是四川这类人多地少山地丘陵地区的适度规模区间。
〔关键词〕 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性;限度;规模效益;效率最优;山地丘陵区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6-0016-08
一、文献回顾及评述
国内外学术界对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否经济的认识存在很大争议,不少学者持“土地规模经营危害论”。主要观点是,第一,农业效率与农地规模存在负相关关系;第二,我国现阶段并不具备转移大量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规模经营会恶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如罗伊·普罗斯特曼对中国农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认为,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生产率成反比,实行农业规模经营会形成巨大数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社会失去安定〔1〕;发展经济学家基思·格里芬认为,单位面积产量(或收益)和附加值随农场规模的扩大而下降〔2〕;我国学者任治君通过对法国农场规模与产值的对比研究后发现,单位面积产量与农场经营规模成反比,因而认为在中国不宜发展规模农业〔3〕;林毅夫在调研了我国各地农户经营情况后,发现拥有耕地面积最小的农户规模报酬最高〔4〕。林善浪在参考国外调查资料基础上认为,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呈反方向变化,他根据世界银行对肯尼亚农场的研究,推算出中国农场如果规模减少10%,产量会增加7%〔5〕;高梦滔对中国农户的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效率随土地规模增大而降低,因此肯定了小农户生产在中国农村的积极意义〔6〕;刘凤芹也得出大规模土地经营与小规模家庭农户相比并没有显示出可察觉到的全要素节约优势和单位产量优势〔7〕;喻国华认为小农虽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商品化,但不影响农业的现代化,并且在粮食生产不能获得平均利润的情况下,小农比经营农更能保证粮食供给〔8〕;罗必良认为小农是合理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农村劳动力过剩,土地和资本稀缺,小农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替代资本和土地,使土地产出率提高〔9〕。贺雪峰对南方大宗粮食产区安徽繁昌县调查后认为,小农经济的自农地比经营农更具优势〔10〕。
持第一个观点的学者从实证出发,主要以土地产出率为效率衡量指标测算得出“规模经营危害论”;第二个观点则从社会安全出发,指出土地集中与机械替代活劳动是规模经营的前提,因机械使用而得以大量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引致社会安定问题。毋庸置疑,上述观点不无意义,但值得商榷的是,采用不同的指标评价体系得出的结论相距甚大,单凭土地产出率指标便完全否定规模经营是否合理?而后者,如果搞明白规模经营是市场选择而非“主观愿望”的结果,认识到其形成的长期性,以“社会安定”为由否定规模经营是否又太过主观和片面?
本文以四川山地丘陵地区小麦及玉米粮地为例,采用基于综合指标的DEA模型和Tobit模型,通过对实地调查数据和四川统计资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后认为:即使在山地丘陵地区,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仍是有效的,针对我国现阶段严重超小型、高度分散化的经营模式而言,适度规模经营应是我国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DEA模型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效率的定量分析及其有效性证明
(一)理论框架
1.DEA模型
DEA模型,可评价决策单元的投入规模及技术有效性,即根据各类经营主体的投入,如资金、劳动力资源等,对其产出效益作相对有效性评价。最早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11〕。DEA有多种扩展模型,其中BCC模型以规模报酬可变为假设前提,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由于该模型适用于我们了解到的现实情况,故本文选取投入型BCC模型,其对偶规划结构如下:
BCC模型求的是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而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是对决策单元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决策单元的无效率不仅来自本身投入产出上所体现的纯技术效率,还体现在自身规模因素的影响上。
BCC模型中的所有决策单元并不都是有效的。若θ*<0,则第j0个决策单元为DEA无效;若θ*=1,并且只有部分的S+*=0,S-*=0,则第j0个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若θ*=1,并且全部的S+*=0,S-*=0,则第j0个决策单元是DEA有效的。当Σnj=1λj0/θ0=1时,决策单元j0具有恰当的投入规模,规模报酬不变;当Σnj=1λj0/θ0<1时,决策单元j0规模报酬递增;当Σnj=1λj0/θ0>1时,决策单元j0规模报酬递减。
2.农地经营规模效率
BCC模型可评价农户由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以及总体规模效率,其中总体规模包括农地规模、资本规模和劳动力规模等,但不能直接用于对农地规模效率的评价,对此,本文采用张忠明提出的基于投入导向的农地经营规模效率模型〔12〕,即:
其中,j0表示某一个特定的农地经营规模区域,即DMUj0;LSE(Land Scal Efficieney)表示农地经营规模效率;ALI(Actual Land Input)表示农地实际投入规模;LLI(Loss Land Input)表示农地投入损失规模;TLI(Target Land Input)表示农地投入的目标规模。
只有当农地经营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整体规模效率同时达到1,这时的实际农地规模才是最优规模。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1.农地规模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规模经营危害论”者主要选取土地产出率作为农地经营规模效率的评价指标,由于衡量农地经营规模效率除了土地产出率指标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指标,如全要素纯技术效率、家庭总体规模效率、劳动生产率、农民总收益及纯收入增长水平等,单一的土地生产率指标很难对农地规模效率作出客观评价,故本文采用综合效率评价体系,包括农地规模效率、全要素纯技术效率和家庭总体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反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全部投入要素在粮食生产中被利用的程度,即是否存在浪费现象。家庭总体规模效率则反映所有要素投入规模是否达到了家庭总体收益最大化所要求的规模。在分析这三个效率基础上再对土地适度规模有效性做出论证,所选投入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
① 统计资料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土地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3》。调查问卷是在完成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四川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研究”(SC13ZD02)基础上设计的。实地调查地区包括:成都市(龙泉驿区)、资阳市(乐至县、安岳县)、内江市(资中县)、德阳市(中江县)、绵阳市(三台县)、南充市(西充县)、眉山市(仁寿县)、乐山市(井研县)、自贡市(荣县)、广元市(苍溪县、元坝区)、达州市(万源市、渠县)、广安市(邻水县)。
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统计资料以及课题组对四川山地丘陵地区的实地调查。①课题组按照山地丘陵典型地理环境、农业发展典型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层次性等综合指标,选取了山地丘陵农区共15个地区的392户家庭农户,对其2013年全年家庭基本情况、土地经营情况、人口与就业情况、家庭收入、家庭支出、粮食(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考察对象)出售情况进行了调查。
3.投入产出统计数据
本次调研农户共392户,根据农地规模将样本分为9个组,每个小组的投入与产出为该组的平均值。表2是对不同经营规模的家庭农户一年两季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投入产出统计数据。
(三)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证分析
能否实现家庭总收益最大化是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经营的最大衡量标准,也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农户实现货币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即产出项为种粮货币收益及粮食产量,投入项为直接生产费用、间接生产费用、劳动投入和农地投入,采用DEAP2.1专用软件分别计量不同规模农地的效率,从而比较得出最优规模。如表3所示。
3计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农地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同时表现为阶段性的类U型曲线变化规律,也即A、B两组超小规模农户、F组中等规模农户以及I组大规模农户的农地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高,都达到1,表明这几组农户投入粮食生产的全部要素包括农地投入不存在浪费现象。单从农地规模经营效率和全要素纯技术角度分析,A、B超小规模组农户的效率也能达到1,印证了适度规模危害论的部分合理性,这主要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有关,但是,全面评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还需参考家庭总体规模效率。
进一步看,总体规模效率的变化趋势大致呈现倒U型,F组为倒U曲线的顶点,系数为1,其规模报酬依然(如图1)。农地规模小于F组(25—35亩)的其他各组,除B组以外,A、C、D、E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总体规模效率系数分别为0.678、0.879、0.949和0.978。在这个阶段,若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投入,即收入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理性经济人会继续追加投入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直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为止。所以A、C、D、E组因规模过小而无效。大于35亩的规模组,G、H、I的规模报酬则处于递减阶段,总体规模效率系数分别为0.913、0.99、0.969。在这个阶段,同比例的投入并不能带来同比例的收入增加,说明该规模下的农户增加投入是不经济的,理性经济人会持续减少投入,直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所以G、H、I组因规模过大而无效。
B组与F组,即3-5亩和25-35亩规模区域的农地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总体规模效率三者同时达到最优,效率值都为1。因此,若在这两个区域中确定最优区域,需要在以上计量基础上,采用成本利润率这一绝对效率指标予以更为细致的比较。
绝对成本利润效率指标中的总成本充分考虑了资金成本、劳动成本和农地成本。资金成本为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费用之和,参考表2中的数据。劳动成本主要是指家庭自用工成本,即劳动力机会成本。农地成本是指农地机会成本。利润总额则是选取农户种植小麦及玉米的总收益。具体核算方法与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当地劳动日工价及当地转包土地亩均年租金按照《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3》提供的数据计算①。其中F组的农户家庭成本利润率为103.86%,B组为-63.59%,很显然,前者更有效率,并且B组的成本利润率为负,可见,超小规模农地经营在现阶段并不划算,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土地流转制度的实行,农户若继续维持三五亩式的超小规模经营将付出巨大的劳动力机会成本与农地机会成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量农村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外出务工。而据统计,2012年四川省外出务工人员达2414.64万人〔13〕。规模经营危害论者认为,小农能留住更多劳动力,维持农村稳定。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小农留住劳动力的前提是保证超小规模农地经营方式比外出务工更有比较优势。从表4来看,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所以小农是否留得住剩余劳动力,并非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市场规律。陈锡文指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14〕。显然,也只有富裕农民才能稳定农村。
通过以上综合效率评价指标以及成本利润率差异的分析,可以得出,25-35亩的经营规模应是四川这类人多地少山地丘陵地区的适度规模区间。
三、Tobit模型对适度规模经营有效的定性分析
经过以上定量分析,我们确定25-35亩这一规模区间为四川这类山地丘陵地区农户农地经营的适度规模。就全国范围来看,这个“度”值偏小,比如相关文献显示,上海松江区的“适度”规模为100亩〔15〕、黑龙江为122亩、吉林为114亩、江苏为50亩、河北为39亩〔16〕。关于为什么25-35亩这个偏小的规模区间为四川山地丘陵地区的有效适度规模,需要使用更为细致的Tobit模型,定性分析影响规模经营效率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四川山地丘陵地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状况,如地形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转移状况、人均土地数量、土地流转比例。
(二)结合影响因素对适度规模有效的分析
表6给出了农地经营规模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为便于分析,本文将表2中0—25亩规模的四个组别统称为超小规模组,25—35亩规模组称为适度规模组,35—65亩四个组别统称为大规模组。
1.超小规模农业经营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不宜固守小农
结合表6所给出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和这些因素在超小规模经营特征下的具体表现,制成表7,便于逐一分析在各个影响因素下农地规模效率的变化。 (1)首先从优势要素说起,即农用固定资产价值、农药费影响因素构成的小规模经营优势。据表7可以看出,拥有农用固定资产少的农户,其农地经营规模效率较高;农药投入高的农户农地规模效率较低。调查样本中超小规模农户拥有农用固定资产最少,大规模组农户拥有的农用固定资产最多,主要是农业机械设备。农机设备与人力相比,机耕更加粗放,人力更加精细,所以当大规模组绝大部分的农业生产环节靠机耕完成时,其规模效率必定比超小规模组低。农药使用方面,小规模组农户的农药使用量远远小于大规模组农户,因为小规模组农户主要采用人工除草办法,而大规模组农户则大量使用除草剂,精耕细作程度较低,致使农地规模效率下降。从这两方面比较,小规模经营能获得比较优势。
(2)劳动力年龄,据表7,此对农地规模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年龄越大的户主其农地规模效率越低。调查样本中,小规模组老龄化最严重,中老年比例占79%,平均年龄63.41岁,最大为84岁。适度规模组中老年比例占53%,大规模组占51%。即老龄化户主,随着年龄的上升其对粮食生产的管理和劳动投入均会有所下降,并造成土地生产率下降。所以传统农业精耕细作下土地生产率优势日益被劳动力老龄化所抵消,这在小规模组体现得尤为明显。
(3)劳动力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地规模效率产生影响,且呈负相关。这表明劳动力数量越多,农地规模效率越低。原因是同等产量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越低,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导致单位农地面积上劳动力越多,单位生产成本越高。如表2,小规模组最高劳动天数达到530.42天(劳动力人数×人均劳动天数),比适度规模组多154.66天、比大规模组多100.42天,必然失去比较优势。
(4)非农产业用工量对农地规模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即非农产业用工量越大农地规模效率越高。非农产业用工量主要从两方面提高农地规模效率,一是通过相应地减少种粮的用工量投入,控制劳动剩余,降低生产成本;二是通过促进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增加流出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同时降低流入土地农户的交易成本。显然以人力为主的小规模经营更能束缚劳动力,其非农业用工量小于大规模经营的农业用工量,无法获得比较优势。
(5)农地块数在一定程度对农地规模效率产生负影响,即农地块数越多,规模效率越低。这主要跟农户对分割的、不相邻的土块中投入的各种要素比例不合理有关,土地要素过少,其他要素过多。也有学者认为,此与田埂导致的土地面积的无效损失,以及农户奔波于分割的土块需要浪费大量时间,且难以使用高效的机械设备等有关〔17〕。总之,这些都可以解释表2中超小规模组的总体规模效率为什么均没有达到最优的原因。事实上,土地细碎化在四川尤为严重,据本课题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四川户均农地面积仅5.6亩,分散为10.1块,而以山地丘陵地区为主的西部地区最为严重,最多分散为20-30块,最少也达8-10块〔18〕。在适度规模组与大规模组,其经营土地比较集中,农户可相对进行集中经营管理,协调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使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得以尽可能的发挥,因此,这在提高农地规模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家庭总体规模效率,增加了规模报酬。可见,农地块数较多的超小规模组在这一方面也失去了比较优势。
2.大规模经营条件尚不成熟,不宜盲目扩大农地经营规模
大规模经营在节支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有卓越的表现,但是盲目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也是不可取的。同样,对非农产业用工量指标进行分析,由于非农用工量实际上反映的是农业人口转移程度,既与四川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有关,也与农村保障制度有关,而农业人口的转移程度又影响农村规模经营的实现程度。据统计年鉴,2012年四川共有2070.2万农户,家庭承包农地面积共6016.05万亩,如果要达到户均30亩的适度规模,那么需要转出约1869.67万户,即约总户数的90%。至2012年底已经转移约1060.55万户,达到51.5%,后续尚需转出39.08%左右,按照现有城镇化速度大约需要30年时间消化。如果将户均规模继续提高,那么转出比例还会增大,这在短期内显然不能实现。
① 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山地地形特征也制约着规模经营的实现程度。根据相关课题的调查资料显示,地势平缓、适合进行大规模种植的平原地形比例非常小,只占全省总面积的7.92%,其农地面积占全省农地面积的28.2%。而因为地形切割、坡度较大,不利于大规模种植的丘陵、山地地形却占较大比例,达26.86%,其农地面积占全省农地面积的57.33%。也就是说,大比例的丘陵山地地形本身从自然因素上决定了其规模经营必然不能过大。
3.坚定地发展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才是出路
结合表6呈现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和这些因素在适度规模经营特征下的具体表现,我们将其制成适度规模特征表8;同时结合表2所给出的玉米及小麦成本收益数据,制成表9,以便于比较适度规模经营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在各影响因素下适度规模经营如何达到效率,并具有吸引力。
据表8,土地流转、农转非就业和社会化服务、科技服务三个因素是实现适度规模的客观条件,属于正影响因素。2013年,四川省的流转面积占全省家庭承包农地总面积的20.5%,走在全国前面〔19〕。同时,四川城镇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达到44.90%,农村已经转移户数达到1060.5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1.5%。,也就是说,现已初步具备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
同时,就内因而言,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首先,适度规模经营者之间可共用农机,在土地适度集中之后,农机替代活劳动可使成本下降。规模经营危害论者认为,在农村广泛引入规模经营,以机械替代活劳动,不仅没有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还会在农村地区造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造成就业困难问题和社会安定问题。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没有说服力的,农业更多地使用机械还是活劳动,归根到底取决于机械与劳动两大要素投入之间哪个更能降低成本,为生产者带来更多的收益〔20〕。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单位产量的劳动力过多反而成为劣势,如对表2不同组别劳动天数的分析。所以使用机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市场的选择,而我国劳动力的优势只有在那些无法用机械替代的生产中(如畜牧业、花卉等),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发展农业科技,降低物耗成本。目前我国农业物耗是极高的,达45%以上,其原因如克鲁格曼(1999)所说:“增长主要来自于汗水而不是灵感,来自于更努力的工作而不是更聪明的工作。”如在灌溉利用率方面,我国多采用传统漫灌措施,利用率不及40%,而发达国家多采用喷微灌溉,利用率高达70%以上。在应用技术方面,肥料与农药利用效率不到35%,比发达国家低40%-50%〔21〕。而农业物耗中60%以上是灌溉、化肥及农药。由于超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既不具备改善科技运用的客观能力,也没有成本观念和改善科技运用的主观意愿,致使水、药、肥使用效率不高,必然使平均种粮成本居高不下。以小麦为例,2012年我国小麦每50公斤的总成本为105.6元,而美国为78.5元①。另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2%,而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22〕。
再次,表9直观地显示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成本收益情况。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下,夫妻俩一年种两季(以玉米和小麦轮种为例),年纯收入一般可在5万8千元左右,以一家三口计算,人均纯收入可达19338.32元,接近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2368元;而那些利用剩余劳动时间代公司养猪的家庭农场,每年还可再增加纯收入1万元左右,这样就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相上下。并且吃住都在家,社会化服务又降低了劳动强度,收入也不低于城镇居民,这样的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应是有效率、有吸引力的。
四、结论
(一) 从对上述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定量定性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适度规模经营是有效的;超小规模农业经营正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固守“规模经营危害论”所倡导的小农生产是不可取的,也不可不顾大规模经营条件而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坚定地发展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才是出路。
(二)“度”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既要依据农地规模效率,又要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如地形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人口转移程度。另外,“适度”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应随影响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我国大多数地区现阶段尚处于现代化农业的起点阶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增加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需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美〕罗伊·普罗斯特曼,李平,〔美〕蒂姆·汉斯达德.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1996,(6):17-29.
〔2〕〔美〕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社,1992:181-182,184.
〔3〕任治君.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J〕.经济研究,1995,(6):54-58.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林善浪.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率评价〔J〕.当代经济研究,2000,(2):37-43.
〔6〕高梦滔.小农户更有效率?——八省农村的经验证据〔J〕.统计研究,2006,(8):23-28.
〔7〕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J〕.管理世界,2006,(9):76-84.
〔8〕喻国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践与讨论〔J〕.农业技术经济,1995,(6):55-57.
〔9〕罗必良.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J〕.中国农村观察,2000,(5):19-25.
〔10〕贺雪峰.组织起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DEA)〔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
〔12〕张忠明.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生产为例〔D〕.浙江大学博士生毕业论文,2008.
〔13〕刘云飞.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省内转移首次高于省外〔EB/OL〕.http://www.gov.cn/gzdt/2013-01/01/content_2303353.htm,2013-01-01.
〔14〕〔15〕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J〕.求是,2013,(22):40-43.
〔16〕钱贵霞.粮食主产区农户最优生产经营规模分析〔J〕.统计研究,2004,(10):40-43.
〔17〕连雪君,毛雁冰.土地细碎化必然导致土地生产效率降低?——对土地细碎化与土地生产效率研究的批判性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6):115-121.
〔18〕王国敏,周庆元,卢婷婷.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测评与实证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11,(6):71-82.
〔19〕刘涛.四川耕地流转1195万亩流转率突破20%〔EB/OL〕.http://native.cnr.cn/city/201302/t20130226_512032702.html,2013-02-26.
〔20〕孙自铎.农业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兼与罗必良同志商榷〔J〕.农业经济问题,2001,(2):33-36.
〔21〕梅方权.走向21世纪的农业科技信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13-319.
〔22〕史竞男,顾瑞珍.科技部: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09/c_118905320.htm,2014-01-09.
(责任编辑:张 琦)
3.坚定地发展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才是出路
结合表6呈现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和这些因素在适度规模经营特征下的具体表现,我们将其制成适度规模特征表8;同时结合表2所给出的玉米及小麦成本收益数据,制成表9,以便于比较适度规模经营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在各影响因素下适度规模经营如何达到效率,并具有吸引力。
据表8,土地流转、农转非就业和社会化服务、科技服务三个因素是实现适度规模的客观条件,属于正影响因素。2013年,四川省的流转面积占全省家庭承包农地总面积的20.5%,走在全国前面〔19〕。同时,四川城镇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达到44.90%,农村已经转移户数达到1060.5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1.5%。,也就是说,现已初步具备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
同时,就内因而言,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首先,适度规模经营者之间可共用农机,在土地适度集中之后,农机替代活劳动可使成本下降。规模经营危害论者认为,在农村广泛引入规模经营,以机械替代活劳动,不仅没有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还会在农村地区造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造成就业困难问题和社会安定问题。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没有说服力的,农业更多地使用机械还是活劳动,归根到底取决于机械与劳动两大要素投入之间哪个更能降低成本,为生产者带来更多的收益〔20〕。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单位产量的劳动力过多反而成为劣势,如对表2不同组别劳动天数的分析。所以使用机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市场的选择,而我国劳动力的优势只有在那些无法用机械替代的生产中(如畜牧业、花卉等),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发展农业科技,降低物耗成本。目前我国农业物耗是极高的,达45%以上,其原因如克鲁格曼(1999)所说:“增长主要来自于汗水而不是灵感,来自于更努力的工作而不是更聪明的工作。”如在灌溉利用率方面,我国多采用传统漫灌措施,利用率不及40%,而发达国家多采用喷微灌溉,利用率高达70%以上。在应用技术方面,肥料与农药利用效率不到35%,比发达国家低40%-50%〔21〕。而农业物耗中60%以上是灌溉、化肥及农药。由于超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既不具备改善科技运用的客观能力,也没有成本观念和改善科技运用的主观意愿,致使水、药、肥使用效率不高,必然使平均种粮成本居高不下。以小麦为例,2012年我国小麦每50公斤的总成本为105.6元,而美国为78.5元①。另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2%,而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22〕。
再次,表9直观地显示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成本收益情况。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下,夫妻俩一年种两季(以玉米和小麦轮种为例),年纯收入一般可在5万8千元左右,以一家三口计算,人均纯收入可达19338.32元,接近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2368元;而那些利用剩余劳动时间代公司养猪的家庭农场,每年还可再增加纯收入1万元左右,这样就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相上下。并且吃住都在家,社会化服务又降低了劳动强度,收入也不低于城镇居民,这样的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应是有效率、有吸引力的。
四、结论
(一) 从对上述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定量定性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适度规模经营是有效的;超小规模农业经营正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固守“规模经营危害论”所倡导的小农生产是不可取的,也不可不顾大规模经营条件而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坚定地发展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才是出路。
(二)“度”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既要依据农地规模效率,又要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如地形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人口转移程度。另外,“适度”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应随影响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我国大多数地区现阶段尚处于现代化农业的起点阶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增加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需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美〕罗伊·普罗斯特曼,李平,〔美〕蒂姆·汉斯达德.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1996,(6):17-29.
〔2〕〔美〕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社,1992:181-182,184.
〔3〕任治君.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J〕.经济研究,1995,(6):54-58.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林善浪.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率评价〔J〕.当代经济研究,2000,(2):37-43.
〔6〕高梦滔.小农户更有效率?——八省农村的经验证据〔J〕.统计研究,2006,(8):23-28.
〔7〕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J〕.管理世界,2006,(9):76-84.
〔8〕喻国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践与讨论〔J〕.农业技术经济,1995,(6):55-57.
〔9〕罗必良.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J〕.中国农村观察,2000,(5):19-25.
〔10〕贺雪峰.组织起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DEA)〔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
〔12〕张忠明.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生产为例〔D〕.浙江大学博士生毕业论文,2008.
〔13〕刘云飞.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省内转移首次高于省外〔EB/OL〕.http://www.gov.cn/gzdt/2013-01/01/content_2303353.htm,2013-01-01.
〔14〕〔15〕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J〕.求是,2013,(22):40-43.
〔16〕钱贵霞.粮食主产区农户最优生产经营规模分析〔J〕.统计研究,2004,(10):40-43.
〔17〕连雪君,毛雁冰.土地细碎化必然导致土地生产效率降低?——对土地细碎化与土地生产效率研究的批判性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6):115-121.
〔18〕王国敏,周庆元,卢婷婷.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测评与实证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11,(6):71-82.
〔19〕刘涛.四川耕地流转1195万亩流转率突破20%〔EB/OL〕.http://native.cnr.cn/city/201302/t20130226_512032702.html,2013-02-26.
〔20〕孙自铎.农业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兼与罗必良同志商榷〔J〕.农业经济问题,2001,(2):33-36.
〔21〕梅方权.走向21世纪的农业科技信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13-319.
〔22〕史竞男,顾瑞珍.科技部: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09/c_118905320.htm,2014-01-09.
(责任编辑:张 琦)
3.坚定地发展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才是出路
结合表6呈现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和这些因素在适度规模经营特征下的具体表现,我们将其制成适度规模特征表8;同时结合表2所给出的玉米及小麦成本收益数据,制成表9,以便于比较适度规模经营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在各影响因素下适度规模经营如何达到效率,并具有吸引力。
据表8,土地流转、农转非就业和社会化服务、科技服务三个因素是实现适度规模的客观条件,属于正影响因素。2013年,四川省的流转面积占全省家庭承包农地总面积的20.5%,走在全国前面〔19〕。同时,四川城镇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达到44.90%,农村已经转移户数达到1060.5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1.5%。,也就是说,现已初步具备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
同时,就内因而言,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首先,适度规模经营者之间可共用农机,在土地适度集中之后,农机替代活劳动可使成本下降。规模经营危害论者认为,在农村广泛引入规模经营,以机械替代活劳动,不仅没有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还会在农村地区造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造成就业困难问题和社会安定问题。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没有说服力的,农业更多地使用机械还是活劳动,归根到底取决于机械与劳动两大要素投入之间哪个更能降低成本,为生产者带来更多的收益〔20〕。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单位产量的劳动力过多反而成为劣势,如对表2不同组别劳动天数的分析。所以使用机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市场的选择,而我国劳动力的优势只有在那些无法用机械替代的生产中(如畜牧业、花卉等),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发展农业科技,降低物耗成本。目前我国农业物耗是极高的,达45%以上,其原因如克鲁格曼(1999)所说:“增长主要来自于汗水而不是灵感,来自于更努力的工作而不是更聪明的工作。”如在灌溉利用率方面,我国多采用传统漫灌措施,利用率不及40%,而发达国家多采用喷微灌溉,利用率高达70%以上。在应用技术方面,肥料与农药利用效率不到35%,比发达国家低40%-50%〔21〕。而农业物耗中60%以上是灌溉、化肥及农药。由于超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既不具备改善科技运用的客观能力,也没有成本观念和改善科技运用的主观意愿,致使水、药、肥使用效率不高,必然使平均种粮成本居高不下。以小麦为例,2012年我国小麦每50公斤的总成本为105.6元,而美国为78.5元①。另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2%,而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22〕。
再次,表9直观地显示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成本收益情况。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下,夫妻俩一年种两季(以玉米和小麦轮种为例),年纯收入一般可在5万8千元左右,以一家三口计算,人均纯收入可达19338.32元,接近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2368元;而那些利用剩余劳动时间代公司养猪的家庭农场,每年还可再增加纯收入1万元左右,这样就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相上下。并且吃住都在家,社会化服务又降低了劳动强度,收入也不低于城镇居民,这样的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应是有效率、有吸引力的。
四、结论
(一) 从对上述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定量定性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适度规模经营是有效的;超小规模农业经营正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固守“规模经营危害论”所倡导的小农生产是不可取的,也不可不顾大规模经营条件而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坚定地发展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才是出路。
(二)“度”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既要依据农地规模效率,又要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如地形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人口转移程度。另外,“适度”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应随影响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我国大多数地区现阶段尚处于现代化农业的起点阶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增加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需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美〕罗伊·普罗斯特曼,李平,〔美〕蒂姆·汉斯达德.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1996,(6):17-29.
〔2〕〔美〕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社,1992:181-182,184.
〔3〕任治君.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J〕.经济研究,1995,(6):54-58.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林善浪.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率评价〔J〕.当代经济研究,2000,(2):37-43.
〔6〕高梦滔.小农户更有效率?——八省农村的经验证据〔J〕.统计研究,2006,(8):23-28.
〔7〕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J〕.管理世界,2006,(9):76-84.
〔8〕喻国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践与讨论〔J〕.农业技术经济,1995,(6):55-57.
〔9〕罗必良.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J〕.中国农村观察,2000,(5):19-25.
〔10〕贺雪峰.组织起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DEA)〔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
〔12〕张忠明.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生产为例〔D〕.浙江大学博士生毕业论文,2008.
〔13〕刘云飞.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省内转移首次高于省外〔EB/OL〕.http://www.gov.cn/gzdt/2013-01/01/content_2303353.htm,2013-01-01.
〔14〕〔15〕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J〕.求是,2013,(22):40-43.
〔16〕钱贵霞.粮食主产区农户最优生产经营规模分析〔J〕.统计研究,2004,(10):40-43.
〔17〕连雪君,毛雁冰.土地细碎化必然导致土地生产效率降低?——对土地细碎化与土地生产效率研究的批判性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6):115-121.
〔18〕王国敏,周庆元,卢婷婷.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测评与实证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11,(6):71-82.
〔19〕刘涛.四川耕地流转1195万亩流转率突破20%〔EB/OL〕.http://native.cnr.cn/city/201302/t20130226_512032702.html,2013-02-26.
〔20〕孙自铎.农业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兼与罗必良同志商榷〔J〕.农业经济问题,2001,(2):33-36.
〔21〕梅方权.走向21世纪的农业科技信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13-319.
〔22〕史竞男,顾瑞珍.科技部: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09/c_118905320.htm,2014-01-09.
(责任编辑:张 琦)